桑婉盈
【摘要】從1992年開始,我國金融業的分業監管模式確立之后,一段時間內保證了金融行業高速穩定的發展態勢,也極大程度的降低了金融業的風險。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現其對于風險的化解作用是一把雙刃劍,在分散風險的同時,也導致了新理由的出現,隨著金融創新與網絡金融的挑戰,這一理由更加突出。
【關鍵詞】金融監管 金融創新 網絡金融
一、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存在的理由
1.我國原有的以機構類型確定監管對象和領域的監管模式對于逐漸向混業經營的金融機構監管難以發揮作用。自允許券商、基金管理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允許保險基金以購買基金形式進入股市以及允許券商股票質押貸款等相應法規的頒布和實施以來,我國的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的混業經營趨勢正逐步加強,隨著各金融機構不斷進行業務創新和品種創新,進行業務相互融合和滲透,呈現出混業經營趨勢。
2.我國人世后逐漸降低金融機構的門檻,外資機構在進入我國的同時,要求混業經營的呼聲隨之提高,即使我國利用限制性保護條款,這些機構也會繞過管制,采取混業經營措施,因此不僅對我國的金融機構帶來沖擊和挑戰,對金融監管機構也會帶來監管難題。
3.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戰略及靈活多變的經營手段對監管政策具有更大的規避性,因此也使得我們的監管成本不斷提高。
對于混業經營而言,目前我們實行的分業監管優勢比較突出——有利于分散風險。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金融創新和網絡金融給現有監管體系提出了現階段,我國實行的分業監管的監管模式專業化優勢較為突出,便于分散風險,而這一點亦導致了監管協調中深層次的理由,中國加入WTO以后,面對來自混業經營、金融創新、網絡金融的挑戰,這一理由更加突出。
二、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發展趨勢
1.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趨向于混業監管模式。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分業監管模式。1983年工商銀行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實現了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離,標志著現代金融監管模式初步成形。1992年10月26日中國證監會成立;1998年11月18日,中國保監會成立,進一步把對證券、保險市場的監管職能從人民銀行剝離出來,2003年初銀監會的成立使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框架最終完成,由此形成了我國“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體制。2004年6月,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公布了《金融監管分工合作備忘錄》,明確指出三家監管機構建立“監管聯席會議機制”和“經常聯系機制”。
2.法律制度上逐漸呈現出趨同化、國際化趨勢。由于各國歷史、經濟、文化等方面上的差異,不同地區的金融監管法制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區風格的監管模式,影響較大的有兩類:一是英國模式。英國的銀行在履行監管職責時形成了非正式監管的風格,不以法律、規章為依據,采取行業自律形式,借助道義勸說、君子協定等來達到目的。二是美國模式,以規范化聞名于世,監管法規眾多,為美國金融業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規范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兩種模式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勢。不斷加深的金融國際化,客觀上需要將各國獨特的監管法規和慣例納入一個統一的國際框架之中,這將給世界各國金融監管法制的變革帶來沖擊。
3.內部制約與行業自律成為加強金融監管的兩柄利刃。發達國家銀行經營管理層的內控意識很強,在常規機構外會設立一個獨立于普通部門、具有獨立監管職能的內部審計機構。金融風暴之后,以美國花旗銀行為首的金融機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的金融海嘯,許多國家的監管當局和一些重要的國際性監管組織也開始對銀行的內部制約理由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同業自律機制作為增強金融業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國普遍重視。
4.金融監管的國際化合作。隨著金融國際化的發展,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也不斷增強,由此帶來的風險也就不僅僅是一個國家要面對的挑戰,所以金融機構的國際化合作勢必帶來監管的國際化。因此,西方各國致力于國際銀行聯合監管,如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通過的《巴塞爾協議》統一了國際銀行的資本定義與資本率標準。各種國際性監管組織也紛紛成立并進行合作與交流,各國對跨國銀行的監管趨于統一和規范。
三、針對目前監管存在理由的策略
1.在“一行三會”的基礎上,成立一家銜接三家監管機構的部門對三個原有的監管機構進行整合。該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研究銀行、證券、保險監管中的重大理由,定期磋商,及時交流監管信息,界定業務交叉中的監管職責,解決分業監管中政策協調和配合理由。
2.盡快完善我國金融監管法律體系。目前的法律對于彌補金融監管上的嚴密性、配套性和協調性還略顯不足。盡快制定已經出臺金融法規的實施細則,增強其可操作性。針對我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不健全理由,以法律形式明確接管的具體程序及具體措施,明確金融機構的解散理由和程序,金融機構合并、分立、破產清算的形式、條件、程序及法律后果,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3.改粗放式監管為精細化監管。在目前的金融監管中,非現場檢測和現場檢查都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由于宏觀經濟環境、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監管機構自身行為的影響,非現場檢測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須盡快建立規范化的非現場檢測體系、法律體系和風險監控指標,建立規范化的會計報告制度;利用計算機等先進工具,發揮網絡監控作用;盡快實現對風險的事前預警,使非現場監測成為現場檢查的目標導向,現場檢查成為非現場檢測的基本依據。
4.調動行業協會的積極性,發揮其自律作用。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行業協會對于金融監管的重要作用。如香港銀行公會、美國的基金聯合會、臺灣證券投資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等均屬金融行業自律組織。我國目前的金融行業協會組織機構不算健全,應發揮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應該調動行業工會在行業監管自律中的積極性,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5.重視金融監管中的國際合作。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積極參與包括區域合作在內的各層面的金融監管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監管規則的制定,完善金融監管國際合作的法律依據,并對照國際金融監管標準,完善我國的金融監管規則??傊?,應當逐步使我國的金融法律和金融監管手段符合國際通行做法,進一步推進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化進程。
參考文獻:
[1]唐·M·錢斯(Don.M.Chanc).衍生金融工具與風險管理.中信出版社,2006.
[2]喬治·H·漢普爾.銀行管理——教程與案例(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