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王歡
【中圖分類號】R71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2-0-01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的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為加強臨床合理用藥及預防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現對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1]。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我院藥劑科臨床藥學室收集的2015年1月-2017年7月各臨床科室上報的9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9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按照患者性別與年齡、藥品種類、ADR損害類型及臨床表現、給藥途徑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ADR患者的性別及年齡分布
95例ADR報告中,男性患者36例(37.89%),女性患者59例(62.11%);ADR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與所查文獻報道一致[2];ADR老年患者發生率較高(60歲以上患者占38.95%)。見表1。
2.2 ADR涉及藥物種類及分布情況
導致ADR的藥物共涉及46種,其中抗菌藥物引起的ADR 比例最高,占50.53%。見表2。
2.3 ADR損害類型及臨床表現
95例ADR損害多個系統器官,其中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最為多見,占33.33%,其次為消化系統,占21.61%。見表3。
2.4 ADR與給藥途徑的關系
ADR易發于靜脈注射給藥,占74.74%。見表4。
3 討論
3.1 ADR與患者年齡、性別的關系
從表1中可以看出60歲以上老年患者ADR37例,占38.95%;女性患者ADR59例,占62.11%,且高于男性。
老年患者易發生ADR的原因分析:(1)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老化及生理功能的減退,藥物在體內的代謝、排泄功能降低,易在體內發生蓄積;(2)老年患者一般合并多種其他慢性病,聯合用藥現象較為普遍[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老年患者用藥安全已成為藥物監測的重點,臨床治療時應針對疾病慎重選擇藥物,注意藥物間相互作用,做到個體化給藥。女性患者ADR發生率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身體耐受性差、敏感性高、體內藥物分布特點有關[4]。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藥時,需要格外重視所用藥品的藥理作用與不良反應,警惕藥品的特殊影響,避免發生嚴重的藥品不良反應。
3.2 ADR與藥物種類
從表2中可以看出抗菌藥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由于抗菌藥物品種及規格日益增多,抗菌藥物引起的ADR數量也隨之增加,究其原因,與臨床不合理用藥密切相關。抗菌藥物在臨床上的使用多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采用經驗療法,造成抗菌藥物濫用現象。此外,由于細菌耐藥性的提高,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也隨之增加,使用指征也逐漸放寬,藥物的其他藥理作用也被忽視,從而使ADR發生的概率增加[5]。因此,在臨床使用抗菌藥物時,應嚴格按照患者的適應證、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擇抗菌藥物,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3.3 ADR與損害類型及臨床表現
從表3中可以看出ADR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其次為消化系統損害。皮膚及其附件損害主要表現為皮疹、瘙癢、紅斑疹、蕁麻疹、局部紅腫;消化系統損害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胃燒灼感、口苦、口干、便秘。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反應表現較為直觀,容易被患者及醫務人員發現和診斷,因此,此類ADR報告例數較多,且經及時處理后一般恢復良好。與此同時,醫務人員應注意一些潛在的不易被發現的ADR,在發生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的同時,應注意其他器官和系統是否出現不良反應,尤其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應進行重點監測。
3.4 ADR與給藥途徑
從表4中可以看出靜脈給藥容易引起ADR。因為靜脈給藥時,藥物未經過肝臟代謝,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藥物本身的性質會對血管有直接的刺激,藥物的濃度、pH、給藥速度等因素都會影響ADR的發生。因此,患者用藥時應選擇合適的給藥途徑,以口服給藥為主。
綜上所述,ADR的發生于多種因素密切相關,醫療機構應積極開展ADR監測工作、提高醫師診療及合理用藥水平。藥師應做好臨床藥學服務,加大對ADR相關知識的宣傳工作。護士在給患者用藥的過程中,可以向患者進行ADR相關知識的普及,并囑咐患者有何不適及時告知護士,充分發揮護士在ADR監測中的優勢,提升ADR監測工作的效率,保證患者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喬逸.我院2012-2015年997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7,14(1):34-36。
陳奕伸.236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14,25(14):1307-1310。
邵丹.709例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調查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21(1):123-126。
馬瑞芳.254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7,17(2):259-262。
楊歡.2015年我院10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15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