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目的: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給予芍藥湯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方法:以自2016年3月-2017年3月的92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進行研究,將其分組進行治療,分組方式為掛號的先后順序,對照組給予西藥和灌腸治療,治療組則給予芍藥湯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對其臨床效果、病變活動性評分和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結果:給予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后,其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為78.26%,且不良反應較少,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威脅患者的健康,給予芍藥湯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能夠有效提高其治療效果,抑制炎癥反應,且安全性較好,值得推廣。
【關鍵詞】芍藥湯;痛瀉要方;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01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消化道疾病之一,是由于結腸受到炎癥因子的侵襲而引起的,發病后患者會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帶血等癥狀,由于對其病因尚不明確,因此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且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作,會有較多的并發癥發生。對于此種疾病臨床上常常以藥物進行治療,而單一的用藥效果并不明顯。本文就此疾病采用芍藥湯聯合痛瀉要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92例,其中男47例,女45例;年齡17~69歲,平均年齡(45.3±3.8)歲;患者病程5個月~19年,平均(3.8±0.9)年;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腸道黏膜水腫充血34例,黏膜糜爛10例,點狀出血6例,血管紋理不清3例,炎性增生2例。所有患者均以2000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診斷標準與參考文獻中的標準確診[1]。以盲分法將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經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劑量為0.5 g,3次/d,同時以100 ml濃度為2%的甲硝唑與5 mg地塞米松聯合進行保留灌腸治療,1次/d,10 d為一療程。治療組以芍藥湯聯合痛瀉藥方進行治療,根據患者中醫證候進行加減?;痉剑喊咨?5 g,炒白術25 g,防風10 g,陳皮15 g。木香20 g,黃連6 g,白頭翁12 g,黃芩15 g,炒萊菔子15 g,枳殼15 g,柴胡10 g,地榆10 g,甘草10 g,槐花10 g。患者如便赤血多為紫色暗沉者,為熱毒入侵,加黃柏強化清熱制痢效果;患者若伴有食滯,則以山楂代替甘草消除食積;患者如腹部有脹滿感,腹瀉且為赤色凍狀,則加牡丹皮與當歸強化血液流動。服藥方式為水煎服,1劑/d,分2次早晚服用,10 d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評價標準
根據參考文獻和中華中醫藥學會肛腸學分會制定的療效標準進行療效判定,療效分為3級[2]。痊愈:患者癥狀消失,經腸鏡、纖維結腸鏡檢查確定腸黏膜病變消失,恢復正常;好轉:患者癥狀明顯減輕,經腸鏡、纖維結腸鏡檢查確定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經腸鏡、纖維結腸鏡檢查確定腸黏膜病變無改善或加重??傆行蕿槿逝c好轉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采取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給予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后,其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為78.26%,且不良反應較少,對比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目前,臨床上對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在發病后患者主要會出現腹痛、腹瀉、膿血便等癥狀,且由于是慢性疾病,因此其容易復發,病程遷延不愈等,嚴重威脅其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臨床上,對于此種疾病的治療常常以口服給藥為主,常見的有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進行治療,并且與保留灌腸聯合治療,但是其臨床效果則并不明顯。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由于黏膜及黏膜下層出現廣泛的出血、充血、水腫、糜爛和表淺小潰瘍等癥狀,其中小潰瘍則會逐漸發展融合為大潰瘍,對于病變嚴重的患者,其潰瘍可深達肌層,可能會導致穿孔等;炎癥較為嚴重時則會使得結腸明顯擴大,形成中毒性巨結腸。
在本次的研究中,給予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后,其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為78.26%,且不良反應較少,對比差異明顯(P<0.05)。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中則屬于“痢疾”、“泄瀉”、“臟毒”等范疇,也被稱為“赤沃”,《傷寒雜病論》則稱為“下利”,不同的古方中其名稱不同,但是臨床癥狀和治療卻存在相似之處[3]。中醫認為它主要是由于其情志受到感染導致,使其發生情志郁結,長期的情志郁結則會使得肝、腎、脾等重要臟器產生功能紊亂的情況,對于機體正常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均產生較大的影響,進一步擾亂機體的正常內環境以及循環功能,如此反復則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4]。而對于其治療則認為應調節其大腸運動、促進血行運轉、調和氣血開始,其中芍藥湯能夠有效調節氣血、清熱除燥等效果,與痛瀉要方共同使用,效果更加顯著。而藥方中,其白芍能夠有效調節氣血、養肝潤脾等功效;白術則能夠清除濕熱,補氣健脾;防風可以散瘀化結,對于脾腎有著較好的作用;陳皮可以理氣;黃連、白頭翁、黃芩則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清腸利濕的作用;地榆有清熱和涼血的功能、有效促進炎癥因子的吸收,從而減輕機體的反應;木香、枳殼、柴胡、萊菔子有明顯的理氣化瘀等效果;甘草益氣和中,能夠將上述藥物的藥性相調和,共同作用。同時痛瀉要方則可以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狀況進行加減治療,有效增強其療效[5]。兩種藥方聯合使用則能夠加強疏肝健脾、清熱解毒、理氣化瘀的作用,有效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緩解其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給予芍藥湯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徐鶴明.探究芍藥湯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20):183-184.
肖毅.芍藥湯與痛瀉要方聯合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09):115+117.
劉洪彬.芍藥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7):28-29.
梁國威.芍藥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3):129.
柏躍華.芍藥湯合痛瀉要方加減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40例療效觀察[J]. 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0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