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巖
【摘 要】目的:分析觀察針灸在中風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筆者2016 年2月至2017年6月將48例偏癱患者采用針灸治療,取穴:百會、四神聰、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丘墟、太沖等;輔助肢體功能訓練等其他治療。5周后觀察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的減少程度。結果:患者經過治療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有共22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結論:針灸療法治療,可促進中風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療效較顯著,且不良反應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針灸;中風;針刺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01
風又名“卒中”,因本病起病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風名之。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僅以半身不遂為主證的一種疾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腦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兩種。是神經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在十余年的臨床實踐中,我們對此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筆者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應用針灸治療各類中風偏癱,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患者48例,其中男24例,女24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1歲,平均58.5歲;病程最短半個月,最長120天,平均61.8天。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頭針以健側運動區為主,并可配足運感區、百會、四神聰,失語者配用語言區。體針以患側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丘墟、太沖。操作方法: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每日1次,15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中間休息3~5d。記錄患者治療5周后進行療效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在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的過程中主要采用來了統計學軟件SPSS15.0,并進行了通過統計學軟件的分析結果檢驗。通過統計學軟件的檢驗我們發P<0.05,本研究數據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經過治療后,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有共22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3 討論
中風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疾病,其具有高病發率、低治愈率、高致殘率及高致死率的特征,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各種原因所致的腦卒中均可引起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的異常,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腦組織壞死、軟化,進而出現相應部位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失的證候,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風偏癱患者經積極搶救,一旦病情穩定后,1~3個月恢復達最大限度,3個月后因各種繼發性障礙恢復減慢,故應及早介入針灸治療。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足三里可以明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增加腦灌注量及血管彈性。
內關不僅可以調節心臟的功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使每搏輸出量增加,在改善心臟功能的同時增加腦灌注量,針刺以上二穴能起到促進腦組織代謝,增強腦細胞自我修復能力。針灸早期介入加快了對中風偏癱患者的康復的恢復。而頭部是氣血匯聚之處,也是偏癱疾病所發生的部位,頭皮針作用于局部經絡,刺激沖動可以通過神經傳導,直接作用于受損區域大腦皮層,改善受損區域腦細胞供氧,從而加快組織修復。故取近頭部運動區熄風清腦;取臂臑、曲池、內關、合谷治療上肢偏癱;陽陵泉、足三里、丘墟、太沖可用于下肢癱及足癱;地倉、頰車以改善口舌癥狀,以循經取穴與局部取穴相結合。
本研究所用方法既可以保證療效又能讓患者易于接受。其一,多點進針。使得每針在帽狀腱膜下推進的距離大為縮短。頭皮張力減小。這樣不但患者痛感輕微,而且醫生也易于操作。盡管增多了進針點也能引起疼痛,但由于進針速度飛快,痛感不甚明顯。其二,電針刺激可控制恒定的頻率和電流量,使得刺激強度均衡穩定并在患者可耐受范圍,不似手法捻轉快慢強弱多變且往往超出患者的耐受力,由此減輕了行針操作引起的痛苦或不適。針灸對腦中風的治療和康復作用是肯定的,在實踐中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針灸治療腦中風的機制在臨床研究上的解釋可根據觀察指標或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多種層次水平,但結論基本是肯定的。值得注意的是,針灸治療偏癱患者的取穴與用針方法要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疾病的輕重緩急等辨證施用,注意選穴適宜、手法輕柔,體位舒適,并注意觀察留針過程中患者的反應,如有不適,要及時調整針刺深度及角度,或立即起針。典型病例:患者,男,60歲,農場退休職工。2016年10月由我院急診收住神經內科病區。患者3h前進食時無明顯誘因出現意識障礙,右側肢體活動不利,以下肢為著,大小便失禁,伴口齒不清,流涎,伸舌略偏右,舌紅,苔黃膩,脈弦數。行頭顱CT確診為“腦梗死”。
診斷:中風。治法:醒腦開竅,舒經通絡,調和氣血。選穴:健側運動區上部、中部、下部、人中、地倉、頰車、患側臂臑、曲池、內關、合谷、陽陵泉、足三里、丘墟、太沖。操作方法:運動區上部、中部、下部:針尖與頭皮呈30°左右夾角,快速刺入肌層,快速捻轉,行平補平瀉手法。捻轉時間1~2min,靜留針10min再重復捻轉1~2min,即可起針。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2寸,將針向一個方向旋轉360°,讓肌纖維纏繞針身,然后作雀啄瀉法10余次,以眼球濕潤或流淚為佳。每次選取1對腧穴針刺得氣后接G6805電針治療儀,使相關肌群出現輕度節律性收縮,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周日休息。
綜上所述,針灸療法治療可促進中風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療效確切,越來越被醫學界所認同,隨著中醫學的發展,為中風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郭源秩,許慧艷,吳彼,等. 針灸在腦中風的治療與康復中的作用[J]. 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6):1411-1413。
趙步長,伍海勤,趙濤,等.腦心同治-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