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富 董曉夫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自擬中藥方劑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選取5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5例。對照組采用胃蘇顆粒、嗎丁啉這類常規藥物進行治療;治療組則通過自擬中藥方劑養胃湯加減進行治療,治療時間為一年,一年后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對照組痊愈6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4例,;治療組痊愈18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1例。結論:自擬中藥方劑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優于常規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自擬中藥方劑養胃湯加減;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7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191-02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以胃黏膜發生萎縮性改變的慢性疾病[1]。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壓力過大,熬夜、抽煙、酗酒等不良習慣常伴左右,久而久之導致人身體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研究表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幽門螺旋桿菌具有密切關系。近年來,慢性萎縮性胃炎得病率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青年人由于學業壓力過重,飲食不正常,胃病時有發生,久之導致此病的發生。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且其危害性重大,因此尋找更好的方法治療此病刻不容緩。我院采用自擬中藥方劑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療效顯著,現通過臨床研究進行闡述。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隨機挑選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50例,患者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52.41±2.38)歲,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2-66歲,平均年齡(51.32±2.27)歲,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實驗組患者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54.18±2.01)歲,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
1.2 納入標準
(1)選取患者的年齡既往體健,無其他影響研究的疾病;
(2)患者均接受病理切片檢查并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3)患者自愿接受本研究。
1.3 排除標準
(1)孕期或哺乳期患者;
(2)有心、肝、腎臟等器官問題或心腦血管疾病嚴重者;
(3)精神病患者;
(4)過敏體質或對所開示的中西藥存在過敏反應的人。
1.4 退出標準
(1)不遵醫囑者;
(2)擅自中斷治療或不服用藥物致使藥物療效不出現或不明顯者;
(3)主動要求退出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胃蘇顆粒2片/次,嗎丁啉10ml/次,均每日三次口服,胃蘇顆粒為飯前服用。
1.5.2 治療組 采用自擬中藥方劑養胃湯加減治療。組成:黃芪15g,黨參15g,桂枝10g,白芍12g,川芎10g,砂仁5g,木香6g,當歸12g,黃連4g,大棗5枚。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為300ml,分早晚兩次溫服,30劑為一療期。若長期食滯不化加入雞內金12g;濕氣較重,身懶者加紫蘇10g,藿香12g。
1.6 評價標準
(1)痊愈:胃部疾病痊愈,胃發揮正常功能,腸化問題明顯減輕,不反復;(2)顯效:僅在食用刺激性食物時腸胃稍有不適;(3)有效:萎縮性狀況稍有減輕,胃部疼痛狀況稍有緩解;(4)無明顯變化[2]。
2 結果
對照組痊愈6例,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4例;治療組痊愈18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1例。可見附表。
3 討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中醫的臨床表現為“胃痛”“痞滿”等,多與飲食不節、肝氣郁結或基因遺傳、免疫能力、年齡、職業等多種因素有關[3]。目前醫院采用西藥治療多從保護胃黏膜、促進胃動力、弱酸等方面入手,但由于慢性疾病本就病程較長,加上治標不治本,沒有從全體角度考慮病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此病情反復,患者痛苦不堪,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自擬中藥方劑養胃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采用黃芪、黨參、桂枝、白芍、川芎、黃連等基礎藥方,黃芪、黨參補中益氣,桂枝溫通經脈,白芍疏通肝氣等等。再針對患者個人情況進行加減,食滯不化者注重胃氣的疏通,加入雞內金,濕氣較重,身懶者注重排濕去濁加入紫蘇、藿香。全方組成不僅針對胃病,還調理全身,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開胃的作用,因此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具有較大的功效。經過此次研究中對于兩組患者的觀察,兩組治療時間相差不多,恢復率以及復發率都是治療組效率更高,并且中藥毒副作用較小,患者均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本研究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我院所使用的養胃湯加減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確有療效,且較常規治療較優,適宜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2):172-174.
[2] 楊鴻,侯家玉.膽汁反流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5):26-28.
[3] 王萍,唐旭東,卞立群等.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證候特征及辨證用藥規律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12):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