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碧瓊 韋 霞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系,廣西 崇左 532200)
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減少老年人疾病發生是重要的研究課題。運動尤其是規律性體育運動可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但就體育運動本身而言運動引起機體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性改變需要一個循序漸漸積累過程,故對于老年群體而言運動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傳統的有氧運動方式(如步行、操類等)由于枯燥、娛樂性、競技性不強、場地限制等不利之處不易使老年人長期堅持。作為廣西第三張明信片,氣排球運動由于技術要求低、難度小、趣味性強、健身價值高等特點極易適合老年人運動,且氣排球運動在產生之初主要的從事群體也主要為老年人。同時氣排球運動前輔以健步走運動,不僅可起到提高運動量作用,且易使運動者快速進入運動狀態。
1.1研究對象 從崇左市健康人群中自愿征集到70名老年人,根據實驗目的要求,入選者符合以下標準:①自愿原則:所有入選者必須在明白本次實驗目的后自愿加入,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②年齡60~70歲,并愿意加入氣排球俱樂部按時參加訓練;③無運動習慣,工作性質為腦力勞動者,且身心都較為健康,無老年癡呆癥、影響骨代謝的慢性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及血壓正常等;④無運動禁忌證;⑤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初中以上),具有自理、基本的視聽及語言表達、溝通能力,能按要求按質按量完成相關問卷調查及相關測試。剔除有過外傷史不適宜長期堅持運動的人員。最終符合條件者46人,其中對照組20人,實驗組26人。到實驗結束后,有4名實驗者因故退出訓練和實驗測試,故實驗組最后取得有效數據人數為22人。兩組受試者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基本情況
1.2具體運動方案 (1)運動項目:以氣排球練習為主(基本技術練習及比賽為主要運動形式),在運動前實驗組進行40 min左右的健步走;(2)運動強度:在實驗開始前對所有受試對象進行身體檢查與運動能力測試,確保受試者可承受一定的運動強度。本實驗受試者心率控制在110~135次/min(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并在運動過程中安排專人使用心率監控儀器(表)對受試者進行心率監控(抽查);(3)運動時間:每天晚上19:00~20:40訓練,每周運動3~5次,共持續4個月,具體包括40 min的熱身運動(由教練帶領進行統一練習),1 h左右的氣排球運動和5~10 min的整理活動;(4)注意事項:①運動開始前受試者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避免運動中出現肌肉損傷;②所有受試者運動時都要穿運動鞋或統一購買相同款式的鞋;③氣排球運動選擇在室內(校室內體育館),且地面鋪有地膠;④整個運動過程有專門的醫護人員進行監督及應對突發情況。
對照組在整個實驗期間不做任何系統的體育運動鍛煉,且在飲食等其他方面盡量和實驗組保持接近,整個實驗期間對照組和實驗組都有專人進行跟蹤報告。
1.3測試指標及測試儀器
1.3.1身體形態指標 主要包括身高、體重、體脂率、骨骼肌含量(瘦體重),其中身高、體重測試時受試者赤腳,背靠測量儀,腳跟并攏,腳后跟、臀、肩、頭呈一直線,水平測量;皮脂厚度測試采用YY-01型皮脂厚度計。身體成分使用韓國產INBODY 3.0 測試,測試指標包括體重指數(BMI)、體內脂肪率、骨骼肌含量及衍生指標骨骼肌/體重比。
1.3.2身體素質及功能指標 主要包括心率、血壓、肺活量、骨密度、握力、背力、腿部力量、反應時、坐位體前屈、閉眼單腿站立;其中骨密度使用骨密度測試儀器:SUNLIGHT OMNISENSE7000S成人型骨密度測試儀,測試部位為握拍手(肢)橈骨遠端1/3處,對照組均為右側上肢。身體素質指標采用成人GMCS-Ⅱ型體質測試系統進行力量的測定,電子握力計測定右手握力,電子背力計測定背力和雙腿腿部力量。所有指標測試在早晨晨起空腹下完成,且測試人員前后統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和χ2檢驗。
2.1實驗前后兩組身體形態指標比較 經過4個月的健步走結合氣排球運動后,實驗組各身體形態指標均得到一定程度改變,其中上臂皮脂厚度、肩胛骨皮脂厚度、體脂率及骨骼肌/體重較運動前顯著下降(P<0.05),其他指標與運動干預前比較無顯著變化(P>0.05);而對照組各形態指標前后均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2。

表2 實驗干預前后兩組身體形態指標變化
與本組實驗前比較:1)P<0.05,下表同
2.2實驗前后兩組生理功能指標比較 經過4個月的健步走結合氣排球運動后,實驗組各生理功能指標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其中肺活量較實驗前顯著下降(P<0.05),其他指標與實驗前比較無顯著變化(P>0.05);而對照組各生理功能實驗前后均無明顯變化(P>0.05),見表3。

表3 實驗前后兩組生理功能指標比較
2.3實驗前后兩組身體素質指標比較 經過4個月的健步走結合氣排球運動后,實驗組各身體素質指標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其中反應時較運動運動前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握力和坐位體前屈較運動前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指標與運動前比較無顯著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各身體素質實驗前后均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實驗前后兩組身體素質指標比較
身體形態是指身體器官的外部結構、形態、體型及姿態等,其不僅是老年人形體美學的重要評價體系之一,且與老年人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如過度的肥胖易誘發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而骨骼肌的丟失又可引起機體肌肉疼痛等。評價老年人形態結構主要指標有身高、體重、脂肪及BMI等,尤其BMI是反映人體充實度、脂肪率及肥胖程度的關鍵指標,而當前我國老年人由于缺乏體育鍛煉、飲食等原因導致BMI嚴重升高。楊光等〔1〕研究發現,與日本老年人相比我國老年群體雖然顯示出高大魁梧的體格特征,但我國老年人BMI卻顯著高于日本老年人,且我國老年人進入了超重和Ⅰ度肥胖范圍。
長期從事規律性體育運動可使運動者體形發生適應性塑變,降低運動者脂肪含量及使瘦體重增加。郭吟等〔2〕通過研究發現,長期規律性有氧運動可明顯改善肥胖老年人身體形態結構及脂肪率。許曉峰等〔3〕研究也發現,長期進行耐力性運動項目游泳可明顯老年人BMI,對預防肥胖、改善身體健康程度有著積極作用。關于長期進行規律性有氧運動的減脂機制是有氧運動可使機體腎上腺受體敏感度增加、腎上腺素抗脂解作用減弱,從而提高人體基礎狀態及運動狀態下的脂肪酶的活性,提高脂肪的功能比例,同時潑尼松及生長素長時間升高對加強脂解作用可能也有一定作用〔4~8〕。可見,長時間的有氧耐力運動對改善形態結構及BMI有著積極作用,李志敢〔9〕通過研究發現,與傳統有氧運動(健步走、八段錦等)相比有氧運動結合力量練習對改善老年人身體形態結構、降低機體脂肪量效果更佳,同時還可使肌肉力量增強。鄧士琳等〔10〕通過研究也認為,為了達到全面的健身效果,完整的運動處方應包括有氧耐力練習、抗阻力量訓練及伸展性柔韌性練習。此外國外學者研究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能夠顯著提升不同人群的胰島素敏感度、減少身體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降低動脈血壓、降低空腹血糖、降低胰島素、提升脂肪氧化率〔11~15〕。相比于長時間中等強度的運動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更以堅持,傳統運動減肥即健身方法采用的長時間中等強度的持續運動方案,但類似方案中運動方式單調、運動時間過長等不利因素經常導致普通人群難以堅持〔16〕。Bartlett等〔17〕在研究中使用“體力活動享受感知等級表”對受試者(高強度間歇性運動)和中等強度持續運動后的愉快感分別進行測試后發現,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訓練后受試者的愉快感要高于中等強度持續性運動,且依據主觀感覺體力量表的測試結果,訓練結束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受試者主觀體力高于中等強度持續運動受試者,說明相比于長時間中等強度的訓練,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訓練方案可能更有利于鍛煉的長期性。關于高強度的間歇性運動減重減脂的機制,研究認為可能和較高運動強度后機體過氧耗量處于較高水平有關,較高的過氧耗量水平有利于提高游離脂肪酸的代謝水平,動員脂肪代謝〔18〕。通過對不同運動方式對人體機能影響的探討,可知若想一種運動對人體產生持續的健康影響,應滿足兩個條件:①運動處方本身可對人體機能產生明顯的提升作用;②運動項目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娛樂性,易于受試者堅持。而傳統的健步走結合廣西人們最喜愛的氣排球運動正迎合了這一理念。
本研究與孫艷秋等〔19~20〕學者研究結果較為符合。孫艷秋等〔19〕通過研究發現,老年人通過12 w的氣排球運動后體重、脂肪量及BMI明顯降低,但骨骼肌含量變化不大。董能〔20〕也發現,老年人進行16 w的氣排球運動后體重、皮脂厚度(尤其是上臂)明顯降低,且腰圍、臀圍也明顯減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①相比于傳統的硬排運動,氣排球運動強度明顯降低,在整個運動過程中運動者大多處于一種有氧狀態,而健步走運動同樣屬于有氧運動,故在長期的有氧運動下實驗組組脂肪率明顯下降。②氣排球運動中的發球、扣球等動作又需要一定的爆發力及力量素質,經過長期運動后受試者肌肉形態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故導致受試者骨骼肌含量的增加。本研究中雖然受試者肌肉的絕對質量未發生顯著變化,但肌肉的含量卻明顯增加。③長期從事氣排球運動骨骼肌的改變具有一定的專項特異性,在氣排球運動中上肢的發力占據了主要的動力作用,故練習者上肢尤其是上肢脂肪改變最甚。
到了老年,人體的生理功能會明顯下降,易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骨質疏松、高血壓、糖尿病等。雖然人到了老年以后身體功能塑造性有限,但適量的運動仍可使機體結構與功能發生適應性變化。費加明〔21〕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經過12 w的規律性有氧運動后心率、肺活量、握力等指標的基線值與實驗前相比均有一定程度改善。而于貴身〔22〕研究發現長期的氣排球運動可使老年人肌肉力量、反應時及心肺功能明顯提高。董能〔20〕研究也發現,老年人進行長期氣排球運動后血壓明顯下降、坐站實驗指數及心肺功能明顯提高。此外覃少菊〔23〕研究也認為,長期進行氣排球運動可提高運動者心肺功能、神經系統功能及運動能力。可見,盡管中老人身體功能處在不在退化的過程中,但適量的規律性運動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這種因年齡及生理功能改變所導致的功能變化。
本研究與既往研究結果較為一致,相比于硬排運動,氣排球運動中機體大多處于一種有氧狀態,而長期有氧運動可使心肌系統的初長度增加,心肌收縮力量增強,心儲備能力增強。同時長期有氧運動可提高呼吸系統的氣體交換效率、肺泡的彈性、通透性及呼吸肌的收縮力量,進而使肺通氣量及肺活量提高。但本研究中受試者運動后骨密度卻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這與Rockwell等〔24〕研究結果較為相符,發現絕經期婦女進行肌肉耐力訓練后后腰部的骨密度并沒有改善,甚至降低3.89%。同時也有學者認為無負重運動并不能有效改善人體的骨密度,甚至會運動者骨密度下降〔25〕。但也有學者研究認為長時間的有氧運動可促進鈣的吸收、增加骨質的血液循環、促進骨的形成,減少骨質疏松的發生;同時體脂含量、瘦體重有關,瘦體重越大,其對骨骼產生的機械力越大,那么骨骼承受的應力就越大,對骨骼產生的刺激越大〔26~30〕。Danz等〔31〕研究發現,絕經后婦女進行體育運動可降低骨密度的丟失速率。而Lane等〔32〕研究則發現耐力訓練可使女性骨密度增加約4%。可見目前對于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相關研究存在一定的爭議,其可能與運動方式、負荷量及性別、年齡等因素有關。而本研究中受試者骨密度沒有出現明顯變化可能是由于本次運動干預時間造成的。有研究認為,骨的重建至少需要持續4~6個月,運動干預引起骨量在生理上顯著增加,必須有1年以上的時間〔33〕。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應進一步延長運動干預時間。
老年人身體素質是評價老年人身體健康的重要體系之一,尤其是反應速度對預防老年癡呆癥有著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受試者經過4個月的運動后實驗組生理功能發生了一定的改善,其中反應時、握力和坐位體前屈指標明顯改善,這對延緩老年人體質下降將起著重要作用。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人到了中老年后,隨著生理功能的退行性變化尤其是神經系統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器官功能的退化往往導致機體反應較為遲鈍,在完成動作時明顯減慢,若反應速度進一步減慢則可能誘發老年癡呆癥的發生,而氣排球運動卻能較好提高運動者的反應速度。無論是硬排或是氣排,瞬息萬變的賽場變化需要運動者高度的精神注意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也需要運動者具有較快的反應能力,以便準確做出回擊動作,這些無疑都對提高運動者反應時有著積極的作用,而其中的生物學機制可能是長期從事氣排球運動提高了大腦皮質功能的可塑性及靈活性,增加了皮質儲存的信息、完善了皮質分化機能,使機體提取信息和反饋的速度加快,進而使機體的預見性增強;基于骨骼肌形態結構及機能的改變,氣排球運動可提高老年人力量水平,尤其是握力。
4個月健步走結合氣排球運動對改善老年人體質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應予以針對性的加大乒乓球運動在老年群體的推廣。鑒于單一運動項目的枯燥性及健身效果的局限性,筆者因為今后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應多以組合項目為主,但較佳的運動干預時間和項目組合的選定仍需進一步探究。
4 參考文獻
1楊 光,白翠瑾,黃學誠.中日老年群體體質的差異性比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1):56-8.
2郭 吟,肖煥禹,王業玲.運動干預對肥胖老年女性身體形態和血脂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5):42-5.
3許曉峰,李世森,邱建勇.游泳運動對老年人身體形態及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7):1530-2.
4Coggan AR,Raguso CA,Gaetaldeli A,etal.Fat metabolism during high-intensity exercise in endurance-trained and untrained men〔J〕.Metabolism,2000;49(1):122-8.
5Amati F,Dube JJ,Alvarez-Carnero E,etal.Skeletal musle triglycerides,diacylglycerols,and ceramides insulin resistance:another paradox in endurance-trained athletes〔J〕?Diabetes,2011;60(10):2588-91.
6De Glisezinski I,Crampes F,Harant I,etal.Endurance tranining changes in lipolytic responsiveness of obese adipose tissue〔J〕.Am J Physiol,1998;275(6pt1):E951-6.
7Stichv,De Glisezinski I,Galitzky J,etal.Endurance tranining increases the beta-adrenergic lipolytic response in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in obese subject〔J〕.Int J Obes,1999;23(4):374-81.
8De Glisezinski I,Marion-catard F,Crampes F,etal.Lack of alpha2-adrenergic antilipolytic effect during exercise in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of trained men〔J〕.J Appl Physiol,2001;91(4):1760-5.
9李志敢.不同鍛煉方式對男性老年人身體形態結構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5):76-9.
10鄧士琳,葉靈子.健身運動處方改善圍絕經期婦女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與要背部疼痛的效果評價〔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37(5):953-8.
11Metcalfe RS,Babraj JA,Fawkner SG,etal.Towards the minimal amount for improving metmetabolic health:beneficial effects of reduced-exertion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J〕.Eur J Appl Physiol,2012;112(7):2767-75.
12Trapp EG,Chisholm DJ,Freund J,etal.The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 training on fat loss and fasting insulin levels of young women〔J〕.Int J Obes (Lond),2008;32(4):684-91.
13Ciolac EG,Bocchi EA,Bortolotto LA,etal.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vs.moderate exercise on hemodynamic,metabolic and neuro-humoral abnormalities of young normotensive women at high familial risk for hypertension〔J〕.Hypertens Res,2010;33(8):836-43.
14Nybo L,Sundstrup E,Jakobsen MD,etal.High-intensity training versus tradition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for promoting health〔J〕.Med Sci Sports Exerc,2010;42(10):1951-8.
15Hood MS,Little JP,Tarnopolsky MA,etal.Low-volume interval training improve muscle of oxidative capacity in sedentary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11;43(10):1849-56.
16Tsekouras YE,Magkos F,Kellas Y,etal.High-intensity interval aerobic training reduces hepatic 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triglyceride secretion rate in men〔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8;295(4):E851-8.
17Bartlett JD,Close GL,MacLaren DP,etal.High-intensity interval running is perceived to be more enjoyable than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exercise:implications for exercise adherence〔J〕.J Sports Sci,2011;29(6):547-53.
18王京京.12 w高強度間歇訓練對青年肥胖女性腹部脂肪的影響〔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19孫艷秋,吳 悅.氣排球運動對老年人體成分及脂代謝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23(7):74-7.
20董 能.氣排球運動對老年人體質影響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21費加明.運動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J〕.體育科研,2014;35(6):7-11.
22于貴身.氣排球運動對老年人主要生理指標的貢獻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1):168-70.
23覃少菊.論氣排球運動對城市社區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響〔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31(3):57-8.
24Rockwell JC,Sorensen AM,Baker S,etal.Weight training decreases vertebral bone density in premenopausal women:a prospective study〔J〕.J Clin Endocrinol Med,1990:71(3):988-93.
25金緒忠.運動與骨密度的研究進展〔J〕.安徽體育科技,2003;(4):42.
26何成奇,熊恩富,熊素芳,等.骨折疏松癥的運動防治〔J〕.國外醫學:物理學與康復醫學分冊,2000;20(1):7-9.
27Reid IR,Plank LD,Evans MC,etal.Fatmass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whole body bone density in premenopasal women but not in men〔J〕.J Clin Endocrinol Med,1992;75(3):779-82.
28Douchi T,Kuwahata R,Matsuo T,etal.Relative contrubution of lean and fat mass component to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males〔J〕.J Bone Miner Metab,2003;21(1):17-21.
29Rayramoglu M,Sozay S,Karatas M,etal.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cle strength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ree body regions in sedentary postmenopausal women〔J〕.Rheumatol Int,2005;25(7):513-7.
30譚思潔,曹立全,陳文政.青年女性肌力、身體成分與骨密度關聯性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0):903-7.
31Danz AM,Zittermann A,Schiedemaier U,etal.The effects of a specific strength development exercise on bone density in postmennopausal woman〔J〕.Woman Health,1987;7(6):701-2.
32Lane NE,Bloch VA,Jones HH,etal.Long-distance running bone density and osteoarthritis〔J〕.JAMA,1986;255(9):1147-51.
33沈 華.不同形式的健身運動和體成分對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