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茜 劉正奎 韓布新 陳天勇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CASKeyLaboratoryofMentalHealth,InstituteofPsychology,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compare the life satisfac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among rural elderly living in urban-rural fringe zones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with urban elder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MethodsThere were 1 761 older adults living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urban-rural fringe zones and urban areas of Fuding, Fujian Province was surveyed through nonrandom sampling.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was adopted to assess life satisfaction and a self-prepar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other relevant demographical information.ResultsThe life satisfaction scores of older adults living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urban-rural fringe zones and urban areas was 20.84±5.00, 22.78±5.75, and 24.72±5.91 respectively. Urban elderly scored the highest 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elderly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scored the lowes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ll pairwise comparisons.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related fa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for the three groups was largely consistent. Multiple line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elf-rated financial situation, self-rated health,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related to life satisfaction (P<0.001). In addition, the three groups of older adults didn'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life satisfaction after controlling relative factors.Conclusions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elderly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during urbanization, nevertheless,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remains the lowes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elderly, public 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economy and medical security of rural areas,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family suppor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Keywords】 Life satisfaction; Urbanization; Rural; Urban-rural fringe zone
第6次人口普查顯示農村老齡人口比例為14.98%,比城市高3.30%〔1〕。作為規模龐大的弱勢群體,農村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整體低于城市老年人〔2〕。城鎮化進程還表現在城市向外圍擴展,形成了逐漸擴大的城鄉交錯帶,即傳統農村轉變為城鄉結合部,該人地系統具有明顯的城鄉過渡性特點〔3〕,老年居民也面對著獨特的過渡性環境。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自己生活質量的認知評價,是幸福感和生活質量研究中一個重要指標〔4〕。本研究調查福建省福鼎市60歲以上老年居民的生活滿意度,比較傳統農村、城鄉結合部與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狀況及影響因素。
1.1研究對象 采用非隨機取樣方法,在福建省福鼎市的點頭鎮(遠離市區,下轄18個行政村)、山前街道(毗鄰市區,下轄9個行政村)和桐山、桐城街道(市區內),分別對傳統農村、城鄉結合部和城市的老年人進行取樣。由經過培訓的主試實施一對一調查,共回收問卷1 856份,剔除無效問卷95份,最終有效問卷1 761份,有效率94.9%。老年人基本情況見表1。三組老年人在各變量上差異均顯著。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傳統農村與城鄉結合部的老年人有經濟自評與健康自評更差、家庭支持與社會參與更少的趨勢。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編問卷,調查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居住方式、經濟自評、健康自評、社會活動、家庭支持和負性生活事件等。健康自評和經濟緊張采用Likert 5級評分,分數越高情況越好。社會活動包括5個項目(串門/聊天、棋牌類活動、群體健身/跳舞、集體組織的活動、志愿/幫扶活動),Likert 5級評分(從1~5分別為:幾乎每天1次、每周3~4次、每周1~2次、每月至少1次、不參加),分數越高社會活動參與越少,得分≥21分為社會活動少。家庭支持報告最多3位重要家人提供的4項支持(生病照料、解決困難、訴說心事、關心安慰),Likert 5級評分,平均分<15分家庭支持少。負性生活事件調查最近1年內有無重病、重傷、與家人感情不和、親人重病、去世或失竊等事件發生。采用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5〕,調查老年人對生活的整體評價,采用Likert 7級評分,滿分35分,得分高代表生活滿意度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89,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77~0.87,信效度良好。

表1 傳統農村、城鄉結合部與城市老年人的基本情況〔n(%)〕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軟件進行χ2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各組生活滿意度比較 3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有差異顯著(F=70.09,P<0.001),城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最高(24.72±5.91),城鄉結合部老年人其次(22.78±5.75),農村老年人最低(20.84±5.00)。
2.2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老年人經濟自評、健康自評好,家庭支持和社會參與多,受教育程度高,無負性生活事件發生的生活滿意度顯著更高(均P<0.05);農村及城鄉結合部老年人中≥80歲者生活滿意度顯著更高(P<0.05);城市老年人中已婚者和僅與配偶同住的生活滿意度顯著更高(P<0.05)。見表2。

表2 農村、城鄉結合部和城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單因素分析

續表2 農村、城鄉結合部和城市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單因素分析
2.3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將生活滿意度作為因變量,居住地、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居住方式、經濟自評、健康自評、社會活動、家庭支持及負性生活事件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變量采用Enter法進入回歸方程,括號內為各虛擬變量的參考類。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居住地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作用不顯著,即城鄉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年齡、經濟狀況、健康自評、社會活動、負性生活事件及家庭支持是生活滿意度的顯著預測因素。≥80歲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更高(P<0.01);經濟“一般”、“完全/多數不夠用”和健康自評“一般”、“差或很差”,社會參與少、家庭支持少及有負性生活事件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顯著更低(P<0.05)。見表3。

表3 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發現,城鄉結合部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顯著高于傳統農村老年人,表明城鎮化的推進提升了農村地區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3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基本一致,經濟自評、健康自評、社會參與和家庭支持與生活滿意度的聯系最為緊密,在這些因素上,城鄉結合部老年人的情況均介于城市和傳統農村老年人之間,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特征。相比于傳統農村老年人,城鄉結合部老年人經濟和健康狀況更好,社會參與也更多,這些變化對生活滿意度均有積極影響。此外,經濟結構的轉變帶來工作機會的增加,縮小了人口流動的規模〔6〕,本研究中,城鄉結合部老年人有子女在同區(鄉)居住的比例更高,家庭支持也相應更多。因此,城鎮化進程不僅與經濟的發展相互促進,其推進過程中也通過經濟和社會關系等因素的作用切實提高了老年居民的生活質量。傳統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仍然與城市老年人存在較大差距。經濟狀況差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更低,目前我國整體城鄉收入差距仍呈現擴大趨勢〔7〕。除了城鄉經濟發展不均衡本身,社會保障的不完善也放大了農村老年人經濟上的脆弱性,盡管目前新農合和新農保覆蓋面加大,但水平仍較低,人均收益金額少;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也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8〕。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更差且醫保參保率低于城市老年人〔9〕;經濟水平的差距又導致農村地區人均醫療支出更少,因經濟原因未住院的比例高于城市〔10〕。健康狀況更差的農村老年人,能夠得到的醫療服務卻更少,經濟與健康狀況的共同作用,拉大了城鄉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差距。社會關系也與生活滿意度有著密切聯系,家庭支持多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高,在家庭支持中子女支持的作用最為重要〔11,12〕。農村老年人家庭支持更少,這可能與農村老年人更高的空巢比率有關,高達61.5%的傳統農村老年人不與子女同住。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業人口進城務工,目前我國流動人口仍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13〕。第六次人口普查中來自農村的流動人口高達1.89億,且以青壯年為主〔14〕。提示農村老年人的高空巢率是人口流動的結果,而不完全是老年人的自主選擇。有研究發現參與鍛煉、志愿等活動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有積極影響〔15,16〕。老年社會功能與主觀幸福感聯系密切,有效利用社會網絡所提供的資源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17〕。然而接近60%的傳統農村老年人社會參與少,也成為農村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限制因素。城市老年人中,僅與配偶同住的生活滿意度更高,而對于農村老年人則無此差異,更多的社會參與使城市老年人能通過子女以外的社會關系提高生活滿意度;城市居民的婚姻質量顯著高于農村居民〔18〕,改善了已婚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也是這一現象的可能原因。此外,教育的城鄉差距仍然存在,盡管目前農村的基礎教育普及率逐漸提高,但城鄉學生升入高中機會的差距卻在擴大〔19〕,長期存在的城鄉教育差距不利于農村居民生活滿意度的提高。
針對城鄉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仍然存在的差距,政府在引導農村居民為父母提供更多支持的同時,更應大力發展經濟,著力改善農村地區老年人生活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增加新農合和新型農村社會保險的深度和廣度,提升社會福利的普惠性,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此外,社區為老服務能夠顯著提高老年人,特別是農村和無家庭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20〕。因此鄉鎮政府及基層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一方面關注農村老年人家庭支持的不足,提供服務和幫助以滿足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年人)的各層次需求,彌補其子女不在身邊造成的支持缺失;另一方面,針對農村老年人社會參與少的現狀,鄉鎮應提供鍛煉、休閑娛樂等活動的場所和設施,或組織集體性活動,使農村老年人有更便利的機會參與社會活動。
4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265-74.
2李建新,劉保中.城鄉老年人口生活滿意度差異及變化分析——基于CLHLS項目調查數據〔J〕.學海,2015;(1):101-10.
3顧朝林.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2.
4Diener E,Suh EM,Lucas RE,etal.Subjective well-being: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 Bull,1999;125(2):276-302.
5Diener E,Emmons RA,Larsen RJ,etal.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 Pers Assess,1985;49(1):71-5.
6謝寶富.城鄉結合部改造中的流動人口問題研究——以北京市城鄉結合部改造為例〔J〕.北京社會科學,2014;(3):67-74.
7陳斌開,林毅夫.發展戰略、城市化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J〕.中國社會科學,2013;(4):81-102,206.
8張 文,唐蕭蕭,徐小琴.我國社會保障水平的城鄉差異分析〔J〕.求實,2013;(5):45-9.
9胡宏偉,張小燕,趙英麗.社會醫療保險對老年人衛生服務利用的影響——基于傾向得分匹配的反事實估計〔J〕.中國人口科學,2012;(2):57-66.
10封 進,余央央,樓平易.醫療需求與中國醫療費用增長——基于城鄉老年醫療支出差異的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15;(3):85-103,207.
11Yunong H.Family rela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ople: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wo different hukous in China〔J〕.Ageing Soc,2012;32(1):19.
12詹 奕,李海峰,陳天勇,等.老年人的家庭和非家庭社會關系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5;29(8):593-8.
13段成榮,呂利丹,鄒湘江.當前我國流動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39(2):17-24.
14鄒湘江,吳 丹.人口流動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影響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數據分析〔J〕.人口學刊,2013;35(4):70-9.
15NiMhaoláin AM,Gallagher D,O Connell H,etal.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st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what determines satisfaction with life? Findings from the dublin healthy aging study〔J〕.Int Psychogeriatr,2012;24(2):316-23.
16Anderson ND,Damianakis T,Kr?ger E,etal.The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volunteering among seniors: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Psychol Bull,2014;140(6):1505.
17李海峰,陳天勇.老年社會功能與主觀幸福感〔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4):759-65.
18楊 萍,李 輝.城鄉中年夫妻婚姻質量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比較研究——以云南為例〔J〕.中國性科學,2013;22(2):83-7.
19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變化趨勢(1940-2010)——對城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再考察〔J〕.社會學研究,2014;(2):65-89.
20李德明,陳天勇,李海峰.中國社區為老服務及其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19):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