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倩 孫建萍 楊支蘭 牛桂芳 宋 丹 程澹澹
(山西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1300)
輕度認知障礙(MCI)是正常衰老和癡呆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被廣泛認為是癡呆的亞臨床階段,即臨床前期,目前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MCI患者為老年癡呆的高危人群〔1〕。本研究旨在了解太原市養老機構老年人MCI的發病情況,分析影響其認知功能的相關因素。
1.1調查對象 2015年3~7月便利抽取太原市兩家規模與條件相當的養老機構,將符合條件的236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養老機構居住3個月以上;②無溝通障礙,能獨立或者在他人的協助下完成調查量表;③自愿參與本項調查。排除標準:④存在不能完成量表檢查的各種原因(嚴重的語言障礙、聽力及視力障礙等);⑤患有帕金森病、癲癇;⑥近3個月內有腦卒中史者;④已診斷患有老年癡呆者;⑤患有嚴重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疾病者。
1.2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此次調查由篩查和臨床診斷兩部分組成。篩查階段采用面對面訪視法,研究者使用自制一般資料調查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蒙特利爾認知(MoCA)量表對老年人進行一對一調查,收集社會人口學資料、社會經濟文化資料、疾病史和用藥史等,評價神經心理狀況及ADL,并評估研究對象的認知功能水平。對于有明顯記憶認知障礙者或MoCA得分低于界值者,由神經科醫生進一步收集病史和體格檢查,根據Petersen等〔2〕的診斷標準做出最后診斷。MoCA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0.92和0.84〔3〕,評估的認知領域有注意力、執行功能、記憶、語言、抽象思維、計算、定向力,總分30分,耗時約15 min。因該量表評估的認知領域較全面,而且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是評估MCI比較理想的篩選工具。受地區、版本、文化背景的影響,該量表的劃界值存在一定的爭議,目前我國應用MoCA時通常將劃界值定于26分。
1.3質量控制 調查前對所有研究人員進行集中培訓,統一調查用語。正式調查前進行小范圍的預調查,根據獲得的反饋信息及時對研究工具進行修改與完善。調查過程中測試場所要求安靜、舒適、光線充足、無干擾,并評估調查對象的注意力和合作程度。所有調查問卷及量表完成后當場收回,并由專人檢查與核實,避免漏項或錯填等情況,保證調查的可信度。采用雙人獨立的方式錄入數據,對所錄數據的邏輯性、完整性進行核查,再用計算機的檢查程序對兩份獨立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
2.1MCI總體患病率及單因素分析 69例被診斷為MCI。性別、年齡、婚姻狀況、退休前職業、月收入、教育程度、吸煙史、睡眠質量、腦血管疾病、服用保健品、高鹽飲食、體育鍛煉、休閑娛樂、子女看望頻次和GDS評分對MCI患病率的影響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MCI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是否患MCI作為因變量,表1中各項研究因素納入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腦血管疾病、吸煙史、抑郁情緒、年齡、教育程度、睡眠狀況、子女看望頻次及體育鍛煉為MCI發生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1 調查人群MCI患病情況及單因素分析〔n(%)〕

表2 調查人群MCI患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本調查中太原市養老機構老年人MCI的患病率高于合肥〔4〕(13.55%)、西安〔5〕(18.20%)、唐山〔6〕(12.70%)等地,但與Petersen等〔7〕(29.00%)和于寶成等〔8〕(26.40%)研究結果相近,處在一個較高水平??紤]養老機構老年人特殊的人口學特征和心理特征是此次調查患病率較高的原因。養老機構老年人多為喪偶(75%),且子女平日忙于自己的工作無暇顧及老人,因此將老人送住養老機構。在調查中很多老年人不滿足于子女的看望次數和時間,渴望家人子女能夠與自己進行更多的交流。高齡帶病生存也是養老機構老年人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而且很多老人常年忍受多種慢性疾病的困擾,懼怕疾病的惡化。此外,生活內容枯燥單一、社會接觸面窄、自我期望值與現實落差過大等也是本次調查中經常聽到的聲音。
本研究與以往的國外研究結果〔9〕一致。眾多研究表明〔10〕,慢性疾病對MCI的發生有顯著影響,國內研究〔11〕報道腦卒中患者MCI的發生率(19.50%)顯著高于非腦卒中的同齡人,且75歲的高齡人群中,腦卒中為MCI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見腦血管病變對MCI的關系顯著,積極的預防腦卒中等疾病可能降低MCI的發生率。吸煙可導致動脈斑塊增厚,加重動脈硬化,進而影響認知功能。此外,睡眠質量的高低也影響MCI的發生,長期睡眠不足與睡眠質量不高,會引起器質性和精神性病變,造成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等,從而導致認知功能的減退。本調查提示抑郁是MCI發病的一項重要危險因素,這與羅鵬等〔12〕研究結果一致。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因喪偶、缺乏親人陪伴、社會交往少等原因,容易產生憂愁、悲傷等負性情感而情緒抑郁,進一步加速認知障礙的發生與發展,因此及早發現老人的抑郁情緒,及時給予心理護理和心理疏導,鼓勵老人多于外界溝通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可以預防癡呆的發生。
本研究還發現高教育水平是MCI的保護因素,文化程度越高,MCI的患病率越低,這與國外多項研究〔13〕結果一致。相較于教育水平低的人而言,高學歷的老年人由于學習經歷和動腦機會較多,建立了良好的大腦基礎。有研究表明〔14〕大腦具有可塑性,積極用腦可以使健康老年人傳遞信息的細胞樹突不降反升,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推理判斷能力等認知功能得以改善,從而延緩大腦衰老、減少癡呆的發生。此外,子女看望頻繁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人不易發生MCI。子女的陪伴與關愛不僅可以滿足老人對親情的渴望,也能提升老人的主觀幸福感,降低抑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老人在提高自身身體素質的同時,大腦皮質活動的也有所提升,從而改善認知能力。因此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自己的鍛煉形式,如太極、慢跑、散步等有氧健身運動。
4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癡呆與認知障礙學組寫作組,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輕度認知障礙的診斷和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41):2887-92.
2Petersen RC,Smith GE,Waring SC,et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 〔J〕.Arch Neurol,1999;56(3):303-8.
3溫洪波,張振馨,牛富生,等.北京地區蒙特利爾認知量表的應用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8;47(1):36-9.
4顧辨辨,嚴 光,周樹生.合肥地區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葉酸的干預效果〔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4;17(5):475-7.
5蘇向妮,化前珍,張 磊.西安市社區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的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3;20(11):6-9.
6佟久芬,郭淑英,陶秀娟.唐山市社區老年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1):1642-4.
7Petersen RC,Roberts RO,Knopman DS,etal.Prevalenc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higher in men.The Mayo Clinic Study of Aging〔J〕.Neurology,2010;75:889-97.
8于寶成,徐若華,魏文志.軍隊高齡離退休干部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調查〔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2;14(2):125-7.
9Tervo S,Kivipelto M,Hanninen T,et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population-based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 of cognitively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4;17(3):196-203.
10戈改真,湯 哲,孫 菲.北京社區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與慢性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11(7):518-20.
11何曉燕,王成鳳.探討老年人群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患病情況及其相關危險因素〔J〕.當代醫學,2013;19(4):47-8.
12羅 鵬,廖 濤,伍文彬.輕度認知障礙與抑郁情緒相關性探討〔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0):1854-5.
13李翠萍,王 越,田 芳.農村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患病現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2):3404-7.
14陳 玲,呂佩源.學習記憶的突觸模型——長時間增強效益的研究〔J〕.疑難病雜志,2006;5(4):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