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人安全指在醫療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去避免或預防病人受到傷害[1]。兒科護理是一項高風險、高技術含量、高壓力的工作,如何在護理工作中保護患兒安全,提高安全意識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安全行為是受一個機構的社會信仰及對安全的態度所影響的,而這些信仰和態度可約束從業者的思想和行為,減少差錯、事故的發生[2]。本研究旨在了解兒科護士安全行為現況及影響因素,為護理管理者提高護士對病人安全文化認知水平,促進其安全行為的落實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某三級甲等醫院兒科15個病房,273名護士進行調查研究。納入標準:①注冊護士;②工作年限≥1年;③自愿參加本研究。
1.2.1 調查工具
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學歷、職稱、工作年限、用工性質、婚姻狀況。安全行為量表:該量表于2009年由戎晏甫等[3]翻譯修訂,共12個條目,包括記住教訓,防止再發、主動辨識病人身份、遵守安全規定、疑問時詢問上級、努力達到安全、優先考慮病人安全、手衛生、保持零事故、標準工作程序、自我調整、注意上級安全行為、注意同事安全行為,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依感受程度強弱:1分表示“從來沒有”、2分表示“很少”、3分表示“有時候”、4分表示“大部分”及5分表示“總是”,填寫者在此部分得分越高,表示填寫者對于安全行為表現越佳。Cronbach's α系數為0.833,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
1.2.2 調查方法
在征得兒科主任及護士長同意的前提下,于科室日常會議時集體發放問卷,應用統一指導術語,采用自愿匿名方式填寫,獨立完成。問卷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273份,回收有效問卷273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
1.2.3 統計學方法

273名兒科護士均為女性。年齡:<25歲51名,占18.68%;25歲~35歲160名,占58.61%;36歲~45歲53名,占19.41%;>45歲9名,占3.30%。學歷:專科及以下104名,占38.10%;本科167名,占61.20%;碩士及以上2名,占0.70%。職稱:副主任及以上4名,占1.50%;主管護師40名,占14.70%;護師88名,占32.20%;護士141名,占51.60%。工作年限:<5年113名,占41.40%;5年~10年47名,占17.20%;10年~25年102名,占37.40%;>25年11名,占4.00%。用工性質:在編233名,占85.30%;合同制40名,占14.65%。婚姻狀況:未婚91名,占33.33%;已婚159名,占58.24%;離異21名,占7.70%;喪偶2名,占0.73%。

表1 兒科護士安全行為得分情況

表2 不同特征護士對病人安全文化認知情況
以醫院病人安全行為得分因變量,以年齡、文化程度、職稱、工作年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3,回歸分析見表4。

表3 兒科護士醫院病人安全文化影響因素自變量賦值方式

表4 兒科護士醫院病人安全行為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本調查顯示,兒科護士對病人安全文化認知水平處于中等,病人安全文化維度平均積極率為59.00%,各維度中以“科室內團隊合作”得分最高,兒科護士能夠互相支持、幫助,在保障病人安全時可高效、協同合作,與相關研究結果[4-6]一致。“人力資源配置”得分最低與相關研究結果相同[6],國內護理人員配比相對不足,兒科護理是一項高風險、高技術含量、高壓力的工作,使之承受著更大的精神、心理壓力[7],造成了人員大量流失。建議護理管理者應盡采取科學合理的人員配置,減少護士的超負荷工作。“事件報告頻率”與“對錯誤的非懲罰性反應”得分低反映醫院未形成良好的不良事件上報體系及氛圍。護士擔心上報不良事件會受到歧視和懲罰而不上報。有研究表明,擔心受到懲罰是護理人員不愿上報不良事件的影響因素[8]。建議應完善不良事件上報體系并大力宣傳非懲罰性上報,轉變護理人員的理念。醫院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安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全員的認知、認同、認可和參與。要提高醫院的整體安全文化水平,需要醫院管理層、護理管理層及臨床護理人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完善醫院的安全文化教育[9]。
本組護士對病人安全行為表現方面,整體上介于大部分與總是之間,表明護士對病人安全的行為表現較正向,與戎晏甫的研究結果相符。其中“主動辨識病人身份”得分最高,為(4.52±1.08)分。表明本組護理人員對于病人查對制度依從度高,這可能與重視病人安全,長期開展各項查對制度培訓與學習有關。“注意同事遵守安全”得分最低,為(3.62±1.28)分。顯示本組護士對于同事是否遵從安全規定,不太注意,可能是因為同事之間關系。建議管理者重視溝通的開放性,創建平等、透明的溝通的平臺,注意同事間關系的融洽及團體意識,進一步進行病人安全行為的培訓,保障兒科護士對病人的行為安全。
3.3.1 學歷
研究結果顯示,學歷高的護士由于理論水平較高,對疾病的認識及各種處理流程掌握比較全面且高學歷護士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外出進修,會獲得更多新知識及新業務的學習,所以對病人安全認知水平更高,這也提示了護理管理者應更加重視低學歷護士對于安全行為的學習。
3.3.2 職稱
研究結果顯示,職稱為主管護師的護士得分最低,可能是由于本組護士為科室的中堅力量,既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有相當多的實踐經驗,更能洞察到醫院及科室內存在的病人安全隱患。同時又對醫院的各種規章制度,安全防范流程與科室內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因此她們的感受更有代表性,醫院管理者更應當了解他們對于病人安全隱患的看法。
3.3.3 工作年限
研究結果顯示,工作年限<5年的護士的分最低,可能由于工作時間短,對病人安全潛在的危險性了解得不深,擔心在護理工程中出現危險,因而應更加重視病人安全,科室及醫院應重視低年資護士的安全培訓。工作年限較長的護士經驗豐富,能以評判性思維分析周圍環境,更容易發現醫療系統中存在的病人安全方面的隱患[10]。因此,護理管理者應積極鼓勵他們為病人安全管理獻計獻策,改良操作流程和醫療護理路徑等,使醫院和科室的環境更利于病人安全。
3.3.4 安全文化認知水平
研究結果顯示,兒科護士對病人安全文化認知與行為呈正相關。病人安全文化認知度與行為表現密切相關,即認知越正向,行為表現越好。由此可見,管理層面促進安全的行為和意愿,是建立安全行為的關鍵。研究證實了直接管理者比上層領導對病人安全的影響更大[11]。研究顯示,在非懲罰性的環境下護理人員更樂于指出系統的缺陷,報告各類隱患[12]。因此,應健全非懲罰性環境,轉變護理人員的理念,鼓勵其上報事件,組織學習,分享經驗。人力配置無論對哪種行為,均有較強的相關性,是安全行為的根本。工作中如發生病人安全問題,病人容易將矛頭指向護士,醫院在處理時,通常安慰并給予病人相關賠償,護士方面往往需要向病人道歉,這些均易導致護士的負性情緒,不利于病人的安全發展。建議在逐步提高護士群體整體素質的基礎上,鼓勵護士多參加社會相關健康促進活動,多方面向社會展示護士形象,并引導媒體及社會正向評價護士工作,改善護士形象及護患關系。
目前,病人安全已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國際性問題,為營造積極有效的醫院病人安全文化,提高護理人員對其安全行為的落實,保障病人安全,有待進一步探討護理人員對病人安全文化的認知與其安全行為的關系,分析影響兩者的主要因素,針對其影響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議,從而為醫院制定改善病人安全的政策、病人安全文化教育訓練及提高護理人員的病人安全文化認知水平和安全行為的落實提供理論及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 Association of pier Operative Registered Nurses.AORN guidance statement:creating a patient safety culture[J].AORN journal,2006,83(4):936.
[2] Colla JB,Bracken AC,Kinney LM,etal.Measuring patient safety climate:a review of surveys[J].Qual Safe Health Care,2005,14(5):364-366.
[3] 戎晏甫,朱正一.患者安全文化與安全行為間關系之探討[M].臺灣: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2009:42-43.
[4] 趙書敏,辛霞,劉剛麗,等.臨床護士對患者安全文化認知及其組織氣氛感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5):320-322.
[5] 李倫蘭,胡少華,劉安琪,等.安徽省某“三甲”醫院護理人員對患者安全文化認知的調查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5):740-743.
[6] 楊偉,潘穎麗.護士對患者安全文化認知與其安全行為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4A):1185-1188.
[7] 朱慧娟,耿文娟,陳芳,等.兒科護士情緒智力與職業倦怠相關性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58-60.
[8] Richard Venerate.Malpractice risk management[J].Medical Observe,2004,12(7):2.
[9] 王蓮英,陳艷.護理人員對患者安全文化感知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7):457-459.
[10] 崔蓉,代亞麗,寧艷輝,等.新疆二級及以上醫院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2,12(7):479-480.
[11] 田琦巍,田琦波,李香風.護士對患者安全文化的認知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3):156-158.
[12] Cohen MM,Kimmel NL,Benage MK,etal.Implementing a hospital wide patient safety program for cultural change[J].Joint Commission Journal on Quality and Safety,2004:30(8):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