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唐麗娟,張慶桂
(桂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桂林 541002)
在傳統實訓教學中,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內容多分開進行,對于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一定局限性,亦不利于系統掌握各微生物檢驗技術工作流程,導致理論與實踐、教學與臨床脫節。
微生物檢驗結果受多種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影響,如試劑濃度、標本來源、培養溫度與時間、檢測儀器準確性、操作規范性等都會影響檢驗結果。而結果的判斷也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革蘭染色結果是通過顯微鏡來觀察的,因此受人主觀因素影響。這些因素導致不能科學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對學校之間、同行之間的技術交流、教學質量評價也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中,我們以臨床檢驗實際工作程序為主線,從校內實訓教學和技能競賽兩方面進行教學研究,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學生分析、歸納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發展。
以我校2013級、2014級、2015級初中起點的醫學檢驗專業3個班共17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將2013級60名學生作為對照班,2014級、2015級116名學生作為實驗班,兩班學生文化程度、知識水平相對一致。
進一步完善微生物檢驗技能競賽方案和評分標準,以更客觀、公正地對學生學業成績及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加強實訓教學與技能考核及競賽的銜接,構建“實訓教學—技能考評—技能競賽”一體化模式。
對照班以傳統方法教學,教師給學生培養好細菌,讓學生對照教材觀察學習該細菌的形態染色、生化反應以及鑒定方法。
實驗班以工作程序為導向開展實訓教學和考核,教師向學生提供模擬臨床標本,從學生接收標本開始進行實訓教學。從對標本的觀察、接種以及對菌落的觀察、染色和鑒定等,最終培養出致病菌。基于工作程序的中職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設計見圖1。

圖1 基于工作程序的中職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設計
實訓結束后,對兩班進行實訓操作考核;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實驗班學生對基于工作程序的中職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方法的效果評價;向帶教教師發放調查問卷,評價兩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書寫與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適應工作能力。
建立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實訓教學、考核和競賽,制訂了革蘭染色、平板分區劃線[1]及細菌分離培養技術的評分標準[2],以科學考評實訓技能成績。實訓課程總成績包括實訓技能考核成績(占70%)以及課堂表現(占10%)、實驗報告(占15%)、考勤(占5%),采用百分制。
組織檢驗專業技能競賽,構建以工作程序為導向的“實訓教學—技能考評—技能競賽”一體化模式。競賽項目的確定以檢驗核心技能為依據,將競賽項目納入實訓課程教學與考核,在實訓課程教學中,反復強化操作,促進核心技能的掌握。微生物及檢驗技術課程核心技能見圖2。
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完成后,分別對兩個班進行實訓操作考核,按技能考核成績(占70%)、課堂表現(占10%)、實驗報告(占15%)、考勤(占5%)計算總成績,兩班成績比較見表1。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經統計呈正態分布。實驗班平均成績為(84.3±11.1)分,對照班平均成績為(73.1±20.2)分,兩班成績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80分及以上的學生實驗班占66.4%,對照班僅占36.7%。

圖2 微生物及檢驗技術課程核心技能

表1 實驗班與對照班成績比較[n(%)]
向實驗班發放調查問卷116份,收回有效問卷11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以了解學生對基于工作程序的中職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方法的效果評價,結果見表2。實驗班99.1%的學生認為基于工作程序的實訓教學方法對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極有幫助和有幫助;98.3%的學生認為對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極有幫助和有幫助;81.1%的學生認為對培養學習興趣極有幫助和有幫助;93.1%的學生認為對提高書寫與語言表達能力極有幫助和有幫助;99.1%的學生認為對增強團隊協作精神極有幫助和有幫助。

表2 實驗班問卷調查結果[n(%)]
實訓結束,向帶教教師發放調查問卷,讓帶教教師對兩班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書寫與語言表達能力、適應工作能力等進行評價,結果見表3。問卷調查顯示,帶教教師認為實驗班綜合職業能力、書寫與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適應工作能力均優于對照班,實驗班各項能力優秀和良好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班(P<0.05)。
通過微生物及檢驗技術課程實訓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規范了革蘭染色、平板分區劃線以及細菌分離培養等各項技能操作,對學生學業成績,學校之間、教師同行之間的技術交流,教學質量評價有了更客觀、更科學的依據。

表3 帶教教師問卷調查結果[n(%)]
我們采用“學習—分析—實踐—評價”為主線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從基本準備、工作過程以及檢驗試劑、標本、外部環境條件、儀器、操作技術等多方面進行調研,細化檢驗結果評價標準,盡量控制客觀因素以及主觀因素的影響,制訂微生物及檢驗技術技能競賽方案和評分標準以及各項檢驗技術操作流程和評分標準,為搭建競賽平臺提供技術支持。競賽項目的確定以檢驗核心技能為依據,并將競賽項目納入實訓課程教學與考核中,在實訓課程教學中,反復強化操作。而學科競賽是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一方面促進了微生物及檢驗技術實訓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也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書寫與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促進教育教學改革[3]。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賽教融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以臨床檢驗工作程序為主線進行實訓教學,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的臨床檢驗工作環境。教學中關注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書寫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檢驗核心技能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縮短了學生進入工作崗位的適應期[4],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推動了檢驗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改革。
[1]袁云霞.微生物平板劃線技能競賽結果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2,30(6):83-84.
[2]王紅梅,蔣國華,唐玉龍,等.基于工作過程的細菌分離培養技術考核標準制訂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4,32(8):93-95.
[3]徐宇瓊.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學科競賽機制構建探討[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4(2):12-14.
[4]王江南,謝海英.基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綜合實訓課程教學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