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芳
(平涼中醫骨傷醫院,甘肅 平涼 744000)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平涼中醫骨傷醫院骨科住院和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120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60人,其中女性25人,男性35人;年齡24~79歲,平均年齡(26.75±8.37)歲。對照組 60人,其中女性 27人,男性 33人;年齡 25~80歲,平均年齡(27.31±7.68)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在手術前要做哪些準備工作、術后護理的流程和目的、手術期間的一些注意事項和營養指導,還有術后功能鍛煉相關知識等。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細節護理并聯合人文關懷。首先,每位患者的情況大不相同,手術類型不同,所需要進行的護理程序也不同,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明確自己的職責[1]。其次,在進行手術之前要充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與患者家屬多溝通,手術流程和注意事項也要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患者需求,及時觀察記錄患者心理上的變化。適當調整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盡量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環境。再次,在手術進行中多詢問患者的身體狀況,多多安撫患者,打消患者的疑慮,通過交流的方式增強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2]。及時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有異常出現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并對患者進行安慰,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最后,手術后及時將手術結果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并耐心講解注意事項,多詢問患者的情況,多觀察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血跡的清理要及時,及時清點手術器械。
術后調查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組織患者對術前一天有效睡眠情況、術后傷口愈合情況、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出現緊張和焦慮情況進行評分,滿分50分,并記錄并發癥發生情況。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效果的評價(±s,分)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效果的評價(±s,分)
組別術前1天有效睡眠情況術后傷口愈合情況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出現緊張和焦慮情況并發癥(例)實驗組對照組P 3 7.3 1±3.2 8 1 9.4 7±4.6 1<0.0 5 3 2.5 4±2.3 1 2 1.3 2±3.2 8<0.0 5 4 5.3 7±2.6 8 3 7.2 4±3.2 4<0.0 5 2 7.6 2±2.3 4 3 9.9 1±2.3 8<0.0 5 1 4<0.0 5
調查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前一天有效睡眠情況、術后傷口愈合情況、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的評分都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出現緊張和焦慮情況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有1例出現并發癥,對照組有4例,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對骨科手術患者應用細節護理聯合人文關懷能夠改善睡眠情況、傷口愈合情況,緩解緊張和焦慮情緒,提高患者滿意度。
醫患關系在近些年較為緊張,我們對當前醫院在手術室護理方面的醫患糾紛進行了簡要分析,大部分的原因是雙方沒有很好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醫生和患者容易發生矛盾與誤會。而細節護理聯合人文關懷的方法能夠讓患者感受到更加細致的護理,心理上也能夠舒服很多。本組研究顯示,采用了細節護理聯合人文關懷的實驗組患者術前一天有效睡眠情況、術后傷口愈合情況、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評分均高于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P<0.05);出現緊張和焦慮情況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P<0.05)。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手術期間進行細節護理聯合人文關懷,手術的成功率得到了提高,手術后患者的恢復情況也是比較樂觀的,醫生和患者相互取得了信任,患者的滿意度也很高[3-4]。人文關懷是要讓患者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在溝通中能夠得到尊重,在這方面,人文關懷還是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的[5]。
綜上所述,我科加強細節護理管理措施,對患者進行細節護理聯合人文關懷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護理程序規范化、標準化,更能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在不同時段與患者進行積極交流,增加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優質滿意的服務,能夠有效降低風險事件和投訴的發生率,改善醫患關系,從總體上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1]孫彩娟.細節管理在骨科病人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1(12):3177-3178.
[2]劉桂香.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三個基本要素[J].中外醫療,2013(3):150-151.
[3]鐘曉珊,連叔薏,蔡潔,等.探討人性化護理在普外科手術護理中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4):225-226.
[4]劉紅.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2(10):3908.
[5]周鳳偉.細節護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