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公平和質量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兩條“主線”。黨的十九大指出,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老百姓真正享受教育的“紅利”?
首先,要深入推進教育公平,保障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教育投入繼續向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傾斜;切實降低農村學生輟學率,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一項項舉措為教育公平的深入推進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但不可否認的是,城鄉之間、東西部地區之間,甚至同一城市的校際之間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狀態時刻拷問著教育公平。要向人民上交一份滿意的教育答卷,就必須從推進教育公平入手,確保每一個孩子有學可上。
其次,要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助力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探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注定要在推進教育公平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表示,要多渠道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推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發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和網絡教育……面對當前我國各階段教育發展尚不充分的現實境況,以內涵提質為抓手,補齊教育發展的短板,讓老百姓從“有學上”到“上好學”,保障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無疑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題中之義。
再次,要縱深推進教育改革,構建教育發展的長效機制。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教育體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進入“全面施工內部裝修”階段,必須在實處、細處、深處發力,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找準病根、找準對象,對癥下藥、精準突破。在教育改革邁入“深水區”的當下,實施考招改革“拓展深化”攻堅行動、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以開放促改革等一系列教育改革鋪展開來,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飽含著老百姓對教育民生的殷切期盼。我們相信,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必將朝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方向邁進,必將讓老百姓享有實實在在的教育“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