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建波
近些年來,因突發疾病、意外事件得不到及時救助而導致的問題時有發生。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鄭堅江在今年“兩會”上建議,將“急救”知識培訓列入中學、大學必修課程。其表示,提升急救技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與其他公共安全應對能力一樣,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培訓,越早效果越好。(澎湃新聞網)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救人是醫生的事情,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及時向急救中心求救。但專家指出,對于一些突發疾病,黃金搶救時間是意外發生后的4分鐘內。因此一旦發生意外,第一目擊者是否有急救常識、急救能力,對患者能否有更多的生還機會至關重要。
要知道,現場急救同樣是一門科學,涉及急救知識和實用技能,只有比較系統和全面地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才能有效進行現場急救。反之,即使搶救時間及時,但操作方法不當也是毫無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急救知識普及率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現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目前我國每年急救知識普及人群約一千多萬人,應急教育普及率僅為1%,這與發達國家平均50%的普及率相差甚遠。
普及率十分有限的急救教育現狀,無不警示亟需補上急救這堂生命教育課。現在的問題在于,因為意識上的缺乏、理念上的滯后以及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真正能夠主動參與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普通人少之又少,所以不管是面對自己還是別人的突發狀況,我們大多數人還是茫然不知所措。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中學、大學有必要將急救知識培訓作為必修課程。畢竟,課堂教學是“急救”培訓最為有效的方式,而且成本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