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紅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第83~84頁。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實例,學生進一步了解圖形的旋轉現象,并能正確判斷圖形的這種現象。學生學會用中心點、方向、旋轉角度描述旋轉運動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三角形旋轉90毅后的圖形。
2.學生經歷觀察實例、操作想象、語言描述、繪制圖形等活動,結合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培養數學的眼光,積累幾何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3.學生體會數學源于實際,高于實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學會欣賞數學美。
教學重點:通過多種學習活動溝通聯系,理解旋轉的含義,感悟其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用數學語言描述物體的旋轉過程,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三角形旋轉90毅后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聚焦直觀,激活生活經驗
活動一:感知生活中的旋轉現象,揭示旋轉一般分為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
1.借助課件展示生活中旋轉運動的例子,你能根據它們運動方向的變化分分類嗎?
學生分類后,教師小結:像摩天輪、螺旋槳、風車等物體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運動的現象,叫做旋轉。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旋轉。(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
學生通過口述和手勢比劃重新感知生活中的旋轉現象。
2.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
轉桿的打開和關閉,哪一種與時針的旋轉方向是相同的?
師生在對話中明晰概念,轉桿打開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同,這種旋轉叫做順時針旋轉;而轉桿關閉與時針旋轉方向相反,這種旋轉叫做逆時針旋轉。接著出示轉桿的打開和關閉的動態視頻,讓學生用手臂模擬轉桿的運動,積累感性經驗,趁機揭示旋轉一般分為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
要判斷出轉桿轉動的角度,我們可以根據鐘面上時針轉動一周為周角,每轉動1小時所轉過的角度為30毅進行判斷。
活動二:依托例1設計逐層推進的學習活動
學生借助彩筆的旋轉模擬時針的旋轉體會順時針旋轉,分別描述彩筆旋轉的方向和角度。
從12到1,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了30毅;
請思考:線段AB分別繞點A,點B順時針旋轉了90毅,線段AB的兩次旋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先模擬轉再畫,通過操作,看清楚旋轉后圖形的位置,再討論怎樣畫,說說各自的方法。
2.小結:只有說清是繞著哪個點,按什么方向,旋轉了多少度,才能完整清晰地表達一個圖形或一個物體旋轉的基本特征。
二、自主探究,積累操作經驗
活動四:
1.用實物(三角板)感知旋轉,指名學生上講臺展示。
2.知道了線段旋轉的基本特征,你會把方格紙上的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毅嗎?
操作要求:
(1)可以先把剪下的小三角形或小三角板按要求旋轉,再畫一畫;
(2)也可以先想一想旋轉的過程,再畫一畫;
(3)畫完后有序地說一說自己的畫法。
學生嘗試獨立作業。教師適時收集幾種不同的畫法,引導學生觀察后比較對錯,說明旋轉錯誤的理由。
預測:1.圖形大小異同的比較;2.部分旋轉與整體旋轉的比較;3.繞點O旋轉與繞過點O的線段翻轉的比較。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注重收集學生不同的畫法,在投影儀上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交流,并總結畫出方格紙上的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毅后的圖形的畫法。如果學生作業中沒有出現以上預測的問題素材,就將畫法的比對作為辨析題呈現。
1.誰能按一定的順序說一說方格紙上的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毅的畫法?
2.想象:如果三角形依次繞點O順時針旋轉90毅三次,最終會形成一個什么圖案?
三、素材應用,再現活動經驗
1.借助多媒體,化靜為動,展示旋轉的全過程。學生在頭腦中形象生動地建立旋轉的表象,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2.多媒體展示:許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圖形,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旋轉而成的。可以說,借助旋轉創造的生活美、數學美比比皆是。
四、鞏固練習(略)
(作者單位:岳陽市鷹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