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艷
摘 要:隨著經濟時代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經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加快了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互聯網+”運用于圖書館領域,將對人類知識成果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服務于廣大的讀者,但是目前技術與服務的結合仍存在種種局限,圖書館要加大技術優勢與服務創新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
關鍵詞:“互聯網+”;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特征
1智慧圖書館的內涵
目前針對智慧圖書館的內涵學術界并未達成統一的共識,主要是從技術視角、建設視角、服務完善視角以及綜合發展視角進行論述。從技術視角出發,智慧圖書館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依托電子計算機、圖書館信息系統,實現信息交互的更高層次的多目標性、靈活性以及時效性,最終達到智慧化的圖文信息管理和多元化服務。從建設視角出發,智慧圖書館的建設除了傳統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還加入了物聯網建設,結合數字圖書館將智能化技術融入當前的圖書館服務體系。
2“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服務的創新與智慧服務構建的必要性
2.1充分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讀者個性化服務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一是要根據讀者需求提供符合要求的信息,二是通過對用戶學科、閱讀偏好、使用習慣等分析與跟蹤,主動挖掘讀者潛在需求,并向讀者提供所需信息的一種智能化服務形式。圖書館讀者群體龐大,讀者教育層次和服務需求存在個體差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圖書館智慧服務應注重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傳統圖書館屬于被動服務模式,圖書館提供什么,讀者接受什么。而在信息時代,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要求變為讀者需求什么,圖書館就應提供什么,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圖書館通過對讀者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分析等,準確定位讀者的行為習慣和需求變化,確保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智慧服務,科學地進行資源配置和服務調度,才能更大程度上滿足不同讀者的信息需求,提高讀者的體驗度。
2.2提供多元化服務
在信息時代,圖書館傳統的文獻服務已經不能滿足讀者對信息的需求。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圖書館讀者多元化、服務項目多元化以及服務手段多元化都要求圖書館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一是讀者多元化,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包括教師、學生、管理人員、科研工作者以及企業職工、社區居民等,這些讀者的背景、教育層次、知識結構等各不相同,導致信息需求各不相同,這就要求圖書館提供多元化服務。二是圖書館服務項目多元化,現今的圖書館不僅保持傳統的圖書借閱服務,還在開展參考咨詢、文獻傳遞、科技查新、信息檢索課程等多種服務,隨著讀者需求的增加,服務項目的多元化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三是服務手段多元化,圖書館的服務手段多元化表現為多類型文獻載體、多種語言文獻服務、多種檢索方式以及多元化的信息服務等,多元化的服務手段滿足了讀者日益多樣性的需求。
2.3實現資源的便利獲取
圖書館資源形式多樣,包括各種類型的紙質資源、電子書刊、多媒體資源及學位論文等。從網絡調研情況來看,國內大部分圖書館的網站中,用戶需要在不同的檢索入口尋找不同的資源類型,這給讀者獲取圖書館資源帶來不便。深度整合資源,提供統一的信息資源檢索和獲取路徑,實現圖書館資源的便利化運用,是圖書館智慧服務的必備要素。資源的便利獲取無疑將大幅提高讀者的體驗。
3“互聯網+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特征分析
3.1跨界融合
“互聯網+圖書館”的跨界融合是傳統圖書館服務體系與“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一種連接,更是一種包含數據、服務、知識體系以及獲取過程的一種聚合。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只有全面深度融合現有的軟、硬件條件,實現全方位開放,協調各層次服務健康發展,才能實現協同創新與自我完善,同時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通過與行業大數據的不斷融合,服務平臺的跨界融合,資源的全面整合,探索出新的服務模式,促進融合創新和協調創新。這種跨界融合包含了服務價值、服務平臺、服務模式、服務內容、服務關系等的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服務生態系統。從未來發展視角來看,跨界融合是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發展的必然歸宿。
3.2創新驅動
“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驅動是以用戶驅動和數據驅動這兩種特征的創新方式實現智慧圖書館與“互聯網+”全面融合的一種模式。對于傳統圖書館簡單粗放的資源驅動服務模式而言,“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進一步加快了其退出歷史舞臺的步伐,而以用戶驅動和數據驅動為核心的精細化發展模式將成為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發展的主流。“互聯網+圖書館”的創新驅動主要體現在理念、技術、服務、制度與管理的協同模式創新,通過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的軟硬件設施的有效整合,實現資源共享的最優化運用,實現地區與地區之間、各級圖書館之間、城鄉之間的交互、共享與協作,達到精細化創新驅動的服務模式構建。
3.3重塑結構
“互聯網+圖書館”的重塑結構是為應對“互聯網+”中“+”所帶來的沖擊與創新,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互聯網+圖書館”的多元便捷性,圖書館的文化結構、業務結構、關系結構被重新鍛造,圖書館館員、用戶、運營者、捐贈者、維護者等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某些條件下能實現自由轉換,并且通過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將單一的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個數字化整體。但是,正是由于智慧圖書館智能性的多變性和可塑性較強,“互聯網+圖書館”重塑結構的過程中充滿了不可預期性,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將不再是簡單的層級制,而是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新型圖書服務管理體系。
3.4尊重人性
“互聯網+圖書館”中的尊重人性強調的是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不僅僅關注社會公眾對圖書館的基本服務要求,而是將服務關注點轉移到隨著社會發展日益多元化的個性化服務上來。“互聯網+圖書館”應堅持“以人為本,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在尊重客戶隱私的前提下,合理挖掘用戶需求,積極引導用戶合理表達自我訴求,實現圖書館建設與用戶需求同步,真正做到用戶體驗至上的服務宗旨,給社會公眾提供更便捷、高效和多元的服務,讓用戶參與到“互聯網+圖書館”的融合建設中,使更多的用戶傾心于圖書館的資源,愿意、樂于提供寶貴的建議,從而實現交互式促進發展,實現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的完善,同時也避免了傳統圖書館服務體系過于刻板的缺陷,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4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將成為發展的主流,而“互聯網+”圖書館,能夠實現圖書館“知識服務”向“智慧服務”的轉變,能夠為讀者提供便捷化、個性化的智慧服務。但是也應該注意到,要促進“智慧服務”的實現,還應該加緊轉變觀念,用更創新的態度來促進“智慧服務”,促進“互聯網+”的應用。
參考文獻
[1]柳益君,何勝,熊太純,馮新翎,武群輝.大數據挖掘視角下的圖書館智慧服務——模型、技術和服務[J].現代情報,2017,37(11):81-86.
[2]于亞紅.“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圖書館建設[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7(13):23-24.
[3]劉婉明.“互聯網+”背景下智慧圖書館服務策略[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7,37(0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