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梅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要求各級政府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和傳播,支持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佛山市聯合圖書館服務體系經過十余年發展,服務網絡遍布城鄉,體系中的智能圖書館從2011年開始建設,到2017年底建成175家,是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最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載體。為了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豐富智能圖書館的功能和內涵,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上臺階,打造功能完善、形式新穎的城市綜合文化空間的“智能文化家”項目應運而生。智能文化家的“家”,一是從“書”的空間轉變為“人”的空間;二是市民參與共同建設文化的市民之“家”;三是“實體”+“虛擬”、跨界融合、鏈接一切的“加”。截至2017年底,通過改造提升、選址新建兩種方式完成尼奧斯自助圖書館、石灣鎮街道圖書館、佛山市工人文化宮、39°藝術空間等四個示范點建設。

圖1 39°藝術空間智能文化家
智能文化家的建設以政府為主導,制定政策標準,投入經費,同時強化社會參與,變政府“獨唱”為政府與社會“合唱”。智能文化家有合作共建、獨立建設、加盟建設、眾籌建設等建設方式。2017年4月,廣東省第一家由公共圖書館發起的以公益眾籌方式建設的尼奧斯智能文化家向公眾開放服務,是集圖書閱讀、咖啡飲品、美學生活與讀者活動于一體的城市休閑閱讀空間。
智能文化家通過項目規劃,制訂建設標準、規范運營和績效考核辦法,按照統一的空間設計、內容策劃、服務規范、建設標準等“四個統一”有步驟地推進,并在運營管理過程中,形成了《智能文化家運營規范》。
智能文化家的運營管理主體是來自政府機關和文化事業單位以外的組織和個人,如企業、文化機構、志愿者等。民間力量的參與促進了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多元化和社會化,是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新機制。其中,以“市民館長”為代表的文化志愿者通過招募的方式選拔,是智能文化家的管理和運營主力,主要職責包括開展特色閱讀活動、協助日常運營與監管、參與館藏建設、組建文化志愿團隊等。2017年4月,首批“市民館長”亮相佛山市圖書館,一個月間為市民舉行文化、教育等活動17場。
智能文化家是綜合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它集智能化、全功能為一體,為市民提供書刊借閱、美學欣賞、藝術展覽、文化講座、影音鑒賞、交流分享、教育培訓、咖啡輕食等多樣化服務。“智能化”是通過先進的智能設備,促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開展線上與線下活動。“全功能”是通過統籌協調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文藝團體、社會組織等各級各類文化資源,實現共建共享,為市民提供綜合性的文化服務。
智能文化家一方面避免了公共文化設施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另一方面通過擴展服務功能,使原來只提供圖書借閱的智能圖書館變身為提供多樣化服務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智能文化家正成為年輕人交流休閑、兒童學習娛樂的絕佳場所,與佛山小康社會建設相適應,滿足了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需求,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佛山市以智能文化家為終端服務平臺,建立了“智能文化家資源庫”,通過整合共享、協同服務,發揮資源集聚的最大效應,提高場館設施的使用效益,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比如,圖書館的活動在智能文化家聯動舉辦,方便市民就近享受公益文化服務。2017年4月23日至2018年3月15日,開館不到一年,尼奧斯智能文化家進館36722人次,書刊流通6241冊次,讀者活動88場,服務2145人次。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39°藝術空間智能文化家,進館28448人次,借閱1813次,開展活動17場,其中藝術類創意活動8場,參與432人次。
智能文化家一方面通過標準化的準入機制、規范化的運營管理,在服務管理、設施維護、活動開展、安全保障等方面有章可循,實現場館設施的良性運轉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鼓勵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通過直接投資、贊助活動、捐助設備、資助項目、提供產品和服務,同時采取公益創投、公益眾籌等方式,參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管理,探索出不同投入主體合作共建的運行管理模式。智能文化家已形成諸多文化服務品牌,如市民館長、佛山行動派手賬小組、樂觀佰愛家庭健康教育、科普直通車等。品牌活動的推廣不但集聚了人氣,也為合作方帶來了經濟效益,對其他機構團體的參與有積極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