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6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的娃娃魚正構成保護難題 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和極度瀕危物種——已在大自然中悄無聲息地滑向滅絕。經過多年全面徹底搜尋,研究人員近來發布報告,稱已無法找到任何原生個體。“我們啟動這項調查時,曾堅信至少能找到幾只(原生)大鯢”,該報告第一作者、倫敦動物學會高級研究員塞繆爾·特爾維說,“直到現在我們完成調查時才意識到實際情況的嚴重性。”
如今,數百萬大鯢正生活在中國各地養殖場以供人們食用。但特爾維和同事的研究表明,將人工養殖大鯢重新放歸自然并非拯救此類野外物種的根本方式。在野外,娃娃魚并非只是1個物種,而是至少5個物種。但在養殖場里,它們正被混雜為單一雜交種群。“這些養殖場正使它們同質化并導致其大部分物種滅絕”,該報告合著者、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兩棲爬行動物專家羅伯特·墨菲說,“我們正喪失(大鯢)基因的多樣性……”
在中國,與許多受保護物種一樣,偷獵是對體重可達140磅的大鯢的主要威脅。與穿山甲、老虎和犀牛等動物不同,以前娃娃魚并不被中國人視為具有重要食用或藥用價值,人們反而覺得它不吉利。但到上世紀90年代,大鯢開始被標榜為奢華美食,人工養殖場在中國各地涌現。
隨著娃娃魚價格飆升,人工飼養日益擴大,野生數量迅速減少。意識到野外種群正消失,有關官員決定把人工養殖的大鯢放歸自然。但特爾維博士表示,這項看似上佳的保護戰略帶來許多新問題。由于沒意識到來自各地的大鯢是不同物種,養殖場不經意間“創造”出雜交大鯢。
“我們發現這些大鯢混雜不同基因,就像女巫的煉丹爐”,上述研究的合著者、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車靜(音)說,“這些雜交大鯢或將改變野生種群的基因組成,從而引發一場大混亂。”他說,2009年以來至少已向野外放歸7.2萬只此類大鯢。
2013年開始,特爾維他們在中國組織全國范圍的搜尋(野生)大鯢活動。他們花3年在16個省份的97個地方搜尋,但僅在其中4處發現大鯢蹤跡,且都具有與當地原生種群不匹配的基因,這說明它們很可能來自養殖場。研究人員采訪近3000名當地人,其中僅一半人表示曾在野外見過娃娃魚,但大部分人說最近一次看到還是在平均18年前。▲
(作者蕾切爾·努沃爾,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