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覺珵

編者的話:“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嗎?”“知道。”“聽說過小崗村嗎?”“第一次聽說。”——6月1日至2日,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66位共產黨及左翼政黨領導人和代表參觀小崗村,并在這里出席第十九屆萬壽論壇。40年前,小崗村憑借“大包干”一夜之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然而與沿海地區的深圳、上海相比,同樣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小崗村對大部分外國政黨而言是個陌生的名字。即便如此,當聽到小崗村的發展故事時,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壯麗之路依然能讓這些外國人激動不已。他們期待,小崗村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能應用到自己國家。正如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欒建章在萬壽論壇上所言,“敢為天下先”的“小崗精神”,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這個村子確實不一樣,我看到了”
小崗村距離安徽鳳陽縣大約30公里。一路上,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國際部部長杰洛斯拉夫·羅曼一直透過車窗觀察沿途的農田和勞作的農民。羅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他第一次來到中國農村,看到中國農村就好像看到自己家鄉的農村,“似乎沒什么不一樣”。當記者告訴羅曼,小崗村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村”時,他饒有興趣地連續拋出問題,“為什么小崗村是‘第一”,“什么是‘大包干”,“小崗村現在什么樣”……
這些問題很快就有了答案。來到小崗村的“大包干”紀念館,這些外國政黨代表仿佛回到40年前的中國。1978年一個冬夜,小崗村18名農民以“托孤”的形式,冒著巨大的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聽著紀念館講解員介紹“大包干”和“小崗精神”,外國代表紛紛掏出手機和相機拍下展覽內容。其中一名政黨代表拿著小型攝像機,一邊拍攝一邊用本國語言講解她看到的各種東西。“我希望能將這些重要的資料帶回國,和我的同事分享。”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1日,當年按下手印的8位老人來到紀念館,這讓不少外國政黨代表很激動,紛紛上前與他們握手、合影甚至擁抱,并用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語言向老人們問候。“這18名農民的勇氣令我震撼,正是這種不同凡響的行動讓中國實現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美國共產黨全國主席約翰·巴切特爾見到這些中國改革開放的“開拓者”十分興奮,他還拿出該黨的徽章送給老人和紀念館講解員。
40年前,小崗村經歷了一場巨變,如今,這里已是一座現代化農村。由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題寫的“鳳陽縣小崗村”牌樓后面,一幢幢白色房屋沿著村內的主干道友誼大道整齊排列。然而在村中,依然特意留下數座土坯茅草屋,其中既有當年完成“大包干”創舉的簽字室,也有反映改革開放前村民生活的“當年農家”。這些茅草房外掛著辣椒、玉米,里面狹小、陰暗,幾十名代表排著隊參觀其中的景象。
一新一舊的鮮明對比讓不少外國代表頗為感慨。巴勒斯坦人民斗爭陣線總書記艾哈邁德·馬吉達拉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很難想象,今天看到的小崗村在40年前人均年收入還不到40元,“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當年農家”后,羅曼主動對記者說,“這個村子確實不一樣,我看到了”。
“執政黨應該給人民希望和信心,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在農村,農村改革的起點在小崗村。“敢為天下先”,小崗村展現的“小崗精神”讓外國政黨代表深受觸動。
老撾國家行政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因塔翁·闊班雅對小崗村的發展歷程印象深刻,因為在幾乎同一時期,老撾的農村也在發生同樣的故事。因塔翁對《環球時報》記者說,1975年建國后,老撾于1978年在全國展開農業合作化運動,實施與中國人民公社類似的政策,但農民對此并不歡迎。小崗村推行“大包干”后的第八年,老撾也提出“改革開放”,逐步取消了農業合作化的政策。
尼泊爾共產黨(馬列) 總書記錢德拉·普拉卡什·梅納利是第一次來到中國。“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后,我發現很多現實和我的期待相符。”梅納利表示,尼泊爾的經濟先后受幾次政治轉型拖累,依然處于較貧窮的階段。“尼泊爾作為南亞地區唯一共產黨執政的國家,很想學習小崗村,發展與中國類似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他告訴記者,尼泊爾總理奧利不久后將訪華,希望他屆時能來安徽和小崗村看看。
南非共產黨政治局委員安東尼·馬丁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農村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崗村的實踐體現出人民往往能最先洞察到出路,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最了解實際情況,擁有良好愿景的領導人做出的決策應該基于身處一線人民的感受與建議。
“中國將農村問題放在第一位,這是為何小崗村的改革能夠引領整個改革開放的原因。”土耳其愛國黨副主席貝漢·伊爾德里姆一直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與治國理念抱有濃厚興趣,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他還從行李箱中拿出一本土耳其語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貝漢認為,小崗村與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既依賴于農民的創新精神,也取決于中國共產黨的睿智決策和堅定領導。“執政黨應該給人民希望和信心,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我有更多問題想要問中國”
“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理念”,這些詞匯在發展中國家政黨代表出席萬壽論壇的發言中以及接受采訪時頻繁出現。小崗村、鳳陽縣以及安徽省展現的改革開放成就,讓他們意識到如果本國國情能同中國理念與智慧結合,也能帶來同樣的繁榮發展。烏拉圭共產黨總書記胡安·卡斯蒂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的理念應該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
這樣的需求不僅來自與中國有相似國情的社會主義國家或發展中國家,來自發達國家的政黨代表也表達他們對中國經驗的渴望,尤其是在農村發展領域。
到小崗村參觀的半個多月前,澳大利亞共產黨副主席大衛·馬特斯曾前往新南威爾士州中部的一個村莊參加聚會。當地村民告訴馬特斯,雖然他們很熱愛自己的村子,但在那里生活越來越難。如果想要獲得醫療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村民必須驅車前往附近規模更大的鎮上。“澳大利亞政府可能并不知道這樣一個村莊的存在,也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注。”馬特斯說。
奧地利共產黨聯邦委員會、主席團成員米夏埃爾·拉格貝也提到同樣的問題。他表示,雖然奧地利算是發達國家,政府也重視農村的公共服務,但那里的農村仍然面臨郵局、學校等公共事業逐漸關閉的困境。
帶著這些問題來到小崗村,各國政黨代表發現,在農村發展領域,“中國給出了中國的答案”。葡萄牙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若澤·阿爾維斯表示,中國不僅讓農村地區的幾億人口擺脫貧困,還用自己的方式為人民提供住房、醫療、教育和就業,在他看來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的最好證據。
“經過40年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屬于‘特色的部分越來越具有國際化。”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欒建章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40年探索出來的這條道路,不僅因為是有“中國特色”才獲得成功,更是因為中國在實踐中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色列共產黨前總書記伊薩姆·馬霍勒認為,“中國的實踐不僅是中國一國的問題,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實踐。未來,世界各國將會有更多的協調、磋商、團結、互助”。
欒建章表示,加強國與國之間治國理政經驗的交流至關重要,邀請各國政黨代表來到小崗村,就是要把中國的經驗展示給大家。“但中國始終不會將經驗強加于人,也不希望各國政黨教條地對待中國的經驗。”
來自美國的巴切特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次參觀小崗村解答了他對中國的許多問題,但也讓他對中國的發展之路產生了更多問題。“我想去看看更多的中國城市,我想了解中國的法治、環保、社會服務以及中國的年輕一代……我有更多問題想要問中國。”▲
環球時報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