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社會發展水準來看,布基納法索經濟體量小,但各種勢力錯綜復雜,中資在當地投資要了解基本情況。
2005年1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定免除布國欠其的所有債務。不過到2017年,布基納法索外債總額攀升到31億美元。
這種情況下,外援就成為布基納法索國內建設資金和彌補預算赤字的主要來源,主要資金來自法國、歐盟、IMF和非洲發展基金等。因此,在布基納法索從事工程承包常常面臨出資者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從而對中國大陸等企業形成排斥。舉例來說,由歐盟或法國出資的項目幾乎都只在歐盟成員國企業內部招標,俗稱“短名單招投標”,其他國家的企業連參加的資格都不具備。由外國政府出資的一些雙邊援助項目,一般也不接納其他國家企業參與建設。
此外,布基納法索脆弱的經濟常陷入債臺高筑的窘境,IMF對布基納法索政府以主權擔保形式對外融資條件進行限制成為常態。對于進入當地的中國大陸工程承包企業來講,獲取融資支持將會是重中之重。
在經貿領域,法國和黎巴嫩商人在當地已形成壟斷局面。由于當地消費能力有限,中國大陸商品在當地仍是以低價產品為主,價廉雖是競爭優勢,質量問題也要關注。此前臺商產品質量都相對過硬,法國和黎巴嫩的產品質量也總體不錯,因此銷售“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要格外注意。▲
(沈詩偉)
環球時報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