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型員工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加以創新和運用,可以很好地創新和改進產品,優化企業經營管理和工藝技術流程。本文簡要回顧了國內外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的研究情況,從相關文獻中提煉出16個激勵因素來設計問卷,對福州市沃爾瑪四家分公司進行調查,運用SPSS進行因子分析,得到3個公因子,構建我國知識型員工激勵模型,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知識型員工 激勵因素 激勵機制
一、我國知識型員工激勵研究回顧
研究知識型員工激勵問題,首先要界定知識型員工的概念。德魯克認為,知識型員工是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和信息工作的人,他們生產的不是物質產品,而是知識和思想。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同德魯克教授提出的定義。筆者認為,知識型員工是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并運用于實踐中,運用腦力勞動來提高工作效率的人。
我國最早研究該問題的是張望軍(2001),他對我國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的排序如下:工資報酬與獎勵、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挑戰性的工作、公司的前途、有保障和穩定的工作。楊春華(2007)則發現對于知識型員工起相對主導作用的5個激勵因素包括:個人成長與發展、報酬、有挑戰性和成就感的工作、公平、福利與穩定。魏新等(2015)歸納出4個激勵維度:組織認可、薪酬福利、組織文化、組織氛圍。他發現知識型員工對組織認可和非物質激勵的期望較高。
國外對于知識型員工激勵問題的研究相對成熟,國內則處于探索階段。同時國內早期和近期的研究結果呈現輕微差異,薪酬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激勵因素,但未必是最重要的因素,當代的知識型員工同樣注重自我發展。由于經濟環境變化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國知識型員工的數量增加,員工結構有所變化,企業的激勵機制也應當與時俱進。因此對我國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的研究正是當下。
二、實證分析
(一)調查對象
筆者對福州市沃爾瑪A、B、C、D四家分公司的管理者及普通員工發放問卷。總共發放問卷251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40份。根據本文對知識型員工的定義,篩選出職業為市場、運營、人力等知識型員工共150名,非知識型員工90名。
(二)激勵因素的獲得
筆者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設計完成了包含四個激勵維度的調查問卷,得到17個激勵因素,并進行了預調研,修改問卷,最終得到16個激勵因素。
(三)研究假設的提出
1.研究構思。將16個激勵因素依據相關性處理進一步歸類,分成四個維度。具體因素見表3。
(四)知識型員工各激勵因素的統計分析
1.研究工具與方法。問卷具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背景資料,第二部分是對激勵因素重要程度的判斷,要求被試者針對16個激勵因素用5點量表記分,可以得到各個激勵因素的重要程度得分。通過對不同員工回答結果的累加,可以得到員工對激勵因素的排序。本次調查對象中,男性占38.33%,女性占61.67%;大專及以下占19.17%,本科占74.17%,碩士及以上占6.67%;18-25歲占21.67%,26-30歲占23.33%,31-40歲占23.33%,41-50歲占26.67%,50歲以上占5%。本文使用SPSS22.0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1)描述性統計。對知識型員工與非知識型員工的激勵因素重要程度選項進行排序,可以得到各項激勵因素重要性程度的具體情況(表4)。可以看到,兩類員工認為重要的激勵因素存在明顯差別,側面檢驗了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重要性的排序。
(2)兩類員工激勵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對比。傳統觀念中,薪酬福利是員工激勵最重要的因素。根據統計數據,雖然薪酬福利都位于前置位,但在得分和排名上略有差別(知識型員工4.13,非知識型員工4.50)。對知識型員工來說,在經濟環境轉型和教育質量升級的今天,金錢對于他們的吸引力仍然很強,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由于企業對知識型員工的重視,加上他們具備出色的技術與資質,有能力獲得心儀的薪酬,使物質生活得到保障,因此他們更看重工作氛圍和個人發展。非知識型員工多數工作內容單一簡單,工資較低,因此他們更注重薪酬福利。
從周邊因素看,知識型員工在能獲得較為穩定的收入之后,看重團隊合作和人際關系。由于員工之間掌握的技能有所差別,內部競爭較小,員工愿意和諧相處。相對的,非知識型員工對團隊合作和人際關系的重視程度略低。
至于工作保障,知識型員工的激勵程度比非知識型員工低(知識型員工4.01,非知識型員工4.31)。知識型員工是腦力勞動者,專業能力強,不可替代性較高而流動性較低,他們更希望從工作中獲得肯定和收獲興趣。而非知識型員工大多數從事較為低端的工作,他們迫切希望能得到工作保障。
兩類員工都認同公司前景和管理制度,從數據得出,知識型員工在這一點上會比非知識型員工略看重一點。外部來說,企業必須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才會吸引到優質員工;內部來說,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必要的,管理者要建立合理的績效考評制度和良好的上下級關系,使知識性員工感覺到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
從工作本身出發包括工作責任和工作興趣。雖然對于知識型員工來說,工作興趣在排名上略低于非知識型員工,但是結合工作責任和工作興趣的綜合排名,是優于非知識型員工的。這兩個因素屬于雙因素理論中的保健因素。
(3)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的因素分析。問卷效度檢驗結果顯示,KMO>0.8,說明該數值適于做因子分析(>0.8)。此外,巴特利特球型檢驗的顯著性<0.01,拒絕原假設,說明研究數據具有相關性,適宜做因子分析(表5)。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相關系數矩陣提取特征值大于1來構建因子變量,并用方差極大法進行因子矩陣旋轉。由表6,經過計算得到3個公因子,其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831、0.742和0.747,說明該問卷各個量表內部的一致性較好。根據3類公因子所包含的具體因子的特點,對3個公因子命名。
F1因素:由6個因素構成。把周邊激勵因素、工作激勵因素中的工作責任以及外部激勵因素中的公司前景、參與管理和管理制度合并。工作責任、公司前景、參與管理和管理制度都和外部環境有關,此外周邊因素也是外部環境的一部分,稱為外部激勵因素。
F2因素:由5個因素構成。這5個因素都和工作內容有直接聯系,稱為工作激勵因素。
F3因素:由4個因素組成。這些因素都和員工個人成長有關,稱為成長激勵因素。
(4)相關分析。如表7所示,對知識型員工的分類激勵維度與總體激勵效果作相關分析,可發現二者的相關系數均具備統計上的意義,并且與總體激勵效果呈正相關(在0.01水平下顯著),基本上支持了假設H1;各激勵維度相關性系數有所不同,支持了H6;從各激勵維度系數與總體激勵效果的系數分析,最大的外部激勵因素,達到0.933,表明外部激勵因素對總體激勵效果影響最大。
三、結論和建議
(一)結論
1.根據上文的描述性統計和因子分析,可得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由成長激勵因素、工作激勵因素和外部激勵因素3個維度構成,每個激勵維度對知識型員工的重要性程度各有不同,但他們對外部激勵因素的期望更高。
2. 知識型員工和非知識型員工具備不同的個性特點,對激勵因素的期待也有所不同。前者看重雙因素理論中的激勵因素,后者則更注重較為基礎的保健因素。管理者在采取激勵措施的時候應該有效區分員工特質,加強激勵針對性。
3.對知識型員工而言,外部激勵、工作激勵和成長激勵與激勵效果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
(二)建議
1.注重非物質激勵方式
管理者應該把工作激勵因素作為基礎,具體而言就是薪酬福利等激勵因素,并且要注意實施基于公平為基礎上的福利組合。但知識型員工對工作激勵因素的期待不如外部激勵和成長激勵。管理者需要弱化傳統意義上物質激勵方式的重要性,有的放矢采取非物質激勵方式。當然,這并不表示一味滿足知識型員工的需要,一旦超過了激勵效用函數的臨界點,激勵效果將會遞減。激勵的方式以及相關的度,是管理者需要把握的。
2.改善工作環境
良好的工作環境將使員工身心愉悅,同時也是保障工作得以順利完成的基礎條件。工作環境不僅僅是指場地設備、工作場所等剛性條件,更重要的是企業的組織文化、人際關系、管理制度等彈性條件。剛性條件是前提,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彈性條件則讓知識型員工感受到自主、自在和公平。由于知識型員工絕大多數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獨立自主性,他們敢于向管理者挑戰,對彈性的工作環境就更為注重。因此管理者不能只把焦點放在剛性環境的改善,要多考慮知識型員工的需要。
3.幫助員工成長
員工的成長包括短期成長和長期成長。短期成長指員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工作內容,或增加或減少。當員工自我感知到挑戰性和自主性,自我效能感提升,員工自身將得到成長。長期成長指企業協助員工擬定職業生涯規劃,引導員工反思職業生涯規劃與公司發展的匹配情況,和管理者和與其他同事的團結協作怎樣等等。
參考文獻
[1] 彼得·德魯克.知識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望軍,彭劍鋒.中國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1,22(6):90-96.
[3] 楊春華.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設計——基于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現狀實證研究的探討[J].工業技術經濟.2007(11):23-25.
[4] 魏新,鄧建圍,邱雪.知識型員工非物質激勵效果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5(12):76-79.
作者簡介
沈子淋(1993-),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企業管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公司治理與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