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慶
(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河濱小學,貴州貴陽 550002)
現階段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雖不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是在教學中存在諸多不足。就我自己而言,很多時候過于依賴課本提供的狹隘內容,總認為傳授數學的知識和技能才是教學的核心,總把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一個單元的總結課、復習課,或當作閱讀材料一帶而過。經常有教師說:“沒有動手操作的材料,這課沒法上。”“沒有”成了大部分教師不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托詞,影響了實踐與綜合應用的實施力度。因此,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嚴重考驗?,F結合自己在數學實踐活動課上的經驗,總結一下我在教學中的一些感受和探索。
馬丁·加德納曾說:“喚醒學生的最好的辦法是向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1]”對于小學生來說,“假如每一節課都是游戲,而且能在游戲中學到知識,那該多好呀”。
教師在教學時,可引入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觀察數學現象,感知數學元素。如在認識面積時,由一個“小組比賽涂色”的游戲開始。課前為學生準備一張桃子的水果圖片,以小組為單位,但是每個桃子的大小不一。比賽在規定時間內哪個組最先涂完就為獲勝。比賽過程中學生都很高興,也很積極??墒菚r間一到,學生就發現原來每個組的桃子大小不一樣。于是有學生提出抗議:“不公平!”教師追問:“為什么不公平呢?”“因為大小不一樣?!边@個過程讓學生感受到了面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了“面積”的含義。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摸表面,如課桌的表面、數學書的封面等,說出“我摸到的面的共同點是(平的、滑的),不同點是(有大有?。薄Mㄟ^學生自己動手摸,然后進行相同和不同的比較,進一步感知物體的表面,直至學生明白面積就是物體表面封閉圖形的大小。整個過程,從游戲進入,學生不知不覺地就對“面積”的含義從模糊到清晰,從而感受數學學習也不是那么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
孔子說過: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這三句話其實就給我們明確了教學方法。智慧就在學生的手上,所以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多動手。
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中,有一個《有趣的七巧板》的實踐活動課。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借助學生的學具,現場拼了一個“七巧”的漢字引入課題,問學生:“你們認識這兩個字嗎?”然后出示課題之后我設計了一些關卡,如“超級模仿秀”,小組合作選取老師提供的圖案(如小魚、小狗、小狐貍),然后比賽拼一拼,看哪個組拼得又快又好;“看我72變”,用任意兩塊板拼出已經認識的幾何圖形(拼出的圖形必須是邊和邊重合的)。學生的能力是無法估量的。最后展示的時候,他們拼出了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在我的提示下,學生發現,原來任意兩塊七巧板是拼不出長方形的。整個活動中,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學生在活動中真正參與發現的過程,主動地探索知識。猜測、觀察、嘗試、交流和歸納等數學活動貫穿始終,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等感官都得到參與,強化了體驗的過程。而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縝密的思維和全面思考問題的品質,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數學思維得以鞏固和提升。
數學實踐活動課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內容豐富,蘊藏諸多的信息。例如,《節約用水》就是典型的課例。要上好這節活動課,教師可在課前讓每個學生去收集我國及世界水資源的一些狀況,再以小組為單位去收集一個水龍頭單位時間的漏水量;學校水龍頭的數量;水在農業、工業等各方面的應用;節約用水的宣傳口號及辦法……學生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去收集信息和資料。對收集到的諸多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加以靈活處理,如每個小組收集到一個水龍頭單位時間的漏水量不一樣,就要啟發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測量的數據不一樣,那該怎么辦?學生就會思考用平均數才能表示出全班同學測量的一般水平。學生在收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能生動地感受數學方法、思想、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助于提高數學實踐活動課的實效。
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教學應該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重點,也是使學生越學越聰明的必由之路。
如,我在教學二年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余數除法》時,有一組練習題是這樣設計的:

這三道練習題雖然都要運用“有余數的除法中,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這一運算法則來解答,但是在解題過程中,因為不同的已知條件和要求的數不同,所以要先確定的數也不同,除數和余數的范圍也就不同。如第一題,知道除數和商,除數要比余數大,所以余數的范圍為1至4,再求被除數。而第二題中,知道余數是3,可以判斷除數的范圍為4至無窮大,再求出被除數。而最后一題,學生一開始覺得很簡單,只要確定了余數,就可以填寫其他的數??墒峭ㄟ^實際的填寫情況,很多學生發現,有的時候余數填了,卻沒有辦法填寫除數和商,例如,余數填“2”,除數填“3”,看起來符合“除數比余數大”,但其實被除數是可以整除“3”的。通過探索討論,學生會發現本題中的被除數“24”本身就有很多的因數,要想這個有余數的除法成立,首先要排除24的所有因數。因為是除數為一位數的除法,所以12和24不考慮,那么除數的選擇就只能為“5”“7”或“9”,再根據除數判斷余數的大小。通過三道練習題的訓練,學生發現在遵循數學法則解題的時候,也要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選擇的思考方式,這是對思維的內化。
一個教師要想讓自己的教學富有生命力,就必須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即要注意把握教材內容實質,提煉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還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思考過程來設計數學課堂教學活動。
實施這一環節,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體現學生是主體,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索、去實踐;教師則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甚至是服務者。
一節數學活動課要上得好,讓學生真的有所得,我們除了運用上面的方法以外,還應該注意避免以下情況:
(1)數學實踐活動課重實踐活動,輕數學知識。
有的教師上數學實踐活動課,一味地讓學生活動,忽略了在活動中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淡化了數學味。
(2)數學實踐活動課重數學知識,輕實踐活動。
有的教師上數學實踐活動課,上成了數學知識傳授課,沒有讓學生去經歷探究,缺失了活動的特色。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新的課程,還有待我們不斷地研究。我們教師要讓數學實踐活動課真正走近學生,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讓我們的數學實踐活動課靈動起來。
[1] 馬丁·加德納.引人入勝的數學趣題[M].林自新,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