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江蘇省太倉市新區幼教中心,江蘇太倉 215400)
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逐漸將戶外游戲場從現代型向創造型發展。但是這些優質的戶外游戲環境,遇到變化莫測的雨雪天、霧霾天就毫無用武之地了[1]。于是,我們開始思考:在不能出門的日子,如何讓孩子獲得身體鍛煉呢?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室內晨間鍛煉環境,汲取調整戶外環境活動經驗,通過一個階段的嘗試與調整,讓室內的環境完全能達到與室外相媲美的鍛煉效果。接下來,我們主要談談幼兒園室內分區晨鍛游戲場的生成過程。
任何一種變革都是從思想開始的。當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改變的時候,就把所有教師召集起來,設計了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推動他們的思變。對于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思考的階段。當兩個問題被拋出來的時候,教師能夠發現室內鍛煉存在器械投放不足、各項技能沒有得到全面發展、強度與密度不夠等問題,并一致認為室內環境的制約導致上述問題的出現,且那些問題是無法避免的。
第二個階段是觀察的階段。我們把教室、走廊、走道、樓梯等照片拍攝下來,讓教師去局部觀察對照比較,幫助他們查找室內、室外環境的相似點。照片的呈現方式打破了之前教師的觀察角度,通過一一對應的局部“碎片化”方式的呈現,可以讓教師進行比較,發現相似之處,如樓梯≈攀爬架、走道≈跑道、桌椅≈鉆爬架……
第三個階段是再思考階段。我們會拋出與第一個階段一模一樣的問題:你覺得可能嗎?自前兩個階段之后,教師開始對“室內晨鍛能達到室外晨鍛相似的效果”的否定態度發生動搖,覺得如果進行微調或設計,室內也許能創設出與室外相似的環境,室內晨鍛或許能達到室外晨鍛相似的效果,并愿意嘗試一下。于是,我們的室內晨鍛環境建構從不可能走向了可能。
在普遍認同可以進行開發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行細致的分析,進入實踐階段。
區域劃分主要依據空間的特點,與室外環境相似度高的地方安置相同的內容,如樓梯處會安排爬繩與緩步攀登區域,長條形走廊則會安排疾走區域。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發展以及空間特點,我們利用了12個班級以及2個專用室、3個樓道劃分出跑步、攀登、平衡、跳躍、爬繩、爬行、疾走等基本活動區域。
我們按各個區域的功能投放相應的材料,首先是輔助材料,這些材料基本上是可移動材料,與室外游戲共用。比如,在樓梯處扎上一根長繩輔助幼兒玩爬繩游戲、某個教室內投放墊子幫助幼兒進行爬行游戲等。其次,安裝固定的材料,室內空間的限制導致無法玩一些大型游戲,但根據室內環境特點,還是能創設出模擬場景的。比如,在空間比較高的走廊墻壁處可以安裝固定的攀巖墻,下面提供墊子,一個攀登游戲場就形成了。
為了滿足各年齡段幼兒能有序而不混亂地自主游戲,我們和幼兒一起制定了游戲規則。由于有戶外鍛煉的規則作為參考,制定這些規則并沒有遇到多大困難。它主要包括選擇內容的規則、安全的規則、整理的規則和游戲注意事項規則等。而且,我們還和幼兒一起制作了相應的提示標簽,比如,人多了怎么辦?材料整理好了放哪里?在樓道樓梯之間走的時候要注意什么?這些規則能夠保障室內游戲的順利進行。
從初步實踐到思考出現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室內晨鍛有了一定的雛形,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于是,我們進入了優化的過程。
(1)材料符合各年齡段與不同能力幼兒的需求:對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走、爬、跳、跑、球類、懸吊、投擲等方面的要求,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情況,重新豐富或調整了材料,由簡至繁,對各層次進行調整,既有年幼幼兒能夠接受的簡單任務,又有適合大齡兒童的高難度的調整。
(2)材料根據幼兒需求逐步豐富: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兒參與游戲,了解幼兒對游戲材料的需求,我們在每個活動區域設置了一個提示牌,將提供的材料的種類用圖示的方式來展示,幫助剛來的幼兒能夠了解這個區域有什么材料。同時,拍攝了幼兒玩耍的照片,發揮對后來幼兒提示與參考的作用。此外,我們還會留有空白的紙張,讓幼兒能用簡單的圖示記錄“我想要的材料,我想這樣玩!”這樣教師就能根據幼兒的需要進一步豐富材料,支持幼兒的游戲。
各區域所安排的游戲,其目的是幼兒某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但有的區域游戲也不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那么我們就要根據幼兒的能力發展需要進行區域優化設置。比如,我園一共有三條長廊,這三條長廊有的設置了投擲區,但長廊的行走通道功能就會受到阻礙。因此,我們把投擲區移植到了班級內,讓長廊變成幼兒進行游戲區轉換的通道。在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之后,我們發現這也保證了有20~25米的距離,輔助了各年齡段幼兒快跑的需求。為此,我們對區域設置優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研究了現場情況并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進行的合理調整。
相對來說,室內區域比較狹小,而且幼兒上下樓梯的概率比較大,安全保障顯得非常重要。根據游戲情況,我們發現樓梯安全是室內晨鍛的重點,因此減少了之前的樓道看護人員,把人員重點安排在三個樓梯處,以便更好地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同時,在樓梯、墻壁、攀登等幼兒容易與墻壁或地面接觸的地方,設置了柔軟的墊子或軟質的護墻板,以便更好地保障幼兒進行游戲。
經歷了從不可能到可能、從可能到實現、從實現到優化三個階段后,我們的“幼兒園室內分區晨鍛游戲場”已經基本生成適合各年齡段幼兒的自由選擇,使得幼兒在陰雨天以及霧霾天氣都能獲得鍛煉的機會,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1] 布拉德.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教育實驗室)[M].陳妃燕,彭楚蕓,譯.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