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帆
(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江蘇啟東 226299)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對小學生而言,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讓學生體驗,從體驗中享受音樂之美感。但長期以來,小學音樂教學似乎走入一個誤區,即過度強調音樂知識、技能訓練,而忽視了音樂之于人身心發展的意義。具體表現有三:一是語言描述代替情感體驗;二是情境代入不夠,導致學生音樂共鳴缺失;三是要素分析、挖掘過度,導致意象虛無。對一首音樂作品來說,教師總是喜歡從它的節奏、節拍、旋律、調式、和聲等方面來做文章,如此輕慢、忽略了對整個音樂作品的體驗、感悟。基于此,本文試圖探尋體驗教學的有效路徑。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在靜靜的聆聽中,音樂美妙的旋律緩緩流入學生心田,從而引發學生的無限聯想。這種想象能夠潤澤學生心靈[1]。“聆聽”是音樂學習永遠無法取代的“主角”。通過“聽”,可以激發學生想象,集中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無意識記。
例如,蘇少版五年級下冊《海濱音詩》(弦樂),樂曲在演奏中運用了音色純凈、優美、婉轉、悠揚的“小提琴”,渲染出以大海為主題的豪邁理想和坦蕩寬廣的胸懷氣氛。“小提琴”是整個樂曲的靈魂,在樂曲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體會到“小提琴”的作用呢?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小提琴”在演奏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體驗到從開始的“起伏回旋”到中段的“盡情傾訴”,再到后段的“帶有沉思、遐想、夢幻”的主題結束。接著,讓學生感受“小提琴”的節奏特點,從“渾厚、宏偉、開闊”到“纖細到溫和之間自然過渡,迂回起伏的”再到“高低多次呼應,對話似的”等。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置身情境之中,在音樂中體驗“小提琴”的表現力、魅力,理解作者的意圖。理解作者以大海為主題,借物詠懷,抒發人民的理想以及像大海一樣的胸懷。
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指出,音樂課程就是讓學生在聽中將聲音的感覺內化,也就是形成聲音的感覺和聲音的記憶,完善自己的已有感覺,使之保存在大腦的記憶中。聆聽音樂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作者意圖,生成個體內心個性化的理解[2]。
法國詩人舒巴爾特說過:“人的喉嚨是創作的第一個最純潔、最卓越的樂器。”歌唱能夠讓學生直接地感受音樂的魅力,充分表達學生的內心情感。在歌唱中,學生不僅僅是用嘴巴,更為重要的是用情感、用心去體驗[3]。學生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能夠自然地將音樂作品的音高、節奏、速度、強弱等方面準確地表現出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泛唱和精唱相結合,遵循先入耳、后入心、再動嘴的遞進原則,在唱中挖掘歌詞、樂曲的深度內涵。
例如,教學蘇少版五年級下冊的《拔根蘆柴花》(江蘇民歌),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張開耳朵聽錄音,對歌曲的旋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然后跟在錄音后面動嘴巴哼、模唱,獲得旋律優美的享受。接著,讓學生誦讀歌詞,體會整個歌詞用“蘆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做襯詞,在活躍節奏、渲染氣氛中的作用。歌詞是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深入理解了歌詞內涵,才能更好地將歌曲中所孕育的情感和表達的意境表現出來[4]。在學生歌唱中,不能要求學生一味地按照歌曲原定音色來唱,只要求學生能夠唱出對歌曲的體驗,把握歌曲的精神內涵。《拔根蘆柴花》原是在水田勞動中唱的歌,是稻農為了解除疲勞、自我調節而唱的歌,因此歌曲帶有淳樸的鄉土氣息。歌中出現的下波音記號,讓歌曲的演唱更富民歌韻味。為此,可以讓學生嘗試用揚州方言演唱,體會揚州戲曲的曲調韻味。學生在歌唱中用心、用情,從而達到體驗性教學的目的。
歌唱是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最自然、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也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和形式。歌唱不僅關乎聲覺,更關乎學生的身心體驗。因此,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讓學生全身心參與地投入歌唱,立體地感受歌曲,從而激發情感,更好地歌唱。
為了深化學生體驗,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戲劇元素”引入音樂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學習,從而讓音樂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在音樂表演中,學生感受音樂,學習音樂,表現音樂。
以蘇少版六年級下冊《烏鴉與狐貍》教學為例,學生首先需要了解故事內容,理解故事意蘊,即諷刺那些愛慕虛榮、自以為是又愛炫耀的人。學生在理解人物特點中學習歌曲并熟練地演唱,從而更深地體會寓意。然后,在學生熟練歌詞、學會歌唱后,讓學生進行音樂劇的表演。教師設定故事場景,分配角色,由一人扮演烏鴉,一人扮演狐貍,旁白安排兩人,由班上的部分學生負責用打擊樂器伴奏。其中,對扮演“烏鴉”“狐貍”的學生還要進行表情、動作的指導,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即興表演。班級伴奏樂隊可以根據角色的動作、表情、眼神,為他們配上專用的打擊樂器,以便更好地展現人物性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鼓勵學生對音樂劇進行編創,對音樂劇表演進行評價。
在音樂劇表演中,學生完全沉浸其中,紛紛展現自己的表演才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一種存在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他們在表演中學習音樂,理解音樂,體會樂曲的情感、寓意,同時將音樂情緒與角色相配合。通過表演體驗,音樂課堂變得生機勃勃。
體驗性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音樂學習的主體。在體驗中,學生感受到音樂作品的內涵,感受到音樂作品帶來的震撼、情感共鳴和心靈共振。學生在聆聽、歌唱、動作和表演等體驗中,獲得一種審美的享受與愉悅,有時還能形成一種高峰體驗。由此,音樂才能彰顯藝術魅力,這是音樂本真價值的回歸。
[1] 吳濘含.引入戲劇元素的音樂教學實踐[J].江蘇教育,2017,(09):47-49.
[2] 吳麗娟.強化體驗:突破音樂教學的情感困境[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6,(12):39-41.
[3] 陳喜.音樂體驗教學:內涵、價值與路徑選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14(01):71-75.
[4] 董亞紅.小學音樂體驗式教學的實踐及探索[J].戲劇之家,2015,(0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