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艷, 桑維鈞, 曾爾玲, 王 勇, 王德鳳, 覃 可
(1.貴州大學農學院,貴州貴陽 50025; 2.貴州大學煙草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3.貴州山地農業病蟲害重點實驗室,貴州貴陽 550025)
煙草約于17世紀初傳入我國[1-2],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煙草行業在世界各產煙國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國更是世界上的煙草產銷大國。在生產上,煙草病害是制約煙葉產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至2002年,已報道的煙草病害有116種,其中侵染性病害有79種,非侵染性病害37種[3-4]。2016年7月筆者于貴州大學煙草實習基地及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樂山鎮發現疑似煙草莖點病,但目前對該病害的報道不多[5-8]。鑒于此,本研究對該病原菌進行形態學鑒定,并經柯赫氏法則對其致病性進行驗證,分析其rDNA-ITS及LSU基因序列,以明確煙草莖點病的致病菌,為煙草莖點病后期的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2016年7月通過對貴州省多個主要產煙區煙草病害的調查及采樣,于貴州大學煙草實習基地及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樂山鎮K326上發現煙草莖點病,采集具有典型癥狀的煙株莖稈,觀察并記錄病害癥狀。
將所采病莖放在體視顯微鏡下觀察并挑取單個分生孢子器,置于無菌水中制成孢子懸浮液,涂布到水瓊脂(WA)平板上。挑取單孢接種到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上,28 ℃ 恒溫培養2~3 d,然后進行純化保存,之后轉入試管中置于4 ℃條件下保存備用。如果單孢子不長菌落,則直接挑取單個分生孢子器接種到平板上進行分離。
將保存好的菌株接種于PDA培養基上,于28 ℃恒溫避光培養7 d,觀察記錄菌落形態及培養特性,觀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態,并測量其大小,參照文獻[9-14]確定煙草莖點病菌的分類地位。
根據柯赫氏法則,對分離得到的菌株進行致病性測定。選取K326健康的伸根期和旺長期煙株,用經滅菌后的接種針刺傷莖稈以造成傷口。刮取在PDA平板上生長7 d的菌絲,接種于2個生長期的莖稈傷口處,同時以不接菌絲為對照。將生長7 d的菌落用打孔器打取直徑為5 mm的菌絲圓片,接種于葉片上,同時以無菌的PDA培養基圓片為對照。莖稈和葉片均用塑料袋保濕48 h,置于28 ℃人工氣候箱中。接種48 h后移去菌絲和菌絲圓片。定期觀察并記載發病情況和癥狀特點,對病組織進行鏡檢并再次分離,觀察描述病原菌的形態特征,確定致病菌。
參照Cubero等的方法[15]提取菌絲的總DNA。采用引物ITS1/ITS4(5′-TCCGTAGGTGAACCTGCGG-3′/5′-TCCTC CGCTTATTGATATGC-3′)、LROR/LROR5(5′-ACCCGCTGA ACT TAAGC-3′/5′-TCCTGAGGGAAACTTCG-3′)對菌株的DNA進行PCR擴增,分別獲得ITS、LSU2段基因。
擴增ITS基因的PCR反應程序:94 ℃ 5 min;94 ℃ 30 s,53 ℃ 30 s,72 ℃ 90 s,共40個循環;72 ℃延伸10 min。擴增LSU基因的PCR反應程序:94 ℃ 5 min;94 ℃ 1 min,48 ℃ 45 s,72 ℃ 1 min,共40個循環;72 ℃延伸10 min。
所獲得的PCR產物經1%瓊膠糖凝膠電泳檢測后送往北京諾賽基因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進行測序。采用MAFFT[16]對病原菌的ITS和LSU序列與在GenBank下載的相關序列進行比對。為實現排序匹配的最優化,采用手工校對。比對后的序列采用MrBayes 3.1.2[17]軟件以貝葉斯法[18]構建系統發育樹。
田間觀察發現,該病害多發生在煙株的生育后期,主要危害莖稈部位。發病初期在煙株莖桿上形成邊緣明顯的近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灰白色或褐色病斑(圖1-A),病斑稍凹陷、粗糙。發病后期多個病斑融合成長條潰瘍,有時甚至擴展至頂部,病部凹陷,上面密生小黑點,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圖1-B)。病重時莖部組織大面積干枯,造成水分和養分的運輸受阻,影響葉片的產量和品質。病菌易從打頂抹杈和采葉傷口處侵入。

病菌在PDA、麥芽汁瓊脂培養基(MEA)和燕麥瓊脂培養基(OA)上生長良好,25 ℃黑暗條件下培養5 d,菌落直徑分別為4.5、3.7、4.6 cm。由圖2可知,菌落在PDA培養基上呈圓形或近圓形,邊緣整齊,菌落菌絲細長且密,初期菌絲白色,后變成灰褐色,菌落邊緣為白色。26 ℃黑暗條件下培養6 d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褐色,橢圓形或近球形,器壁薄且內壁無色,有孔口,具乳突,大小為82.72 μm×243.93 μm~91.12 μm×255.12 μm。產孢細胞由分生孢子器內壁細胞生出,呈瓶梗狀,透明。分生孢子無色透明,單胞,有1~2個油球,無隔膜,近圓柱形或橢圓形,壁薄,無附屬物,大小為1.55 μm×3.39 μm~2.82 μm×5.50 μm。
由圖3可知,采用菌絲接種盆栽伸根期和旺長期的煙株莖稈7 d后,均出現明顯的病斑。伸根期病斑為淺灰色至淺褐色,粗糙且凹陷,病斑隨后逐漸擴大,回接所產生的癥狀與田間癥狀一致,但短期內未在病斑處產生分生孢子器。將 5 mm 菌絲圓片接種于伸根期和旺長期葉片,6 d后均在葉片上形成明顯病斑,病斑黃褐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邊緣有黃色暈圈。病斑處較薄、質脆、易破,部分病斑擴大連成片。從接種發病的莖稈及葉片上再次分離的病原菌與原接種菌株形態相同,表明接種菌株為致病菌。
對煙草莖點病菌株HGUP8001的ITS和LSU序列進行PCR擴增,分別獲得528、856 bp的片段。將測序得到的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錄號為:ITS,MF192850;LSU,MF192851)。利用Blast進行同源性比較,結果顯示與HGUP8001的ITS基因序列同源性達99%的菌株均為莖點霉,進一步比對LSU基因序列,也與多個莖點酶屬菌株同源性為99%,表明HGUP8001菌株屬于莖點霉屬真菌。圖4系統發育樹顯示,煙草莖點病菌株與廣生莖點酶(P.omnivirensCBS 654.77、P.omnivirensCBS991.95)聚在一起,結合其形態學特征將其鑒定為廣生莖點霉。
本研究于2016年7月在貴州省2地發現煙草莖點病,分離得到病原菌,采用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方法將病原菌確定為廣生莖點霉。該病害僅在吉林[5-6,8]、陜西[7]2省有過報道,目前尚未有在貴州省發生的相關報道。于莉等曾描述了煙草莖點病的病原為P.tabaci,但該病原菌回接時僅能使煙桿發病,而葉片不產生任何癥狀[5]。該菌還能引起其他植物產生病害,如龜背竹莖點霉葉斑病[19],說明廣生莖點霉沒有寄主特異性。除本研究中的廣生莖點霉外,莖點霉屬還有多個種可引起其他作物產生病害,如P.adianticola引起茶樹褐芽病[20]、苜蓿莖點霉(P.medicaginis)引起苜蓿莖點霉葉斑病[21]、莖點霉屬真菌能引起紫莖澤蘭褐斑病[22]、P.herbicola引起核桃莖點霉黑斑病[23]、向日葵莖點霉(P.macdonaldii)引起向日葵黑莖病菌[24]、南方莖點霉菌(P.jolyana)引起香蕉莖點霉鞘腐病[25]等。
前人報道煙草莖點病菌一般不直接侵染葉片, 且易從打頂抹杈和采葉傷口處侵入[26]。在測定病原菌致病性的試驗中,筆者分別對與采集樣本同品種的K326伸根期及旺長期葉片和莖稈進行回接。煙桿刺傷后較易發病,而煙葉無傷口也易發病,表明廣生莖點霉不僅能侵染煙草莖稈,也能侵染葉片,可侵染的煙株生長期也更廣范。在進行煙田耕作時建議減少煙株機械損傷,以減少該病菌侵染煙株引發煙草莖點病。


本研究對煙草莖點病在貴州省2個地區的發病情況進行調查,初步確定該病在貴州省2地確有發生。對病原菌進行分離,并根據柯赫氏法則確定分離菌株為致病菌。進一步對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及LSU基因進行分析,并建立基于rDNA-ITS序列和LSU基因的系統發育樹,最終將引起貴州省煙草莖點病的病原鑒定為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莖點霉屬廣生莖點霉,但關于該病菌是否能引起其他烤煙品種發病還須繼續探究。

參考文獻:
[1]陳重明,陳迎暉. 煙草的歷史[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2,20(5):30-33.
[2]任 民,王志德,牟建民,等. 我國煙草種質資源的種類與分布概況[J]. 中國煙草科學,2009,30(增刊1):8-14.
[3]朱賢朝,王彥亭,王智發. 中國煙草病害[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3-4.
[4]Nyvall R F. Field crop disease handbook[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9:661-707
[5]于 莉,華致甫,李 玉. 煙草上的一種新病害——煙草莖點病[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3,15(1):97-107.
[6]陳瑞泰,朱賢朝,王智發,等. 全國16個主產煙省(區)煙草侵染性病害調研報告[J]. 中國煙草科學,1997,18(4):1-7.
[7]田 佳,安德榮,雷 超,等. 陜西煙田病害種類調查[J]. 中國煙草科學,2016,37(5):57-62.
[8]高 崇,高玉亮,吳國賀,等. 吉林省煙草有害生物種類及分布情況調查[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6(11):77-81.
[9]陸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512-5185.
[10]戴芳瀾. 中國真菌總匯[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1025-1031.
[11]Aveskamp M M,Verkley G J,de Gruyter J,et al. DNA phylogeny reveals polyphyly ofPhomasectionPeyronellaeaand multiple taxonomic novelties[J]. Mycologia,2009,101(3):363-382.
[12]Hutchison L J,Chakravarty P,Kawchuk L M,et al.Phomaetheridgeisp. nov. from black galls and cankers of trembling aspen (Populustremuloides) and its potential role as a bioprotectant against the aspen decay pathogenPhellinustremulae[J]. 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2011,72(10):1424-1431.
[13]Aveskamp M M,Gruyter J D,Woudenberg J H C,et al. Highlights of theDidymellaceae:a polyphasic approach to characterisePhomaand related pleosporalean genera[J]. Studies in Mycology,2010,65:1-60.
[14]Boerema G H,Gruyter J D,Noordeloos M E,et al.Phomaidentification manual[M]. San Francisco:CABI Publishing,2004:21-193.
[15]Cubero O F,Crespo A,Fatehi J,et al. DNA extraction and PCR amplifica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fresh,herbarium-stored,lichenized,and other fungi[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1999,216(3):243-249.
[16]Katoh K,Kuma K,Toh H,et al. MAFFT version 5:improvement in accuracy of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J]. Nucleic Acids Research,2005,33(2):511-518.
[17]Ronquist F,Huelsenbeck J P. MrBayes 3:bayesian phylogenetic inference under mixed models[J]. Bioinformatics,2003,19(12):1572-1574.
[18]馮思玲. 系統發育樹構建方法研究[J]. 信息技術,2009,33(6):38-40,44.
[19]王麗霞. 主要花卉真菌病害調查與病原真菌鑒定[D]. 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2:21-23.
[20]楊 文,陳 瑤,陳小均,等. 莖點霉真菌Phomaadianticola引起的一種茶樹新病害[J]. 茶葉科學,2016(1):59-67.
[21]張 麗,潘龍其,王生榮,等. 苜蓿莖點霉葉斑病病原鑒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20(4):158-166.
[22]嚴加林. 紫莖澤蘭褐斑病的診斷鑒定及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4:20-23.
[23]熊 婉. 核桃莖點霉黑斑病病原學及防治技術研究[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18-27.
[24]軒婭萍,郭慶元,吳喜蓮,等. 向日葵黑莖病菌主要生物學特性及致病性研究[J]. 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11,34(6):494-500.
[25]謝昌平,張 能,紀燁斌,等. 香蕉莖點霉鞘腐病的病原鑒定與藥劑毒力測定[J]. 熱帶作物學報,2007,28(3):88-92.
[26]將士君,吳元華. 煙草病理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