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海菊, 江 濤, 胡金碧, 毛春誠, 王傳銘
(紅河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自1998年臺灣地區首次報道枇杷根腐病以來,福建、云南等地區也相繼發生枇杷根腐病,其田間癥狀初期表現出樹勢衰退,葉片變黃脫落,下大雨時,植株發病較快,只留下褐色干枯的葉片掛在死樹枝上,莖基部皮層變暗色,流膠。發病中期莖呈暗褐色,基部腐爛,韌皮部呈魚鱗狀,地上部維管組織呈紅褐色。病株根環腐,不長新根,有白色菌絲。后期植株萎蔫、樹皮脫落、最后整株枯死。云南、臺灣、福建等3個枇杷栽培區,其根腐病癥狀相似,但病原菌各不相同,分別由小孢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microspora)[1]、寄生疫霉(Phytophthoraparasitica)[2]、帚梗柱孢屬(Cylindrocladiumsp.)真菌[3]引起。經多次分離,云南地區未發現寄生疫霉和帚梗柱孢屬真菌2種病原菌侵染枇杷引起根腐病的情況。枇杷根腐病屬于土傳病害,高溫高濕有利于此病發生,發病高峰期在7、8月份,從出現癥狀到整株死亡,快的需要1個月,慢的也不超過2年,發病率高達40%及以上,且有逐漸加重之勢,每年損失數億元。云南地區的枇杷特色產業正面臨著毀滅性災難,急需高效的防治方法。
近年來,當地植保工作者聯合紅河學院積極探索防治枇杷根腐病的方法,但效果甚微。目前,除了氟菌·霜霉威(銀法利)對枇杷根腐病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之外,其他農藥都沒有控制效果。另外,由于此病發展迅速,往往來不及防治,植株就已死亡;加之氟菌·霜霉威價格較高(凈含量為25 mL的1袋銀法利市場售價為100元),沒有得到有效推廣應用??梢?,化學防治未能有效控制枇杷根腐病。另外,化學防治土傳病害存在施藥困難、成本高、容易引起殘留及環境污染等問題。枇杷抗病育種工作目前相對滯后,在枇杷中尋找抗枇杷根腐病的基因,成功培育出抗枇杷根腐病的抗性品種,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目前看來,生物防治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控制枇杷根腐病的方法。
魯海菊等報道,內生木霉P3.9菌株對枇杷根腐病病菌(P.microspora)有強烈的抑制作用[4],抗菌譜廣[5],對枇杷內生真菌[6]及其根際土壤真菌[7]均有極強的抑制作用。P3.9菌株能成功定殖于枇杷主干及其根際土壤中,盆栽防治效果高達80%,且具有固氮、抗化學農藥、降解難溶磷酸鹽、降解纖維素等多種功能(未發表),具有廣闊的開發應用前景。雖然目前木霉P3.9菌株是防治枇杷根腐病良好的菌種資源,但也存在菌種衰退的風險。因此,筆者從黃瓜及枇杷中分離得到12株內生木霉,擬測定其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篩選出更多能防治枇杷根腐病的優良木霉菌株,以期為此病害的綠色防控提供菌種資源及理論依據。
1.1.1 供試菌株 12株內生木霉(Trichodermaspp.)菌株,分別分離自黃瓜的莖(菌株J1、J2、J3、J4、J5、JD3)、根(菌株GD3、GD5、GM6)、葉(菌株Y2)及枇杷主干韌皮部(菌株PZ1、P3.9)。枇杷根腐病病菌(P.microspora),分離自枇杷根腐病病株根莖韌皮部。
1.1.2 供試培養基 PDA培養基:200.0 g馬鈴薯、18.0 g葡萄糖、13.5 g瓊脂、1 000 mL蒸餾水。PD培養基:200 g馬鈴薯、18 g葡萄糖、1 000 mL蒸餾水。將上述培養基配好后均在121 ℃高壓滅菌30 min。材料均購自云南省蒙自市農貿中心及云南科儀化玻有限公司,試劑均為分析純。
1.2.1 對峙培養 將枇杷根腐病病菌和各供試木霉菌株在PDA平板培養基中,于28 ℃恒溫培養5 d,采用對峙培養法[8],在培養基同一半徑周圍,用打孔器取直徑為5 mm的菌餅,將木霉與病菌兩兩組合,同時接種于無菌PDA平板(直徑 90 mm)中,2個接種點相距45 mm,以不接種木霉菌作為對照,設3次重復,在28 ℃恒溫培養,第7天測定病菌的菌落直徑,計算其生長抑制率。抑制率=[(dCK-dB)/dCK]×100%,其中dCK表示對照菌落直徑,dB表示處理菌落直徑。
1.2.2 拮抗等級測定 拮抗等級分級標準參照張瑾等的分級標準,Ⅰ:木霉菌菌落占據培養皿面積的100%;Ⅱ:3/4<木霉菌菌落占據培養皿面積<100%;Ⅲ:2/3<木霉菌菌落占據培養皿面積≤3/4;Ⅳ:木霉菌菌落占據培養皿面積≤2/3[9]。
1.2.3 木霉P3.9菌株液體培養 將木霉菌株接種在PDA培養基平板中,于28 ℃恒溫擴大培養3 d,用滅菌蒸餾水沖洗孢子,制成孢子懸浮液(1.5×106個/mL)備用[10],分別在 500 mL 錐形瓶中裝入250 mL PD發酵培養液,同時接種2 mL孢子懸浮液,于28 ℃、180 r/min 搖床中培養7 d。然后真空抽濾菌絲體,制成濾液備用。
1.2.4 木霉P3.9菌株次生代謝產物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測定 把“1.2.3”節中獲得的木霉發酵濾液,在121 ℃高壓蒸汽滅菌30 min,待冷卻至45~50 ℃時,按照25%、50%、75%的比例加入已滅菌的PDA培養基中倒平板。另一處理將上述濾液在50 ℃水浴2 h,按照前述比例加入PDA培養基中倒平板。打取直徑為5 mm的枇杷根腐病病菌菌餅,分別接種于上述準備好的2種平板中央,以不加木霉發酵液的PDA平板接種病菌菌餅作為對照。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第7天測量菌落直徑。
1.2.5 木霉P3.9菌株揮發性物質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測定 將枇杷根腐病病菌和木霉菌株在PDA平板培養基中,28 ℃恒溫擴大培養3 d,打取直徑為5 mm的枇杷根腐病病菌菌餅分別接種于PDA平板中央,兩培養皿對口,用膠帶封口固定。以只接病菌的PDA平板作對照。每個處理設3個重復。第7天測量菌落直徑。
所有試驗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Duncan’s多重比較法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各處理之間的差異性。
由表1可知,12株內生木霉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率均大于50%,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相比較而言,P3.9、JD3菌株的抑菌率與其他菌株的抑菌率差異極顯著(P<0.01),抑菌率較高,分別達到80.1%、78.1%。說明這2個菌株的生防潛力最大。P3.9菌株分離自枇杷主干韌皮部,理論上更容易定殖于枇杷根際及其植株中,生防潛力較大。

表1 木霉菌株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注:數據后不同小寫、大寫字母分別表示在0.05、0.01水平上差異顯著。表3同。
由表2可知,12株內生木霉對枇杷根腐病病菌均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P3.9、JD3的拮抗等級為Ⅱ,菌株Y2的拮抗等級為Ⅳ,其余菌株的拮抗等級均為Ⅲ。由圖1可知,J1、J3、J5、JD3、GD3、GD5、PZ1、P3.9等8個菌株菌絲覆蓋病菌的同時,其上產生木霉分生孢子,J1、JD3、GD3、GD5等4個菌株產生的孢子量相對較多;GM6、Y2菌株不產生分生孢子。
由表3可知,內生木霉P3.9菌株發酵濾液在50 ℃水浴2 h,低濃度發酵液(25%、50%)對枇杷根腐病病菌幾乎沒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均小于2%,高濃度發酵液(75%)對病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抑菌率達78.9%,且病菌周圍長滿木霉分生孢子(圖2)。內生木霉P3.9菌株發酵濾液經121 ℃高壓蒸汽滅菌,高、低濃度均對枇杷根腐病病菌幾乎沒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均小于5%。說明P3.9菌株次生代謝產物遇高溫失活,喪失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圖3)。
枇杷根腐病病菌和木霉P3.9菌株在28 ℃恒溫對扣培養7 d,對照病菌菌落直徑為88.0 mm,處理病菌菌落直徑為 62.3 mm,抑菌率為29.2%。說明P3.9菌株的揮發性物質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很小(圖4)。
12株內生木霉對枇杷根腐病病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均大于50%。其中,P3.9菌株的抑菌率最高,達 80.1%,其次為JD3菌株,其抑菌率為78.1%。P3.9菌株對枇杷根腐病病菌除了空間及營養競爭、重寄生之外,適當濃度的液體發酵濾液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也較強。說明木霉 P3.9 菌株能產生抑制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次生代謝產物,其揮發性次生代謝產物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JD3菌株產孢能力比P3.9菌株強,其他生物學特性是否也強于P3.9菌株,還有待進一步研究。P3.9、JD3菌株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拮抗等級均為Ⅱ,Y2菌株的拮抗等級為Ⅳ,其余菌株的拮抗等級均為Ⅲ,有潛在的開發利用價值。可以考慮開發復合木霉菌劑,或與化學農藥混配,以提高防病效果。

表2 木霉菌株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拮抗等級
我國化肥和農藥過量施用現象嚴重,因此引起環境污染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重大問題,農作物綠色防控的呼聲越來越高。木霉是目前在微生物生防資源中重要的物種之一,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用木霉菌劑成功防治玉米小斑病[11]、黃瓜根結線蟲病[12-13]、柑橘綠霉病[14]、黃瓜枯萎病[15]、茄子黃萎病[16]、人參銹腐病[17]、草莓根腐病[18]、草坪枯萎病[19]、水稻紋枯病[20]、向日葵菌核病[21]、茉莉白絹病[22]、香蕉枯萎病[23]、葡萄灰霉病[24]等多種作物病害。木霉P3.9菌株抗菌譜廣[5],有望防治枇杷根腐病、石榴枯萎病和干腐病、菊花根腐病和葉斑病、辣椒黃萎病等。其在作物根際土壤及植株中的定殖規律,對土壤微生物數量的影響及防病效果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Lu H J,Wang C M,Zheng X L,et al. First report of loquat root rot disease caused byPestalotiopsismicrosporain China[J]. Plant Disease,2016,100(5):1008-1009.
[2]Chern L L,Ann P J,Young H R. Root and foot rot of loquat in Taiwan caused byPhytophthora[J]. Plant Disease,1998,82(6):651-656.

表3 木霉P3.9菌株次生代謝產物對枇杷根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



[3]莊文遠,吳志珍,曾忠堅. 枇杷根腐病的發生與防治技術[J]. 廣西植保,2002,15(1):8-9.
[4]魯海菊,董 梅,崔同敏,等. 從枇杷內生真菌中篩選抗枇杷根腐病菌的活性菌株[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95-97.
[5]魯海菊,張建春,杞敬香,等. 枇杷內生木霉P3.9菌株抗菌譜研究[J]. 北方園藝,2014(24):103-107.
[6]魯海菊,張建春,沈云玫,等. 枇杷內生真菌對P3.9生防木霉菌株的抑菌作用[J]. 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1):2547-2550.
[7]沈云玫,張建春,李 河,等. 枇杷根際土壤真菌對生防木霉菌株P3.9的影響[J]. 江蘇農業科學,2014,42(4):106-108.
[8]劉連妹,屈海泳,牛 瀟,等. 綠色木霉HT-01的生物學特性和抑菌特性[J]. 西北農業學報,2008,17(6):179-183.
[9]張 瑾,張樹武,徐秉良,等. 長枝木霉菌抑菌譜測定及其抑菌作用機理研究[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4,22(6):661-667.
[10]方中達. 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57-125.
[11]馬 佳,范莉莉,傅科鶴,等. 哈茨木霉SH2303防治玉米小斑病的初步研究[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4,30(1):79-85.
[12]馬金慧,朱萍萍,茆振川,等. 哈茨木霉菌株TRI2的鑒定及其對黃瓜根結線蟲的防治作用[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22):263-269.
[13]張樹武,徐秉良,薛應鈺,等. 長枝木霉T6菌株對黃瓜南方根結線蟲的防治及其根際定殖作用[J]. 應用生態學報,2016,27(1):250-254.
[14]王男麒,黃建國,彭良志,等. 哈茨木霉發酵液對柑橘采后綠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J]. 中國南方果樹,2014,43(3):5-9.
[15]谷祖敏,畢 卉. 長枝木霉THLJ菌株防治黃瓜枯萎病影響因素分析[J]. 農藥,2016,55(1):58-60.
[16]趙 丹,曲紅云,溫 玲,等. 木霉菌株分離篩選及對茄子黃萎病防治作用的研究[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1):48-49,115.
[17]陳書華,李 梅,蔣細良,等. 防治人參銹腐病木霉菌的篩選及防治效果[J].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6,32(2):265-269.
[18]張 鶴,杜國棟,宋亞楠,等. 防治草莓根腐病的木霉菌篩選、鑒定及其防病效果[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5,46(6):654-660.
[19]姚賢民. 利用木霉菌防治草坪鐮刀枯萎病研究[J]. 河南農業科學,2013,42(5):123-127.
[20]陳立華,金 秋,牛 明,等. 棘孢木霉對水稻紋枯病病原菌立枯絲核菌生物防治的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5,43(5):115-117.
[21]王 春,王 芊,張勻華. 木霉菌株 M1M2對向日葵菌核病防治效果研究[J]. 寧夏農林科技,2015,56(7):51-52.
[22]杜嬋娟,晏衛紅,潘連富,等. 木霉制劑對茉莉白絹病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響[J]. 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169-173.
[23]杜嬋娟,付 崗,潘連富,等. 木霉制劑對土壤微生物數量和香蕉枯萎病的影響[J]. 西南農業學報,2013,26(3):1030-1033.
[24]王承芳,陳 娟,曠文豐,等. 復合木霉菌制劑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效果研究[J]. 生物災害科學,2015,38(4):33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