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瑞, 余 倩, 溫 超, 程業飛, 蔡?,摚?周巖民
(1.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2.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817肉雜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優良品種,是快大類白羽肉雞與蛋雞雜交的子代,因種雞飼養成本低,且商品肉雞體型及肉質符合我國消費者喜好等特點,養殖量不斷擴大,全國每年上市量已突破10億羽。蘇從成等對817肉雜雞生長規律系統研究發現,其體質量隨日齡增加呈“S”形變化,前3周生長較快,7周齡后日增質量明顯降低[1]。遵循其生長規律,目前我國肉雜雞主要分2個階段飼養,即1~21、22~50 d,雖然這種飼喂方式可以減少飼料更換次數和換料應激,但不能準確供給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造成飼料浪費,生產效益不高,而多階段飼喂具有精確供給營養、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含氮廢物排泄等優點[2-4]。付永林等研究證實,實行多階段飼養是提高肉雞生產性能的有效措施之一[5]。但階段飼喂研究主要集中于快大型肉雞,針對817肉雜雞的研究則鮮見報道。
NRC(1994)標準提出肉用仔雞可分為三階段飼喂,即 1~21、22~42、43~56 d,推薦的粗蛋白質水平相應為23%、20%、18%,但隨著肉雞品種的改良和飼養管理方式的改進,實際生產中配制的飼料與NRC推薦的飼養標準存在一定差異,通常低于該標準推薦值。Kerr等、Hernandez等、習其玉等、崔玉銘等、余紅心等研究認為畜禽日糧中氨基酸的比例和數量如能滿足動物所需,日糧粗蛋白質水平降低0~2個百分點,不影響肉仔雞生長性能[6-10]。但Wijtten等研究表明,在早期日糧中提高蛋白質的水平,可提高雛雞的增質量,并改善整個階段的生產性能[11]。為此,試驗日糧配方參考NRC營養需要模式,在保證前期較高粗蛋白質水平前提下,日糧中粗蛋白質水平隨肉雞生長發育分階段梯度降低?;诖?,本試驗將肉雜雞生長階段劃分為二階段、三階段和多組四階段,在肉雞的不同生長階段飼喂不同粗蛋白質水平配方的日糧,分別對各組肉雞的生長性能、消化器官指數、肉品質和經濟效益進行比較研究,旨在篩選最佳的階段飼喂法,為提高817肉雜雞生產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選擇1日齡健康817肉雜雞300羽,初始體質量為40 g,隨機分為5組,每組6個重復,每個重復10羽雞,分別飼喂以下日糧:二階段組分為1~21、22~50 d,分別飼喂Ⅰ、Ⅱ配方日糧;三階段組分為1~21、22~42、43~50 d,分別飼喂Ⅰ、Ⅱ、Ⅲ配方日糧;四階段1組分為1~7、8~21、22~42、43~50 d;四階段2組分為1~10、11~25、26~42、43~50 d 4個階段;四階段3組分為1~14、15~28、29~42、43~50 d,四階段組統一分階段飼喂Ⅳ、Ⅴ、Ⅵ、Ⅶ配方日糧。具體日糧配方及營養水平見表1。
試驗雞于室內同一環境下層疊籠養。每個重復1籠,24 h 持續光照,自由采食和飲水,以重復為單位每天記錄飼料投放量和剩余量,每天清洗飲水器和料槽1次。免疫接種及疾病預防、消毒按常規方法進行。試驗期為50 d。

表1 日糧配方及營養水平
注:1%預混料為1 kg日糧提供維生素A 12 000 IU;維生素D33 000 IU;維生素E 20 mg;維生素K31.3 mg;維生素B12.2 mg;維生素B210 mg;維生素B310 mg;choline 400 mg;維生素B550 mg;維生素B64 mg;Biotin 0.04 mg;維生素B111 mg;維生素B120.013 mg;Fe 60 mg;Cu 7.5 mg;Mn 110 mg;Zn 65 mg;I 1.1 mg;Se 0.4 mg。
1.3.1 生長性能指標 飼養期間統計各處理組肉雞的初質量、末質量、耗料量和死淘雞體質量,計算平均日增質量、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質量比。試驗開始與結束前1 d清晨空腹稱質量,作為試驗的初質量與末質量。
1.3.2 消化器官發育指標 分別于試驗期16、32、48 d從每個處理組的每個重復中隨機選取1羽中等大小的肉雞頸椎脫位處死并屠宰,分離消化器官(肝臟、胰腺、肌胃、腺胃、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并稱質量,計算消化器官指數,其計算公式如下:
消化器官指數(g/kg)=消化器官質量(g)÷活雞體質量(kg)。
1.3.3 肉品質指標 試驗結束時從每個處理組的每個重復中隨機選取1羽中等大小的肉雞屠宰,在每羽雞右側相同部位取適量胸肌和腿肌樣品測定肌肉品質。
1.3.3.1 肉色和pH值測定 在屠宰45 min后,用色差儀分別測定胸肌和腿肌的亮度(L*)值、紅度(a*)值和黃度(b*)值;用pH計測定胸肌的pH值,測定完45 min pH值(pH45 min)后,將樣品置于4 ℃恒溫保存待測24 h pH值(pH24 h)。
1.3.3.2 滴水損失測定 屠宰45 min后稱量胸肌和腿肌樣品并記錄質量m1(g),用鐵鉤懸掛肉樣,并保證肌纖維方向平行于重力方向,放置于充氣的自封袋中,樣品不接觸自封袋,4 ℃ 懸掛24 h,取出后用濾紙輕輕拭去肉樣表層汁液后稱質量m2(g),滴水損失率計算公式如下:

1.3.4 經濟效益指標 根據購買雛雞、飼料等費用支出及毛雞出售收入,計算經濟效益;根據飼料費和肉雞總增質量,計算毛雞增質量耗料成本。
全部數據均采用SPSS 19. 0統計軟件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Duncan’s法多重比較,P<0.05者為顯著水平,試驗數據用“平均數±標準誤”表示。
由表2可見,采用不同階段飼喂法對肉雞末質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質量和料質量比均無顯著影響。其中四階段1組平均采食量和料質量比最高,三階段組末質量最高且料質量比最低,其出欄質量比兩階段組和四階段1、2、3組分別提高了5.81%、5.20%、4.00%和1.67%。

表2 不同階段飼喂法對肉雞生長性能的影響
由表3可知,16日齡時四階段1組腺胃指數顯著低于兩階段組和四階段2組(P<0.05);空腸指數四階段1組顯著低于兩階段組(P<0.05);回腸指數四階段1組和四階段3組顯著低于兩階段組(P<0.05);其他各消化器官指數差異均不顯著。32日齡肉雞各消化器官指數差異均不顯著。48日齡,三階段組和四階段2組肌胃指數顯著高于二階段組(P<0.05),但其他各消化器官指數差異均不顯著。
由表4可見,四階段1組胸肌肉色b*值顯著高于四階段3組(P<0.05),但不同階段飼喂法對肉雞胸肌pH值、滴水損失和腿肌肉色、pH值和滴水損失均無顯著影響。
由表5可知,三階段組和四階段2、3組利潤都高于二階段組,其中三階段組經濟效益最好,利潤比二階段組提高了19.16%。四階段1組增質量耗料成本最高,經濟效益最差。
目前, 國內家禽玉米-豆粕型日糧的普遍問題是能量偏低,蛋白質含量偏高,從而導致實際采食量較高,代謝能、粗蛋白質、氨基酸等的絕對采食量均已超過肉雞生產的實際需要,導致其生產性能低下、養分浪費嚴重[12-13]。顧憲紅等研究表明,22~42日齡肉雞飼糧粗蛋白質水平從19.9%降低到 17.0% 時,不影響肉雞平均日增質量、平均日采食量、料質量比[14]。本試驗中,日糧粗蛋白質水平由二階段組、三階段組、四階段3組、四階段2組、四階段1組依次降低,結果顯示粗蛋白質水平的降低并未對肉雞生長性能造成顯著影響,與上述結果相似。但四階段1組采食量和料質量比有一定的增加,可能因為四階段1組較其他組過早飼喂較低粗蛋白質水平日糧,導致攝入的蛋白質不足,影響了肉雞生長發育,降低了飼料轉化率。Warren等研究表明,肉雞前后期都分三階段飼喂不同配方日糧與傳統二階段飼喂NRC標準日糧相比,2組間前后期平均日增質量、平均日采食和料質量比均無顯著差異[2]。邱殿銳等研究表明,相較于二階段飼養,肉雞分三階段飼養能顯著提高平均日增質量和降低料質量比[15]。本試驗結果顯示,肉雞分二階段、三階段和多組四階段飼喂不同配方日糧對肉仔雞出欄質量、平均日增質量、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質量比均無顯著影響,三階段組較其他各組平均日增質量和飼料轉化率最高,但未達到顯著水平。

表3 不同階段飼喂法對肉雞消化器官發育的影響
注:同列數據后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含相同字母或無字母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下表同。

表4 不同階段飼喂法對肉雞肌肉品質的影響

表5 不同階段飼喂法對肉雞經濟效益的影響
注:其他費用包括獸藥防疫費、水電費等。
動物消化腺和消化器官優先增長的現象是適應外界環境的結果,消化器官的相對質量可作為衡量其消化功能的近似指標。本試驗結果表明,肉雞前期消化器官發育受階段飼喂的影響較大,其中四階段1組腺胃指數顯著低于二階段組和四階段2組,空腸指數四階段1組顯著低于二階段組,回腸指數四階段1組和四階段3組顯著低于二階段組。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初生雛雞消化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雛雞腸道細,表面積小,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受外部因素影響,而四階段1組8 d便飼喂下一階段較低蛋白質水平日糧,營養水平的差異對消化器官的發育產生了一定影響,導致四階段1組與二階段組在腺胃、空腸和回腸指數上都差異顯著。肉雞的消化器官在孵化2周后基本發育成熟[16-17],因此不同階段飼喂法對其中后期消化器官發育影響較小。彭赟等研究表明,肌胃的相對質量高說明肉雞的發育狀況良好,相對質量低則說明發育狀況比較差[18]。本試驗中后期二階段組肌胃指數顯著低于三階段組和四階段2組,四階段1組肌胃相對質量也較低,這與表2中顯示的兩階段組和四階段1組末質量相對較低的結果一致。
滴水損失反映肌肉的系水力,若系水力高,生雞肉表現為多汁鮮嫩,烹調后肉質嫩爽。肉色不僅影響肌肉的品質而且直接影響肉的外觀,很大程度上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情況,進而影響肉產品的經濟效益。本試驗結果發現,在肉雞不同生長階段飼喂不同粗蛋白質水平配方日糧,對肉雞肌肉品質影響較小,僅四階段1組胸肌肉色b*值顯著高于四階段3組。方力超等報道,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會提高肉雞胸肌滴水損失[19]。但在本試驗中,滴水損失試驗結果呈現波動變化,各組間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本試驗肉雞品種與其不同,且各組肉雞劃分了不同生長階段飼喂不同蛋白質水平日糧。階段劃分的不同,造成肉雞攝入飼料中蛋白質等營養水平有所差異,從而對胸肌肉色b*值產生了一定影響,其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合試驗的經濟效益來看,與傳統的二階段組相比,三階段組和四階段2、3組利潤都有所提高,其中三階段組經濟效益最好,利潤比二階段組提高了19.16%,比四階段1、2、3組也分別提高了30.13%、12.27%、10.28%,因為該組飼料轉化率和出欄質量最高。而四階段1組因其采食量較高且飼料轉換率低,單位增質量耗料成本最高,經濟效益最差,這說明肉雞過早進入下一階段,飼喂較低粗蛋白質水平日糧,雖然能夠降低日糧配方成本,但同時也可能降低生產性能,進而影響經濟效益,可見在肉雞生產中前期要保證日糧中的粗蛋白質水平,并且需要維持足夠的時間,這也與Wijtten等的研究結果[11]一致。在本試驗條件下,相較于傳統的二階段肉雞飼喂方法,采用三階段飼喂法,在飼養后期適當降低日糧中粗蛋白質水平,能夠有效提高肉雞生產經濟效益。
本試驗結果表明,對817肉雜雞分不同生長階段飼喂不同配方日糧,日糧配方中粗蛋白質水平隨生長階段梯度降低,不影響肉雜雞的生長性能和肌肉品質,采用三階段飼喂法能夠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蘇從成. 817優質肉雞生長規律的研究[J]. 家禽科學,2011(10):14-16.
[2]Warren W A,Emmert J L. Efficacy of phase-feeding in supporting growth performance of broiler chicks during the starter and finisher phases[J]. Poultry Science,2000,79(5):764-770.
[3]Pope T,Emmert J L. Phase-feeding supports maximum growth performance of broiler chicks from forty-three to seventy-one days of age[J]. Poultry Science,2001,80(3):345-352.
[4]Sterling K G,Pesti G M,Bakalli R I. Performance of broiler chicks fed various levels of dietary lysine and crude protein[J]. Poultry Science,2003,82(12):1939-1947.
[5]付永林,李瑞東. 商品肉雞的健康管理[J]. 養殖技術顧問,2009(9):29.
[6]Kerr B J,Kidd M T. Amino acid supplementation of low-protein broiler diets:2.Formulation on an ideal amino acid basis[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Research,1999,8(3):310-320.
[7]Hernández F,López M,Martínez S,et al. Effect of low-protein diets and single sex on production performance,plasma metabolites,digestibility,and Nitrogen excretion in 1- to 48-day-old broilers[J]. Poultry Science,2012,91(3):683-692.
[8]刁其玉,霍啟光,齊廣海,等. 氨基酸模型確定后肉仔雞日糧中的最佳蛋白質供給[J]. 中國畜牧雜志,2000,36(3):25-27.
[9]崔玉銘,齊利枝,胡大君,等. 低蛋白日糧對肉仔雞生長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響[J]. 飼料工業,2010,31(2):42-45.
[10]余紅心,賈俊靜,李琦華,等. 不同蛋白質水平日糧對云南武定雞生長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J]. 中國飼料,2008(5):24-26.
[11]Wijtten P A,Lemme A,Langhout D J. Effects of different dietary ideal protein levels on male and female broiler performance during different phases of life:single phase effects,carryover effects,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hases[J]. Poultry Science,2004,83(12):2005-2015.
[12]姚軍虎. 家禽日糧氨基酸的合理利用與日糧配方設計[J]. 飼料工業,2004,25(3):1-3.
[13]趙 峰,張子儀. 對家禽飼料代謝能值評定方法中若干誤區的探討[J]. 動物營養學報,2006,18(1):1-5.
[14]顧憲紅,方 路. 日糧蛋白質水平對肉仔雞生產性能及氮排出量的影響[J]. 中國飼料,1998(21):10-12.
[15]邱殿銳,郭建軍,趙伍祥,等. 不同階段飼養法對肉雞生產性能的影響[J]. 中國飼料,2013(20):11-12,15.
[16]Noy Y,Sklan D. Posthatch development in poultry[J]. The Journal of Applied Poultry Research,1997,6(3):344-354.
[17]Uni Z,Ganot S,Sklan D. Posthatch development of mucosal function in the broiler small intestine[J]. Poultry Science,1998,77(1):75-82.
[18]彭 赟,蘇標松. 網地結合飼養方式對肉仔雞的影響[J]. 中國家禽,2002,24(23):26-26.
[19]方立超,宋代軍,闞 寧,等. 飼糧能量和蛋白質水平對肉雞肉質的影響[J]. 西南農業學報,2002,15(3):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