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川 劉繼輝
自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來,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實施了一大批數字出版轉型升級項目,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也已取得較為顯著的階段性成果。“中國航海知識服務平臺”項目2014年底獲得立項,經過三年建設,完成項目財政資金1140萬元,并在項目建成初期形成約500余萬元收益的建設成果。本文主要就項目建設過程中的一些重點要點做一些思考,以便同行參考借鑒。
本項目建設基于出版社傳統水運出版板塊的業務,主要圍繞一顆知識樹和一張應用圖展開,如圖1、圖2。知識樹主要涵蓋三個專業方向的10大類41個知識庫;應用圖主要是基于內容知識產生的8個應用子系統,用作承接內容知識的載體和面向用戶的門戶。本著邊建設邊應用的原則,平臺知識庫及應用平臺的建設著力向機構用戶及政府部門提供信息服務及知識保障,至項目結項已完成500余萬元的收益成果。

圖1:知識樹

圖2:應用圖
作為傳統出版社來講,面對當前數字化發展大潮的攻擊,在技術發展層面遠落后于諸多互聯網公司,如果在產品創新和知識呈現載體方面尋求突破無異于以卵擊石,且會被技術公司遠遠甩在身后。故必須秉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利用出版社在這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多年來在專業領域形成的知識體系和內容資源優勢,深耕行業需求,在知識管理和知識經營方面尋求突破,走出一條數字出版的新路,逐漸完成自己內容資源擁有者的角色升級,直至走出數字出版轉型的新路徑。
項目建設初期,必須明確“做什么”和“怎么做”兩個命題。“中國航海知識服務平臺”立項之初便確立了自己立足知識管理,達到以知識經營為目的的定位,知識管理即知識采集、知識評估和知識更新,而知識經營就是實現知識的商業化應用。出版社在多年來積累的行業資源和行業需求分析的基礎上,轉變原有的知識來料加工模式,將出版關口前移,深度挖掘行業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機構用戶的需求點,轉變原有的知識總結型、知識梳理型傳統出版模式,向提供知識服務及智力支撐方向轉變,通過調研分析及可行性分析,為需求者提供一整套知識管理服務及政策決策制定的知識支撐。把出版社定位為內容管家進行項目實施,并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進行項目需求設計與調整。
由于一開始對“中國航海知識服務平臺”的定位是并非簡單意義上的知識發布平臺,所以在架構和規劃時設計了知識、專家和創意三個功能模塊,立足知識管理基礎工作,實現知識商業化應用。準確地說,它將會是一個信息服務與產品孵化的綜合應用系統。
項目實施的核心在出版中心的創意環節,即對項目實施路徑的規劃與建構是在本社積累的優質內容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知識資源的梳理與分類,然后借助出版社強大的專家(作者)隊伍進行建設及更新服務,并且完成對信息服務產品的孵化過程以及對產品后期的持續更新。“中國航海知識服務平臺”有別于其他數字出版項目的地方在于:內容資源建設大多著眼于增量資源建設,而非存量資源加工整理,從而保持出版社在內容知識引領方面的地位。另外,由于所涉及的專家均為生產一線的直接參與者,故可持續保持知識的及時性及可操作性。通過這三個模塊的有機整合,最終實現出版的融合與轉型。本平臺具體架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

圖3:平臺架構示意圖
1.人員配置。既然是數字出版轉型項目,項目建設就需全員參與,但又要顧及傳統板塊的生產和考核任務,人員布置就顯得尤為重要。項目建設初期,為補充數字出版理論特意招募了數字編輯,為項目實施提供技術保障,另外形成以青年編輯為主、其他編輯為輔,全員參與項目建設的人員配備,形成了項目實施的內部管理團隊,再借力多年形成的專家團隊和外部力量打外圍,基本滿足了傳統和數字兩線作戰的人力保障。
2.專家維護。出版社不是內容資源的創造者,因此對于內容資源的建設和維護需借助強有力的專家隊伍作為智力支撐。本項目建設之前出版社就已建設和維系的專家沙龍活動已開展十余載,團結了一大批業內頂級專家,為項目建設和內容更新維護提供了可靠的專家保障,這是項目得以順利開展并高效推進的重要組成部分。
3.更新路徑。在圖3中,對知識應用和知識更新的流程已有表現,即基于客戶實際需求或我們的創意—設計產品模型—從知識樹篩選數據—開發應用軟件—專家對數據內容和軟件功能進行評估—成品交付。
既然立足做知識服務和內容管家,就必須保障內容的權威、及時,即打通知識更新路徑。“中國航海知識服務平臺”項目完成建設的41個知識庫及8個子系統的建設及交付只是完成了知識服務和內容管理的初期,后期知識更新及服務也是項目建設的重要一環,因為項目專家團隊在遴選時更加注重生產一線專家的參與,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知識便有了轉化成新理論的途徑,為平臺知識庫及子系統的時效性和權威性提供了保障,也打消了知識、服務購買者對購買的知識服務是否為“一錘子買賣”的疑慮,從項目設計之初便為后續的知識更新升級埋下伏筆。
在平臺架構過程中,秉承“知識眾籌”和“價值分享”的理念。即借力財政資金,將散落的資料、經驗、案例等加以歸集、整理,最終形成知識樹,所有知識和內容的服務都基于這顆知識樹,參與建設的合作方和需求方均可參與,名曰“知識眾籌”;而基于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將知識嵌入應用軟件或者不同的子系統,實現知識的定制式應用,達成共贏。這一過程,我們把它定義為“價值分享”。
數字出版已成為當前出版行業的一個高頻熱詞,平臺建設又是數字出版轉型的通常做法,大多結果不盡如人意,其原因就是忽視了平臺建設的兩個關鍵點,一是知識的時效性,二是平臺的權威性。為確保知識的時效性,就需要設計知識更新路徑,若能通過市場化的技術應用來實現知識更新,將是一種上好的手段,若能進一步通過智能化的技術來實現知識更新,將是更好的手段。至于平臺的權威性,借力已有的權威平臺,推送自己的內容,做知識供應商是最好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