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聯組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他指出,這一制度不僅符合當代中國實際,而且符合中華民族一貫倡導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
如果從20世紀初中國同盟會和帝國憲政會的誕生算起,中國有正式政黨的歷史已有一百年多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政黨史中,中國出現過多黨制,實行過長時間的國民黨一黨專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舊的制度推翻了,中國向何處去?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歷史的選擇。
這一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
在現行政黨制度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雖然因為政黨之間的相互制約監督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權力濫用與腐敗,但也容易產生政黨之間為爭奪執政權而相互掣肘惡斗,導致決策不暢,執政效率不高;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黨制雖然避免了多黨制國家政黨之間的這種掣肘惡斗,但又因為缺乏政黨之間的相互制約監督而導致嚴重的權力濫用腐敗,決策效率雖高,但執政效果不佳。唯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能充分發揮一黨長期執政與多黨合作制的最大優勢。
這一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它具有良好的穩定功能,通過科學合理的政治運行規則,極大增強了政治體系的包容性與和諧度。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社會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不僅需要有代表這些階層利益的政治黨派的存在,而且需要通過這些黨派的有序政治參與而得以表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下,各政治黨派就國家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執行過程中,進行充分、廣泛的民主討論,努力形成共識。“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
這一新型政黨制度新就新在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它具有強大的整合功能,是實現國家統一和人民團結、有效化解改革發展中各種矛盾、推進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制度。
作為一種全新的偉大政治創造,新型政黨制度展現了中國氣派和中國智慧,為如何踐行“政黨的責任”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為世界政黨政治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本期“新型政黨制度的學理分析”策劃,各位專家從發展道路、制度結構、運行方式和保障機制等角度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進行了深入、細致、全面的描述和學理闡釋,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