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靖之 詹啟明
摘 要 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在數量減少的同時伴隨著質量上升的趨勢,在這種形勢下,通過分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相關數據來剖析隱藏在其后的原因有助于總結提煉出更好的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對策。本課題亦以此為目標,通過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問卷的初步問卷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刪減部分題目,得出符合實戰需求的標準化調查問卷。同時,對這些問卷數據進行總結歸納,分析其背后所蘊含的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一般規律。
關鍵詞 未成年人 違法犯罪 心理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警官學院省級指導項目《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及對策研究》的結項成果報告,項目編號:201710329048X。
作者簡介:劉靖之,江蘇警官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刑事科學技術;詹啟明,江蘇警官學院學生 ,研究方向:經濟犯罪偵查。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30
一、問題提出
少年強則國強,如今,有關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的報道總是牽動著大家的神經。然而,一個可能違背公眾直覺的結論是:根據《中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的新進展》,2002年到2016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處于一個總體減少的態勢,其再犯率也大大下降。另外法院相關數據也表明,2000年至2010年全國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現先增后減的樣態。我國已經度過了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峰值,未成年人犯罪得到遏制,似乎可以稍稍心安了。但是,最高檢未成年人檢察辦公室的張寒玉處長也指出,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質量”的升高。2015年發布的《法制藍皮書》指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齡化趨勢愈發地明顯。因此,正如上文所述,雖然數據顯示未成年犯罪數量在減少,但是其背后的“隱性數量”恐怕尚未真正減少。因此,在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形勢仍舊嚴峻的大環境下,將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混同起來一并研究其心理狀況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此,本課題組編制了《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問卷》,選取了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數據進行測試,得到了1209份問卷數據 。初測問卷共72題 ,經過大量數據分析,最后簡化問卷至43題。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
1. 問卷初編
在已有理論框架下經過課題組成員反復討論,最終確定以“成長環境”、“親社會”、“應對方式”、“神經質”四個基本維度構建《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問卷》。成長環境旨在探明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及他對此的自我認知。親社會維度是讓被試對社會各種角色和行為做出價值評價,借以此探索被試對于社會各種行為的看法。應對方式中,問卷測試不同情形下被試的反應。神經質主要用于評價被試的軀體反應。
2. 問卷初測
初測選取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人員共1469人,回收有效問卷1209份 。采用《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問卷》進行施測,對初測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題目經過刪減,所有指標均達到理想程度。
3.數據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6.0和Amos7.0進行分析和處理。
4. 問卷的項目分析
對初測后的《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問卷》進行項目分析。將策略得分前27%的被試作為高分組,后27%的被試作為低分組,檢驗兩組被試在每個題項上是否有顯著差異,沒有顯著差異的題項作為低區分度題項被刪除。根據這一原則,在項目分析階段,刪除《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心理問卷》中第27題。
(二)問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
在進行項目分析之后,對問卷保留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由于問卷采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編制,在維度設定時是根據已有理論支撐并對照實踐經驗展開,因此在因素分析時,分維度進行。對總體及分問卷測驗數據分別進行Bartlett 球形檢驗和 KMO 檢驗。三個分問卷的KMO值均良好,并且Bartlett 球形檢驗值結果都顯著,均為 p<0.001,說明數據適合做因素分析。
討論與結論:
本研究主要以編制的《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問卷》對江蘇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進行施測,獲得大量樣本數據。然后分維度對成長環境、親社會、應對方式、神經質這幾個方面對其研究。據此保留問卷共四十三題。
三、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在得出以上問卷數據與標準化問卷模型后,本課題組對這些數據進行了進一步地分析研讀,企以從中得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及針對這些原因該采取何種措施進行應對。本文故以小見大,由特殊及一般,從個體、家庭、社會等三個層次分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
(一)個體因素
未成年人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的相對錯位。青春期時未成年人的生理快速發育,不斷地趨于成年化,然而與快速發育的生理對立的是相對滯后的心理發展。同時,這階段未成年人的個人性格與自制能力有較大缺陷,很容易就受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作用下,產生扭曲的爭強好勝的心理。加之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比較弱。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未成年人很容易就受他人的教唆與誘惑,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
家庭管教方式的嚴重不當。從問卷的標準化中不難看,很多家庭對未成年人的管教方式呈現出對立的兩個極端。一方面,很多家庭對獨生子女萬般寵溺,助長了青少年的任性與自以為是,從而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意識。同時,還有些家長由于自身的文化與素質程度較低,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就采取簡單粗暴的打罵模式,這種教育方式會誤讓青少年產生“拳頭就是道理”的極端錯誤的理念,從而導致其心理及行為向犯罪可能化的惡性發展。
(三)社會因素
學校教育模式的缺位。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學校只注重升學率,只抓智育而高度忽視德育尤其是法制教育,缺乏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只教書而不育人,形成了重文化知識教育而輕道德素質教育的傾向,而家長為了升學率,也大多對學校的這種做法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在這種雙重的影響下,學校作為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的地位嚴重缺失。
四、預防違法犯罪未成年人對策研究
(一)從政府層面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關注
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研究中,家庭作為僅次于未成年人個體心理的重要因素,應當是工作的重點。所以,應運用政府民政部門的力量與社區力量相結合,關注社區內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定期對其父母以及監護人進行培訓,引導他們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并自己做好行為示范,引領未成年人走上正確的道路,把握好家庭作為預防未成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線。
(二)重點強化學校的素質與法制教育
借助于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遍推廣,應當加強中小學的素質與法制教育,把素質與法制教育提升到和智育相比肩的高度。教育部門可以對中小學在這方面的教育措施采取強制性規定要求,以硬性規定來防止部分學校為了升學率而對學生的素質與法制教育采取陽奉陰違的態度。
(三)落實各級矯正幫扶工作,切實減少未成年人犯罪重復率
基于問卷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來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重復犯罪率還是相當高的,這與社會和學校對于犯罪未成年人的排斥以及社區矯正工作的不到位不無關系。對此,社區矯正部門應當積極與公安部門、關工委、學校積極合作,針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學習和生活,開展全面有效的長期幫扶工作,限度應當至少維持到未成年人成年之后。
參考文獻:
[1]景年紅.預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政策研究.法制與社會.2016(30).
[2]陳瑤.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分析及預防研究——以浙江省X區為例.浙江工商大學.2017.
[3]白慧.福建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與控制對策研究——基于家庭視角的分析.課程教育研究.2015(11).
[4]周朝英、曾劍明、陸泓澄,等.違法犯罪未成年人與一般未成年人心里狀況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