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黎藜 張垠
摘 要:當前高校中貧困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大學生的個體心理、家庭、社會和學校等四方面原因造成的。在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時,可以借鑒心理學上的危機干預理論,通過“解困資助體系”、“校園文化氛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個維度,構建危機的預防和干預機制。
關鍵詞:心理危機;危機干預; 貧困大學生
一 心理危機與危機干預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內涵
心理危機,簡稱危機(crisis),危機一詞最初來自希臘文(Crimein),意指轉折點,即在實踐過程中的任何一個曲折變化點。目前在西方學術界對心理危機的定義是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G ·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機的概念。他認為,當一個人面臨困難情形(problematic Situation)時,原有的對問題的處理習慣和方式難以應對眼前的處境,隨之產生的由于超出其困難承受能力的暫時性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和失衡狀態,被稱為心理危機[1]。心理危機是個人正常的生活經歷而并非病態,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或多或少都會經歷不同的心理危機,它無處不在,卻又不可避免。大學生們也不例外,他們在大學期間也會遭遇到不同的心理危機,但由于大學生個體對危機的認識及處理方式的不同,大家的結局也不盡相同。
心理危機本質上是伴隨著危機事件發生而出現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而非個體經歷的危機事件本身。大學生心理危機就是與之作用機理相一致的,大學生個體本身認為在經歷某一事件或境遇時,運用自己常規的應對手段不能解決而致使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失調、乃至部分社會功能受損,出現心理失衡的狀態。通常,大學生心理危機呈現如下特征:一是易感性,大學生他們生理上已經發育成熟,但心理上還處在從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個體往往面臨著種種內心的矛盾,加之外界某些突發事件的作用,以及他們自身的一些人格弱點,使之易出現心理危機。二是潛伏性,大學生心理危機在爆發之前都會有一個潛伏的過程,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只要細心觀察,都是可以發現蛛絲馬跡的變化。三是突發性,大學生心理危機是當事人不良心理狀態累積的結果,當心理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通過某件事件的激發,達到質的變化,最終導致危機的爆發,具有突發性。四是危險性,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危險性體現在,如果大學生心理危機過分嚴重,久積而未進行處理,則將威脅到一個人的生活,個體運用自己常規的應對手段不能解決,導致其心理社會功能的下降,甚至出現精神崩潰、自殺或者他殺的嚴重后果[2]。
(二)危機干預理論
危機干預(crisis intervention),又稱危機介入或危機調解,其概念起源最初來自林德曼(Lindemann)和卡普蘭(Caplan)的實踐工作,現在已經形成特殊心理治療技術的領域,并形成常見的四種主要理論模型:一是哀傷輔導模式,強調在強烈的悲痛面前,人要通過要讓自己感受和經歷痛苦,才能調整壓力,恢復信心,重新樹立生活目標;二是平衡模式,主張危機干預的工作重點應放在穩定當事人情緒,使他們重新獲得危機前的平衡狀態;三是心理社會轉變模式,危機干預也要求需要解決個體有關的內部和外部困難,從而獲得對生活的自主控制;四是認知模式,認為通過幫助當事人重新獲得危機事件中的思維理性和自我肯定成分,從而控制危機[3]。
二 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歸因分析
人作為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雙重存在,其心理問題的產生也來自于自身的心理和外在的社會兩個方面。貧困大學生作為物質貧困的特殊群體,在自身成長的過程中也形成了特質性的心理環境,整體上對于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可以劃歸為內外雙重影響。(如圖1)
(一)心理因素
由于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生活上的壓力,貧困大學生內心往往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對于自身經濟狀況而言,他們認為自身在物質條件上與其他同學差距很大,逐漸在內心深處慢慢產生挫敗感,以至于他們產生了自卑、自閉、多疑、孤僻、焦慮、人際關系較差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這些心理上的非健康特質使得他們在日常交往中不愿意表露自己,擔心得不到大家的認同,進而進一步形心理壓抑。大學生由于涉世不深、缺少社會經驗,特別是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導致的社交經驗缺乏,更容產生對自己和他人及社會的認識不夠準確,這樣很容易產生很多矛盾和煩惱,而這些矛盾和煩惱大多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雖然他們生理發育已經趨于成熟,但其心理發育還有待成熟,心理承受力較差,當面對突發問題和較大挫折時,他們很難認清自我做出正確抉擇,當他們所要面對的困難和挫折超過了他們的控制范圍時,他們的心理會暫時處于心理失衡狀態,便產生了心理危機。
(二)社會因素
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收費體制改革,學生在教育上的費用支出不斷增加,這也使得在大學校園中貧困生群體不斷壯大,其中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各種新觀念新思想以及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對貧困大學生的正常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使得他們變得浮躁與彷徨。加之貧困生由于自身經濟條件有限,使得他們極易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所侵蝕,為了改變經濟困難的現狀,他們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參加各種兼職、有償服務工作,更有甚者還進行了校園貸。而作為一名大學生,主要的任務本應該是學習,但由于他們把過多時間放到了賺錢和享樂上,耽誤了學業,導致大批量掛科,加大了心理壓力。同時,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不少負面的、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西方文化及觀念在學生中廣為傳播,這些都是貧困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的社會原因。
(三)家庭因素
家庭的貧困很多時候是由于家庭組成殘缺,許多貧困大學生都來自于單親家庭或者父母離異家庭,家庭情感關懷的缺失使得許多貧困生在與身邊條件好的同學相處時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挫敗感。同時,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往往被父母賦予了很大的期望,更是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壓力一方面使貧困大學生在學業上過度被家庭影響,相對家庭與學生的心理交流減少。同時,這種來自于家庭的壓力,也使得部分貧困大學生不能很好地與周圍同學進行交流。他們大多一心學習,不愿意與他人溝通,一旦成績有所波動,學生便會覺得對不起父母付出與期望。加之常年生活在貧困家庭的背景下,使得許多貧困生由于經濟因素而導致心理失衡,使得他們容易出現自我封閉、敏感多疑、偏激嫉妒等特征,久而久之,在過重的經濟壓力及心理負擔下,當遇到突發事件時,他們很難從容的面對現實,從而產生心理危機。
(四)學校因素
與貧困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校園環境對他們心理危機的產生有著直接而顯著的影響。隨著學習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大學生的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學習不再是同學們的唯一追求,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為大學生們提供可很多表現和鍛煉的機會,但由于部分貧困大學生存在敏感多疑、行為退縮等因素,導致他們很難在校園活動中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常常受到冷落。加之高校中懸殊的貧富差距與同學們間的攀比現象,使得一部分貧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引起心理失衡。同時,大學校園里的諸多應激事件也是成為了貧困生心理危機的觸發因素,如學習、交往、戀愛、就業等。而盡管目前很多大學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工作,但一些高校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普及率也不高,心理咨詢隊伍還有待于提高。
三 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機制的建構
貧困大學生應該與其他學生并無本質上的差異,應該享受平等的大學教育,但由于其獨特心理特征與現實的貧困問題,導致他們成了發生心理危機的高發人群。因此,在針對性地開展針對其群體特征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時,可以依據危機干預理論構建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機制。
(一)建立完善的解困資助體系
解困資助體系的建立是依據心理危機干預理論中,通過對心理問題與現實問題相關性調節,來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導致貧困生心理危機的重要根源就是經濟問題,學生越困難,發生心理危機的可能就越大。近年來,政府和高校十分重視貧困生群體,為了緩解廣大貧困生的讀書壓力,下發了許多資助措施來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問題[4]。根據貧困生的實際需要以及學校的自身情況,我國一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以助學貸款為主,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學費減免、企業資助、貧困生專項獎學金等措施為輔的資助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貧困生的經濟困難,減輕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二)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在心理危機干預理論中對心理社會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方法,是預防和解決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強有力保障。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各類校園文化活動,鼓勵貧困大學生參與到其中[5]。健康、有益文化活動不僅能增加學生們的學識,還能夠在活動過程加深同學間的彼此了解,增進友誼,使貧困生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同時,應注意在班級、寢室的小范圍內也要營造出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通過小范圍的集體活動來進一步加深同學們之前的情誼,以此緩解貧困生的自卑心理。再者,可以通過進行優秀貧困生學長交流會,以此來在學生中形成“困難可以克服,自立自強光榮”的輿論環境,消除他們因經濟困難而帶來的心理影響,遠離心理危機。
(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良好的個人品質則是貧困生心理脫貧的內因和關鍵。學校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貧困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危機認知模式。學校可以堅持“資助育人,德育為先”的原則,針對貧困生的實際開展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工作者要深入到貧困生群體中去,切實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在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同時,對他們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抱負,鼓勵他們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同時要幫助貧困生們正確認識貧困,不被困難所嚇倒,鍛煉他們的意志和品質,加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從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危機干預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校通過對貧困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其正視貧困問題,舒緩心理壓力,重新建立生活目標。首先,新生入學后通過家庭情況調查以及心理普測結果,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應用團體輔導與個別咨詢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對貧困生進行心理輔導,及時疏通他們的心理問題。其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專題知識講座,使同學們了解自身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掌握簡單的心理調適方法,及時對自己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6]。第三,建立校內心理輔導組織,通過有效的信息交流,了解貧困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對心理波動較大的同學及時進行危機疏導與干預。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使得貧困生建立起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從而能更加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參考文獻
[1]馬建青.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與實務[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10
[2]李雪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對策探索[J].長春大學學報,2014,24(2):191-194.
[3]段鑫星,程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4]蔡玥,安彥彥.高校貧困生心理危機調研與預防干預機制構建[J].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4):405-407.
[5]李麗娜.高校特困生心理問題研究[J].學理論,2015(13):134-135.
[6]甘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網絡的優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10):94-98.
作者簡介
張超(1986—),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講師,單位:遼寧工業大學新能源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黎藜(1986—),女,漢族,遼寧錦州人,講師,單位:遼寧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垠(1986—),女,漢族,遼寧錦州人,講師,單位:遼寧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