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網絡空間與人類社會關系實現深度融合,但由于人的不良網絡行為,導致網絡生態系統失衡,網絡陷入生態危機。要優化網絡生態系統,必須通過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網絡生態意識,提高網絡生態道德認知,樹立網絡生態法權意識,踐行網絡生態行為,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生態化建設,實現人與網絡社會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網絡生態危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
“互聯網+”時代,促進了網絡空間與人類社會關系的深度融合,我們可以在網絡空間獲取各種信息,開展業務活動。網絡生態系統的穩定是人們獲得正常生活、社會獲得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當前人們在使用網絡時的不合理行為,卻影響了網絡生態系統的平衡,引起了網絡生態危機,進而阻礙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有利于促進人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更有利于恢復網絡生態系統的平衡。
一、網絡生態危機的表現及根源
1.網絡生態危機的表現
目前,網絡生態危機主要表現為網絡生態系統失調,即結構失調、功能失調、主體間關系失調以及文化多樣性的喪失。
(1)網絡生態系統結構失調
資源分布失衡、信息貧富差距大、信息鴻溝等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都是對網絡生態系統結構失調的證明。網絡生態系統結構失調,使得網絡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在循環過程中富集于某一點。其他點得到的物質和能量較少,甚至根本得不到,正常的循環過程受到了阻礙。1信息資源的形成、發展和分布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的發展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信息資源分布懸殊表現為:國際上,信息資源主要集中與發達國家;而國內,信息資源則主要集中于東部發達城市。
(2)網絡生態系統功能失調
網絡生態系統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由于網絡技術不成熟而引起的網絡安全危機。互聯網就是一個軟件和硬件的組合體,技術的安全保障既依賴于設備穩定性,又依賴于技術完備性。然而,就目前計算機的發展還沒有達到完成成熟的理想狀態,其在設計上的漏洞和瑕疵,直接成為互聯網運行的風險和隱患。
(3)網絡生態系統主體間關系失調
網絡生態系統中,信息資源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形成了一個網絡信息生態鏈,當三者之間的鏈接出現脫節問題,就引起信息主體間關系失調,這主要表現為網絡空間中的信息資源環境面臨困境。如信息生產者方面,在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導致信息量成爆炸式增長,引起信息超載和信息泛濫;信息消費者方面,信息侵犯嚴重威脅了網絡個人隱私問題,如個人信息被盜用、電子郵件地址被泄露等;信息分解者方面,由于網絡信息資源的冗雜,大量信息重復出現,導致人們無法直接而快速的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網絡信息。
(4)網絡生態系統的文化多樣性喪失
在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對于促進生態系統穩定具有重要價值,而對于文化生態系統而言,文化多樣性也是維護文化生態系統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然而,網絡文化帝國的信息壟斷行為,蠶食和吞噬了其他信息弱國的網絡文化,導致網絡文化多樣性喪失。網絡生態系統的文化帝國掌握著國際環境中信息、運輸和服務的控制權,擁有相關產業的壟斷地位。如:美國在網絡技術方面處于領導地位,是互聯網主根服務器的所在國,把持著互聯網的管理權力,擁有使一個國家網絡癱瘓的能力。信息壟斷是一種不合理的信息操控形式,信息壟斷到一定程度,會危及網絡文化生態的平衡。
網絡生態危機不僅影響了系統正常運行,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因此,為了避免信息問題給人來生態帶來沖擊,需要人們找到生態危機的根源并“對癥下藥”。
2.網絡生態危機的根源
網絡生態系統是人為的生態系統,網絡主體的行為決定著網絡生態系統的運行。而網絡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影響著人的行為。因此筆者認為,網絡生態危機的出現和網絡社會倫理關系出現問題有關,也就是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缺失。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缺失主要表現為一下幾個方面:
(1)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缺位
網絡社會不同于現實社會,網絡社會具有匿名性、虛擬性等網絡社會特有的個性特征。網絡社會的特殊性表明不能直接用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規范去要求網絡主體的行為,網絡社會倫理關系的規范需要與網絡社會相適應的網絡道德規范來約束。然而,目前還沒有形成新的、能夠適用于網絡社會的網絡道德規范,網絡主體沒有可以遵循的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因此,由于網絡道德規范的缺位,當網絡主體面對網絡社會出現的問題,無法矯正自己的網絡行為,從而導致網絡失范行為。
(2)自主道德判斷力弱化
由于在網絡社會,網絡道德規范尚未成熟,網絡主體由于沒有網絡道德規范的指導,因而在“無規則的”、“自由化的”網絡空間像“無頭的蒼蠅”,無所適從。在加上由于網絡的無國界性特征,所以網絡社會成員的構成具有復雜性,網絡道德標準的來源具有多元化。而網絡主體沒有足夠自主的網絡道德判斷力,因此普遍存在盲從他人的網絡行為,步入網絡行為的誤區。網絡主體信息崇拜導致的“人性異化”就是網絡主體主體道德判斷力弱化最具說服力的表現。
(3)自我道德約束意識不高
網絡社會既來源于現實社會,又是對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道德既來源于現實道德,又不只是現實道德。網絡道德的構成即包括適用于現實社會的道德,有包括針對網絡社會特殊性而專有的特殊道德。既然網絡社會的專有的特殊道德尚未成型,那么網絡主體就應該按照現實社會的社會倫理道德來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然而,現實網絡行為情況卻表明,網絡主體并未按照現實社會道德規范體系約束自我的網絡行為,這個問題表現為缺乏網絡誠信、功利個人主義盛行等。
綜上所述,“網絡生態危機形成的根源在于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缺失,網絡生態危機實質是一種人性危機!”2“思想政治教育學是專門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對人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的應用性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在于幫助人們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幫助人們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3因此,解決網絡生態危機,必須開展網絡空間的思想政治政治實踐活動,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生態化發展。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的原則
隨著生態學的成熟,人們逐漸將其蘊含的全新理念和核心精化廣泛的應用于其他領域,逐漸形成了新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系統是網絡生態系統處于核心圈的子系統,是網絡生態系統良性運行的關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強調各主體之間建立和諧共生、互惠互利、互相幫助的生態關系,共同參與到網絡空間的建設過程中來,從而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解決網絡空間生態危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化建設應堅持以下原則:
1.以政治性原則為靈魂
堅持政治性原則,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的指路明燈,也是主體生態化建設的靈魂,即最終必須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角度。網絡個體的倫理道德培養是一個重大的政治性問題,關系到國家的安全與社會的穩定。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應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指導。
2.以整體性原則為基本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系統同其他生態系統一樣,是一個有機復雜的整體。整體性原則要求既要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系統內部的整體性,又要重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社會整體環境的聯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的整體性原則不僅體現了主體內部的整體性,更體現了主體外部與整個社會環境的整體性。
3.以現實動態性原則為標準
現實動態性原則指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生態化建設要以現實社會的發展變化情況出發,進行動態的而非靜止的實踐研究。在信息時代,信息社會是一個是一個處于不斷變化狀態的社會,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動態發展。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過程應該把握現實情況,堅持動態性發展。
4.以“以人為本”原則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的核心價值在于“以人為本”,即網絡個體的需要得到滿足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原則不僅強調人的核心地位,更強調滿足網絡主體的網絡需求。從而使人們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通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的路徑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生態化建設可以通過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網絡道德教育、推動網絡法制建設、開展網絡生態實踐等途徑,逐步實現人的生態協調發展。
1.“求真”意識
弘揚網絡先進文化,有利于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系統的動態平衡、和諧發展,有利于樹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凈化網絡信息資源生態環境的意識,有利于實現人與網絡、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協同并存。因此,要通過弘揚網絡先進文化,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網絡生態意識,以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培育和弘揚網絡先進文化,是通過對人與網絡關系的整體把握,從而實現網絡主體的網絡生態意識的提升。
2.“向善”意識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應樹立網絡生態倫理意識,在網絡行為中以“向善”為向導。樹立網絡生態倫理意識可以通過拓展與完善網絡道德教育內容、構建系統化的網絡道德教育體系、探索多樣化的網絡道德教育方法等途徑進行。同時堅持無害原則、公正原則、尊重原則、允許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應成為網絡生態倫理的基本原則4,從而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產生網絡自律意識,形成網絡生態倫理道德觀。
3.“崇法”意識
網絡法制建設即網絡生態文明建設應依靠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等手段。在良法治理的前提下,網民作為網絡生態權利的法人才能夠切實享有使用網絡的權利及履行保護網絡生態環境的責任。5。保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生態法權,一方面,客觀上需要實行政府的網絡生態責任運行機制,并在立法、執法、司法等層面加強執行監督;另一方面,需要從主觀上加強網絡法律教育,培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網絡生態法律意識。
4.“重行”意識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不僅強調認知上樹立生態意識,更強調實踐上踐行生態行為,是知行合一的結果。因此,網絡思想政治主體生態化建設實踐活動,應該注重網絡生態實踐,在網絡行為中自覺凈化網絡信息資源,旨在以生態化的、合理化的網絡實踐方式建設網絡生態文明,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行為的生態化
四、結論
網絡生態系統的失調,是因為網絡主體不良的網絡行為造成的。要實現網絡生態系統的優化,需要通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生態化建設,幫助網絡個體提升網絡生態意識,提高網絡生態道德認知,樹立網絡生態法權意識,踐行網絡生態行為,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生態化,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生態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梅英.談網絡生態系統中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缺失——網絡生態危機發生的主導根源[J].電化教育研究,2005(09):65-68.
[2]梅英.談網絡生態系統中網絡主體的網絡道德缺失——網絡生態危機發生的主導根源[J].電化教育研究,2005(09):65-68.
[3]陳萬柏, 張耀燦.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
[4]唐一之,李倫.“網絡生態危機”與網絡生態倫理初探[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06):15-20.
[5]汪馨蘭,羅黎明.網絡生態人格:網絡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訴求[J].理論導刊,2017(09):47-50.
作者簡介
景淋(1993—),女,四川廣元人,成都市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