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和思想文化的日益進步,國內高校思政活動也面臨到全新的局面。本研究將重點對新時期高校思政活動的創新及發展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高校思政工作;機制創新;發展分析
因高校人才培育的關鍵性和獨特性,以及文化繼承的主導性和包容性,高校思政活動機制的更新和發展就成本高校教學需要深入探究的前瞻性關鍵課題。
1、提升高校思政活動創新性的作用
一方面,這是順應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發展的重要表現。經濟全球化在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在政治思想方面出現了一些不利因素,許多西方國家嘗試對本國實現細化,這針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創新高校生的政治思想理念;另一方面,這是培育大學生優良思想意識的關鍵渠道[1]。互聯網的進步縮短了人和世界的距離,但是現代互聯網環境比較復雜,信息途徑多元化,很多不良的網絡資料極易使大學生的政治思想產生影響。此時就需要高校能在新時期采用科學的方式方法開展思政活動,促使大學生養成準確、優良的政治思想理念。
2、高校思政工作體制的創新
2.1高校思政工作和人才培養任務的融合體制創新
(1)立德樹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生是由理論、技能、素養等構成的綜合體,但社會主義遠大抱負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是高校生人生的基礎,是人才培育的基礎性活動。需要將“中國夢”和高校生“成才夢”相統一,將個人職業發展充分引進國家全局之中,令高校生曉是非、辯善惡,促使其變成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的人才。
(2)高校思政工作應培養高校生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的創新水平。高校并非是機械化生產場所,所有學生的性格、愛好、價值觀都不一樣,高校思政活動需因材施教,建立出個性化的培養計劃,幫助高校生選用個性化成才途徑。要鼓勵他們自主思考,培養探究科學的技能,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形成終生學習的良好習慣,為今后的發展打好基礎。
(3)高校思政工作需培養高校生實踐技能。高校哲學社會類老師、黨政人員、共青團成員、輔導員等應建立多層次的大學生活動平臺,充分挖掘社會實踐、專業動手、學科時間、志愿工作、社團活動等模式的引導和培養作用,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肩負社會責任的實踐水平。
2.2思政工作模式的創新
高校思政活動的創新,重點還需從高校師生的內在思想入手,方法主要能夠分為三部分:其一,工作的核心應從聲勢型轉換成實效性。當前思政教育活動的一個常用方式便是進行諸多的正面宣傳,其工作仍局限于組織活動、宣傳輿論和作報告等方面,通常導致聲勢較大,但實際成效微乎其微的情況[2]。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必須將處理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充分結合在一起,按照實際情況采用切實可行的措施。其二,教育方式用由灌輸性轉換成滲透型。高校思政教育活動應克服理論內容灌輸的陳舊方式,要用多種豐富的方法把這些政治思想理念在潛移默化之中滲透于師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高校能夠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技能競賽等,既可以充實高校師生的閑暇生活,還可以在比較輕松的氛圍中提升他們對思想政治的了解,這是方式枯燥乏味說教模式的有效途徑。其三,工作的對象應從被動型改變成主動型。高校師生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具備文化層次高、民主與參與意識高等特征,所以,思政工作的方式應從單純的被動型轉變成自我管理、自我培養、自我提升的主動型。
3 高校思政工作體制的發展
3.1意識形態活動責任制的貫徹執行
意識形態工作屬于黨建中非常關鍵的任務,是高校思政工作體制發展的核心內容。首先,增強意識形態活動的主體職責。高校黨委應牢牢掌握準確的政治趨勢,驗收政治規定、組織紀律以及宣傳紀律,全力維護黨委權威,在思想、政治及行動等方面與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心的黨中央維持高度相同。要增強對意識形態活動的集中管理,形成黨委集中管理、黨政齊抓管理、各職能單位各學院分工管理的工作局面,集中協調高效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社會服務、文化繼承和創新等層面的藝術形態需要,保證意識形態安全[3]。其次,增強意識形態活動責任制評價。高校應制定意識形態業務責任制的檢查評價機制,完善考核制度,確定檢查評價的內容、方式、步驟,促進考核工作標準化、體制化與常態化。黨委需定時向上級領導專題報告意識形態情況。意識形態工作是變身領導班組人員民族生活會、職務報告的關鍵內容。最后,加強意識形態活動責任追究;嚴格追蹤問責是貫徹意識形態業務責任的重點。一定要遵循有錯必查、有責必糾,加強問責剛性與“硬約束”,嚴肅處理失職瀆職現象,對造成意識形態工作產生不良后果的,應嚴格追查相關責任主體。
3.2高校黨建活動和思政工作協調發展
高校黨建活動和思政工作二者不僅有嚴格的區分,還有緊密的關系。高校思政工作體制的發展,是黨建活動和思政活動的互動和共進,還是其系統和要素的協調發展。其一,以黨建考評為主導,促進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的同步發展。高校內黨建評估主要涉及黨員發展水平、黨支部戰斗力、黨員培養的標準化、黨員教育的常態化、黨員實踐的體制化等。針對這些評估指標,需要嚴格考評規范,由“點”帶“面”,開啟黨建和思政工作協調發展的局面。其二,以思政理論內容為基礎,促進高校黨建和思政活動的協同發展。以思政理論內容為基礎,就是促進高校黨委行政干部親自教授思政理論課,特別是開學第一節課。高校應使用校外社會實訓場所,組織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思政教育,使思政理論課真正得到大學生的喜歡。其三,以愛國主義教學為導向,促進高校黨建和思政活動的協同發展。高校應將愛國主義培養滲透于黨建工作當中,同時將愛國主義教育視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關鍵內容,令愛國主義教育變成二者共同的發展基礎。
3.3思政活動創新發展對高校學生培養工作的推進
思政活動創新發展屬于高等教學現代化的代表,對高校人才培育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隨著現代高等院校發展進程的推進,高校人才教育的觀念、過程、方式均要滿足高校生主體性與全面發展的要求。①促進培養觀念高起點。“立德樹人”屬于高校人才教育的整體要求,思政活動創新發展不斷增強了“教育什么樣的人與怎樣培育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高校生的社會責任心。在人才培育觀念上,需要將思政教育置于突出位置,不僅有理論的指導,還有實踐的訓練,為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②促進教育過程高標準。在人才教育環節,思政活動要保證貫穿在招生、培育以及就業等各個環節,在課程安排、實踐教育等培養階段,全面培育大學生的品德素質,使學生可以主動迎合社會的要求。要按照人才培育的目標,根據生源質量,在教育內容方面做到規范和創新。
4、結束語
總之,新時期國內高校思政活動的創新與發展還會面臨較大的機遇及挑戰,為此,要在全面了解時代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根據高校的具體情況,全面推進國內高校思政互動的變革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戴苗,劉邦凡.三個倡導視域下的北京市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現狀與創新[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6(01):71-74.
[2]陳妍,張貝,劉邦凡.“三個倡導”視域下的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現狀與創新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6(01):150-151.
[3]張倩.高校網絡宣傳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機制和途徑創新研究[J].教師,2011(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