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即位時,國內社會矛盾已經威脅到沙皇專制統治的根本,俄國的歷史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節點。此時的俄國面臨著革命與改革的兩難境地。在這期間以亞歷山大二世為首的沙皇政府,先后進行了農奴制改革、地方自治改革、司法改革及軍事改革。改革的范圍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領域,促使俄羅斯社會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同時,一些新的歷史因素的出現又使這場變革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刻性。這些新因素一方面是俄國社會本身發展的產物;另一方面,也許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是來自當時先進的歐洲國家英國、法國等的影響。
關鍵詞:革命;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專制;知識分子
俄國的政體是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沙皇為國家最高主宰者,擁有立法、司法、行政最高權力。沙皇可以按照個人意志治理國家,沒有憲法約束其行為。任何改革的對象都是針對現有的體制,俄國的改革亦是如此。雖然俄國自從立國以來,政治經濟體制一直處于變動之中,但在1861年前已經穩定地形成了沙皇封建專制與農奴制二位一體的結構。
1 改革前俄國的國內格局
1.1 廢除農奴制的必要性
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是體制危機的產物,當時社會體制的危機滲透于19世紀中葉的俄羅斯社會的各個層面。改革前俄羅斯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19世紀中葉還沒有明顯的經濟危機的征兆,出現社會經濟穩定的錯覺在于安撫住了地主和農奴主,但社會生產開始分化。亞歷山大二世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穩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失去土地的農民數量逐漸增加,他們只好外出打工,在黑土地帶地主剝奪了農民的一半以上的土地。農民可以向地主租賃土地,但農民承擔不起沉重的勞役和地租。失去土地的農奴從4%增長到7%,達到了150萬人。在這內外交困的關頭,亞歷山大二世本能地意識到,必須立即采取措施,順應潮流,不可坐等火山爆發,而當務之急,盡快廢除農奴制才是俄國的出路。
1.2 以自由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主導作用
近代價值觀起自尼德蘭,充實于英國,張揚于法國,其精神實質是自由主義。這一思潮曾經打著恢復希臘民主共和傳統的招牌,以一種全新的角度解釋人的價值以及合乎人類理性的政治和道德原則。盡管這種價值以不同的主義和思想流派為表現形式,然其總的傾向是一致的,這就是要求人作為人的基本權利;要結束專制統治,實行依法治國的憲政;要求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可侵犯的經濟制度。這種近代價值觀比較早地傳入俄國。十二月黨人是第一批接受這種觀點的俄國先進分子,并且進行了悲壯英勇的嘗試。來自德國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曾經著力推動了法國啟蒙思想在俄國的傳播。到1861年,自由主義不僅是體制外自由主義反對派的指導思想,體制內一批開明的高官也深受影響,自由主義成為改革的主要思想淵源。
2 改革的延伸
2.1 司法與地方自治改革的觸及
解放農奴無疑是亞歷山大二世最璀璨的成就,但它只是他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的序幕。隨著俄國農奴制經濟基礎的崩潰,俄國的上層建筑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變化。19世紀60-70年代,俄國政府在司法、地方自治、教育、出版、軍事、財政諸領域進行了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司法與地方改革。改革前的俄國司法制度極為腐敗野蠻,甚至連尼古拉一世亦認為有必要改革一番。但因鮑魯夫領導的幾個委員會所草擬的司法改革方案雜亂無章,結果在尼古拉一世時代未進行實質性改革。但在1861年以前,沙皇一直忙碌其它事務,把司法改革一事耽擱下來。解放農奴后,廢除陳陋的莊園司法制度,創建一套體現近代文明風貌的新司法制度便成了當務之急。1862年,委員會把司法改革原則方案公布于眾。其總的方針是,司法機構必須完全從行政機構中獨立出來;法庭審判應完全公開化;刑事案件應采用陪審團制度;普通法庭程序應大大簡化。新設置的司法機構精簡而勻稱,由相互獨立的兩套系統組成。一套是地方治安法院系統,一套是正規法院系統。兩者的職責權限不同:前者負責受理一些不涉及復雜法律原則的小案件,并盡量以調解方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爭執沖突;后者則專門受理比較復雜的案件。地方法院的法官由當地民眾推選產生,正規法院的法官是由沙皇親自授命的受過嚴格法律專業訓練的專家擔任。法律觀念總是與政治觀念緊密相關。
2.2 激進知識分子—對“亞歷山大二世”的吶喊
從彼得一世到亞歷山大二世,俄國政府在近代化過程中始終面臨一種專制政體本身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專制政府在新近崛起的西歐近代化國家歷史性挑戰壓力下,為爭霸圖存,理智地意識到必須要引入西歐科技、工業體制,必須要創辦西歐式新型學校,為近代化培養干部和精英人材,客觀上為俄國造就了一大批近代型知識分子。另一方面,專制政府為了一小撮權貴私利繼續本能地維系舊的專制統治,這就使接受了西歐民主、自由價值觀念的俄國近代型知識分子對俄國非近代化的政治文化氛圍深痛無絕。我認為,在這樣的循環中,俄國專制政府就陷入一邊不斷地培養近代化精英人材,同時一邊不斷地造就一批又一批自身掘墓人這一進退兩難的困境。誠然,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諸改革對人民有一定程度的讓步,在某些方面促進了俄國近代化的演講,與反動的尼古拉一世時代相比,無疑體現了一種歷史進步。然而,改革畢竟是專制君主在革命危機壓力下所做出的一種以不損害自身利益為前提的有限度讓步,沙俄國家政體的專制性質絲毫沒有改變,這就使俄國依然未能擺脫在近代化進程中與知識分子激烈對峙這一根深蒂固的夢魘。正是這種對峙最終導致這場改革走向倒退。1863年,發生了喀山軍官、學生密謀策動伏爾加河流域農民起義案。1864年莫斯科大學的伊舒京革命小組十分活躍。1865年12月彼得堡自治局的對于知識分子的這種矛盾性下的舉措,或許可以理解成為觀念性的問題。當時的激進知識分子要求立憲,學習西方的體制,但是每個國家的環境和民族精神都是不一樣的。俄國有自己獨特的東正教文化。“我的出發點是無限自由,我的結論是無限專制。”—希加廖夫這樣說。同時我認為,傳統與現代之間是不能對立起來的,在某個具體的環境之中所要考慮到的是大方位,以及當時的俄國社會問題。
任何社會都是在改革中得以前進和發展的,俄羅斯帝國建立以來,大大小小的改革不絕于史,不斷推動俄國社會經濟發展,使其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期內保持繁榮與強大。“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亞歷山大二世僅僅是漫長的俄羅斯歷史上的匆匆過客,對他本人而言,功過是非的評價僅僅是身后事而已。
參考文獻
[1]「俄」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M」.北京:三聯書店,2004.
[2]邵麗英:《改良的命運-俄國地方自治改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3]曹維安:《俄國史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5.
[4]尼·別爾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
[5]樂峰:《簡論東正教的基本特點》「J」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
[6]塞爾:《宗教與當代文化》「M」臺灣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
[7]雷麗平:《歷史上俄羅斯農民的東正教信仰初論》「J」世界歷史,2005年.
[8]s.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書店1989年版.
作者簡介
張婷婷(1995-),女,碩士研究生在讀,蘇州科技大學,俄國歷史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