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播史視閾下晚清電報的官督商辦*

2018-06-08 03:30:40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年5期

■ 李 煜

1860年代,電報作為第一種具有現代性特征的電子傳播媒介,伴隨著西方侵略者的堅船利炮“舶來”中國。電報網絡,在中國建與不建?如何建?其決定因素不在于技術規則與商業刺激,而在于政治經濟因素的復雜考量,其中包括事關國家主權與利益的國際政治,以及從中央到地方層面的國內政治經濟因素。在收回“利權”(利益和控制權)和自主建設的雙重壓力下,集權的中央政府日漸衰落,代之而起的則是日益強大的地方勢力,這些以“西學為用,中學為體”為宗旨的洋務改革派,在“自強”的風潮中,通過“官督商辦”的體制,有力地推動了電報網絡在風雨飄搖的大清國的本土化。但是,在晚晴的政治經濟制度下,作為媒介特征上天然具有共享、互聯性的電報技術,并未實現廣泛的可達性(accessibility)或普及性,而是在“官督商辦”的體制下,名為“國家監督”,實為“疆吏私人控制”,其發展以疆吏集團利益為導向,從“自強”工具到“求富”生意,難以發展成為大眾服務的公共事業。本文擬從歷史情境入手,揭示這一蛻變的歷史曲折,探索電報媒介體制的傳播史意義。

一、電報落地中國技術功用有限

19世紀中葉電報技術在新大陸發明,不久即以不亞于今天互聯網普及的速度,與鐵路一道從美東向美西延展,并迅速得到商業化的推廣。大西洋彼岸的英國接受電報技術并沒有那么暢快,而當電報應用于鐵路調度,能夠保證其運行的安全性時,英國的電報業也開始起飛了。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上就有英國電報技術公司設計的電報儀器問世。①不到二十年間,1870年代,橫跨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架設成功,由此殖民主義轉變為帝國主義。正是有了海底電纜和電報,帝國的中央不僅能對邊緣地區做出反應,而且可以掌控邊緣地區。②

這個邊緣地區自然包括具有多樣資源和廣大市場的清帝國。1865年,英國商人試圖在上海和吳淞之間架設十英里長的電報線,但遇到了官民一致的排斥和拒絕。電報“舶來”初遇的這種抵抗,與其它西方技術一樣,因其跟堅船利炮一道而來,自然不能為前現代的中國人所接受。這一方面是由于將西方科技籠而統之地貶斥為“奇技淫巧”的文化優越感,另一方面則是利益和控制權的“利權”考量。

1874年日本進犯臺灣引發軍事危機,使得清廷的決策者明白了電報之利,但是對于電報控制權的疑慮,卻一直影響到電報在晚清末年的發展。借“夷務”變“洋務”之勢,清政府的為政者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架設起完全自主控制的電報網絡。1881年12月天津到上海的主干線開始拍發和接收官方及私人電報,1884年更允許津滬線接到北京,在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的電報網絡在幅員遼闊的疆域上建立了起來。到1908年包括商用和官用在內,電報線總長達45448公里(90896里),一個國人控制、獨立運營的電報網絡就此形成。③到晚清結束的1911年,中國共建電報線100002.03里,電報局房503所,遍及除青海之外所有省區,西至新疆、西藏,南至云、貴、川、臺灣,北至熱河、蒙古,乃至與俄國電報線連接,基本建立了全國范圍的電報網。④

然而,對比“海外區區小國”日本,也是于十九世紀下半期“開國”,至1908年,日本的電報總里程數已有30萬里,⑤該國“于電報、郵政兩端,尤為加意,幾堪與泰西比美”。⑥中國地域面積為日本的25倍,電報總里程卻不及日本的三分之一,與其它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較則更是遲滯嚴重。

直至進入民國,還有國人暢想“希望中國有電線一百萬里,凡國內通商各大埠俱能直接通報……希望中國有電局一萬所,凡大埠之熱鬧街市以及偏小之城鎮鄉村,均有收發電報機關,人民利用電報之程度與尋常郵信相等”。可見電報發展之不普及。⑦

同樣技術條件下的電報媒介,在發展過程中不但覆蓋不夠,而且并沒有成為大眾服務的事業。這主要表現在電報服務的等次制度及昂貴價格。

津滬線開通后,中國電報局制定《寄報章程》,將待傳電報分為四等,并規定順序寄發。一等官報為先;二等電局公務次之;三等商報緊急信又次之;四等商報平常信又次之。⑧之后執行過程中有調整,主要是將二等電報列為最后寄發。

昂貴的服務價格招致國際社會詬病,1908年5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開的國際電報大會稱“中國報費太昂,自當酌量核減,以其發達,而廣招徠”。6月17日,郵傳部也奏稱“中國報費昂貴甲于全球”,又進而指出:“中國報價凡遠省,一二字之費,幾與各國二十字相等”。⑨

電報技術的引進發展,當然受制于各國的社會現實,但更與政府對待新技術的制度性安排密切相關。日本在明治維新后,以全盤西化的決心對東漸西風全盤接受,“一皆用其專精之學為之”。為發展電報,不惜舉巨債,“不遺余力”。在1869年,明治維新第二年,日本政府就與丹麥大北公司訂立合同,完全依靠外力發展電報事業,并承諾若有人偷竊電線,“被大北公司拿獲,實有可憑,具稟呈送由日本國官辦理賠償”。⑩正是這樣的制度安排才有了世紀之交日本小國的超越發展之勢。而晚清政府,為了維護“利權”,采取了一種非常傳統的鹽務專營制度形式——官督商辦。由此,開啟了現代通訊事業落地中國的艱難探索之路。

二、“官督商辦”的提出及其歷史原因

電報技術的進入,是在中國內憂外患的間歇期,“同光中興”的歷史情境中“舶來”的。洋務運動,先后標榜“自強”“求富”“新政”,從中央到地方為挽救危亡、重整大清雄風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此從上到下的合力改革中,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暗潮涌動。中央財政日漸空虛,中央集權有名無實,而地方勢力順勢搭便車,先后建立了一批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甚至創立了新式的海陸軍隊,鞏固了自己持續的政治影響力。

洋務“自強”運動,首先就是從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開始的,以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為首的改革派,早在1855年就于江西設立了小規模的兵工廠,到1861年又在曾國藩剿滅太平軍的總指揮部安徽安慶設立了一所兵工廠和一座船塢,規模最大的則是由曾國藩和李鴻章于1865年共同創立的江南制造局,以及1866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局。

不久,這些官辦軍事工業就弊端叢生,因投入成本過高,經濟效益低下,甚至有“造船不如買船”之說。如此一來,自然招致頑固派的攻訐,認為“靡費太重,請暫行停止”。1872年6月20日,李鴻章為駁斥停辦之說,上奏洋洋五千言的《籌議制造輪船未可裁撤折》,歷數官辦造船廠的長遠計議,是“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中“師其所能,奪其所恃”的自強之法。同時,具體提出造船、養船經費由不同來源支付,即造船經費由海關洋稅“撥定??睢保火B船之費,當分兵船、商船二端。這就是說作為兵工廠的閩滬船廠,在李鴻章的建議下為開源節流,兵工廠要轉型,開始商船的制造。但要降低造船的成本,“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非煤不濟……閩滬各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夥,中土所產多不合用,即洋船來各口者亦須運用洋煤”。所以,李鴻章提出了提高軍工企業效益的務實之法,即同時進行官督商辦煤礦——“聞日本現用西法開煤鐵之礦以興大利,亦因與船器相為表里。曾國藩初回江南,有試采煤窯之議而未果行。誠能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煉得法,銷路必暢,利源自開,榷其余利且可養船練兵,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此因制造船械而推廣及之,其利又不僅在船械也”。然而,官督商辦煤礦如此有利,卻不如官督商辦輪船招商局,能解滬上江南制造局“用款支絀”的燃眉之急。而且,在商船造成之前就先行招商,用招商之資,購船三只進行漕運服務,以解當時落后的沙船、衛船的低效運營,以抗擊內江外海之利為洋人占盡的商戰之爭。同時,“所有盈虧全歸商認,與官無涉及”。此試行之法,就是半年之后的12月23日,李鴻章在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關于建立中國輪船招商局的報告《論試辦輪船招商》中提出:

目下既無官造商船在內,自無庸官商合辦,應仍官督商辦,由官總其大綱,察其利病,而聽該商董事等自立條議,悅服眾商。

冀為中土開次風氣,漸收利權。將來若有洋人嫉忌,設法出頭阻撓,應由中外合力維持辯論,以為華商保護,伏祈加意主持,使美舉不至中輟為幸。

由此,可以看出,1872年,洋務運動的官辦軍事工業屢屢受挫,利用官督商辦民營事業成為洋務運動從“自強”到“求富”的轉折點。

所謂“官督商辦”,即“官為保護,商為經營”。這里的保護、經營,并不是現代社會產權明晰的公司或企業的基本運營方式,而是產權模糊,貌似資本來源為商家,但商家卻沒有完全的經營自主性,需隨時受到官方的干預和牽制,官家甚至可以選定商人主持經營。在事業開創之初,官為保護,還是正向的——倡導、扶植、優待,“官總其大綱,商自立條議”,企業“所有盈余,全歸商認,與官無涉”;當事業有成時,官為保護則更多的是監督、控制、勒索,具體表述則改為“官商一體,商得若干之利,官亦取若干之息”。

“官督商辦”體制不是一個法定的制度,其法律規制性是有限的,本質上說它是對傳統鹽務專營制度的延續和借用。根據《清史稿·食貨志》的解釋,鹽務專營制度,即“鹽法”,有“官督商銷”“官運商銷”“商運商銷”“商運民銷”“民運民銷”“官督民銷”等法,“惟官督商銷行之為廣且久”。這里“民”與“商”的區別在于,“商”系享有銷鹽特權的專商,“民”則為未享有銷鹽特權的一般商人?!胞}法”中的官督商銷,是指在官府的監督下,由專商自行將食鹽運到指定的引岸銷售,自籌本錢,自負盈虧。官方的好處是,不必準備經營的資金,不承擔商業風險,坐收鹽稅之利,遇有大事還可索取捐納報銷。

這種利用傳統制度資源進行新興工業化建設的探索,無疑是一種權宜之計,至少可以在政治上打擊頑固派的反對之聲,繼續獲得洋務“自強求富”的合法性。畢竟洋務運動盡管是國策,但更有利于洋務派的地方權臣。也就是說,權力強大的地方官僚,希望通過官督商辦企業,在面臨財政破產的中央集權的統治中獲得經濟上自身騰挪的空間,并由此獲得政治上持續的影響力。事實上,19世紀后半期,平息太平軍、捻軍戰事之后自成體系的湘軍和淮軍集團,擁兵自重,成為強大地方勢力的重要力量。他們一方面引進西方的軍事技術來加強國防力量,另一方面自身也需要大量的軍需補給和餉銀的支撐。于是,至此之后直到清朝滅亡,幾乎所有的華商企業都是由地方權臣官督商辦的。

同時,兩次鴉片之戰后簽訂的一系列條約,使得中外軍事上的爭斗,轉化為商業上的利權之爭,官督商辦不失為一種官商兩便的應對之法。其實,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相繼簽訂,又增開了十個通商口岸,甚至包括長江沿線的漢口、九江、南京、鎮江,同時允許英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往來,于是蜂擁而至的外國商船,導致了上海傳統沙船、衛船運輸的迅速衰落,維持大清帝國供應的漕運面臨危機,有動搖國本之虞;再有則是明顯的利益流失,由于外國商船經營勢頭強勁,有許多華商向航行于中國江海的西洋輪船參股投資,使得洋船勢力大漲。如果能自營輪船公司,通過“商戰”來保衛國家的主權和利權不失為一種萬全之策。

于是以國防自強、奪回利權之名,在官督商辦體制下,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并成功運營。之后,為了供應新建兵工廠和輪船公司的燃料,1877年在直隸(今天的河北)開辦了一個煤礦(開平煤礦);為了提高這些企業的通訊效率,早對電報技術頗有認識的李鴻章,1880年,再次上書清廷,直接請求官督商辦天津至上海的有線電報事業。

三、電報的“官督商辦”實質為“疆吏控制”

由于有之前官督商辦輪船招商局(1872)、開平礦務局(1878)的成功經驗,及官款官辦江南制造總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需官銀不斷投入的先例,1880年9月,李鴻章上書清廷,奏設津滬線,就直接提出官督商辦:“俟辦成后仿照輪船招商章程,擇公正商董招股集貲,俾令分年繳還本銀,嗣后即由官督商辦”。于是在津滬線建成運營后不到四個月,1882年4月18日(光緒八年三月初一),津滬線由官辦改為官督商辦。

其實電報的“官督商辦”與輪船、礦務局的開辦是一脈相承的,甚至比這后兩者走得更遠,有著強烈的路徑依賴的特征。

首先無論是輪船、礦務還是電報,都不會有民營的可能。正如著名經濟學家楊小凱在《百年中國經濟史筆記》所言:“清朝的原始資本主義的特點是政府利用其政治壟斷特權追求其私利,不惜損害社會利益。比如政府利用鹽業官營,瓷器官窯,紡織皇家織造與民爭利。沒有成立私人企業的自動注冊制,私人企業需要有權官府的監督,批準,政府也利用其任意侵犯私人企業財產的特權,從與官府勾結的商人處索取各種利益”。

所以這些新式行業從創辦之初,就不可能由企業自己向國家有關部門登記注冊,國家根本沒有這樣的制度安排。而且既然已經為官府所看重,就更不會允許商人們進入此利益場域進行同臺競爭。如開平設局挖煤后,李鴻章奏準唐山、林西一帶數十里內禁止民間土法開采,其名目是為了保護資源,維持礦脈完整,利于機器開掘,這就引起了當地民眾的激烈反抗,“聚眾數千人,幾釀大禍”,最后竟然調動軍隊強力平息下去。

在津滬線創辦之初,作為津滬線的主要參股商人鄭觀應也深刻地意識到“中國尚無商律,亦無憲法,專制之下,各股東無如之何!華商相信洋商,不信官督商辦之局,職此故也”。只是,商人重利的企圖下,鄭觀應這樣久在洋行的買辦已經敏銳地感受到了電報的商機,“愚見中國電報乃都市生意,招股不難,難于當道始終不變。雖目下所收電費入不敷出,將來風氣日開,線路日多,獲利必日厚。查外國電線鐵路均屬如是”。更重要的是,這些頗有資財的商人買辦,在傳統“士農工商”的等級社會中,怎可忤逆官意,拒絕勢力強大的地方官僚的參股邀約,為是之故,這些商人如鄭觀應等英杰之流,盡管以各種借口推脫了輪船、開平參股的邀約,但還是不得不參與主持了中國電報局的創辦與運營。他們也不過是大時代中的小人物。

其次,官督商辦中的官督,并不是國家正式任命的行政官吏,而是地方封疆大吏的特權加持。

當時的中國是個制度極不發達,政府能力極低的國家。清朝政府能力低下,主要表現在地方政府沒有制度化的稅收和政府財政,地方官員及辦事人員主要靠制度化的貪污和受賄維持生計,其中包稅制和陋規就是不健全的稅制與貪污的一個混合體。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及為地方財政開源,頗有勢力的淮系、湘系力量主政的直隸、兩江、湖廣、閩浙總督,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寶禎、張之洞、劉坤一等就積極開辦新式工業,如船務、礦務,乃至電報、紡織業等。也只有這些封疆大吏才有這樣的自主生財的特權和能力。

于是,電報之設,一開始就是被學者稱為“幾有成為清政府第二朝廷的趨勢”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籌設的(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以軍事“防務之需”呈請鋪設,遠比船務、礦務都更有效率。直接動用巨額軍費——淮軍軍餉二十萬兩銀子做本銀,周期快捷,不到一年,2736里全線貫通,而且是雙線,偶有斷線之事,也不至于電報不通。該線為中國電報大規模建設奠定了有力的基礎,之后所設各線,基本都是對此線路向南、西、北等方位的延展。

而且沿途所設分局有天津(天津電報總局設大沽口附近)、紫竹林、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等處,基本分布于直隸、兩江地方,受當地駐軍保護。之后建成的長江線、滬粵線等主干線的架設,無不是沿途封疆大吏支持的結果。

這就是說,官督商辦企業大多在地方勢力強大的地區開辦,這些地方的官督商辦企業中的“官”(或叫監督官員)并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而是由地方官員通過倡導、呼吁、實踐的自我加持,“越位”為這些企業的監督者,或者“庇護人”,如此才會使直隸總督李鴻章成為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漠河金礦及其他企業的創辦者;湖廣總督張之洞則成為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的建立者。

這些“官”具有政治與經濟雙重復雜身份,他們既是制定游戲規則的政府官僚,又是參加游戲的主要成員,這就使得政府壟斷工業的利益與其作為獨立第三方發揮仲裁作用的地位相沖突,使其既是裁判,又是球員,利用其裁判的權力,追求其球員的利益。這種制度化的國家機會主義,使得政府利用其壟斷地位與私人企業爭奪資源,并且壓制私人企業的發展,同時也不可能建立公平健全的市場秩序。具體到電報,則使其變成了利益集團的逐利工具。

1898年戊戌政變之后,帝后之爭完全公開化,1900年1月,慈禧計劃廢除光緒帝另立新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已亥建儲”。但是此舉卻因遭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公開抗爭而不得不放棄。其中原委,就是兩江總督治下的上海電報局總辦經元善領銜1200多位上海名流發出通電,向總理事務衙門呼吁放棄廢帝之命。這封電報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廣泛流傳,激起了光緒帝的同情支持者們強烈的反應,形成了中外呼應的公共輿論和“?;蔬\動”,迫使慈禧放棄了一意孤行。但慈禧隨后下令拘捕經元善,而經元善在其上司盛宣懷的暗示下,逃往澳門,躲過一劫。可見,盡管電報的覆蓋沒有很大的普及性,但是在世紀之交,確實為地方權臣同中央分庭抗禮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此事件五個月之后,6月21日,“已亥建儲”失敗后惱火不已的慈禧利用北方義和拳運動的仇外心理,對所有列強正式宣戰。東南地方督撫對此大為驚駭,不得不采取果斷措施避免更大的災難,于是就利用電報上演了一出操縱政治架空中央的“東南互?!钡闹仡^戲。在上海電報總局實際總辦盛宣懷的授意下,借助編碼電報,通過有選擇地封鎖或加速通訊,電報總局成為了操縱政治信息的有力中介。盛宣懷及其幕后指揮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通過電報形成共謀,與上海的外國公使達成一份非正式約定,承諾保護轄區內外國人的人身安全,并允許外國人保護他們在上海的租界;作為交換,外國人將不派兵進入中國東南部各地。這場看不見的電波之戰,深刻地證明了官督商辦的電報體制,其“官”決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地方督撫。官督商辦的電報不過是晚清地方勢力專政,以消解中央集權的有力工具之一。

其三,電報的官督商辦,并非“擇公正商董”,而是由疆吏任用私人親信總辦。

電報的經營管理人員的選任,并沒有循船務、礦務的舊例——選擇有洋務實業經驗的,像買辦唐挺樞、徐潤等這樣的人,而是重用疆吏自己的親信——私人客卿。這是由于買辦們盡管集資能量大,辦事能力強,但“唐、徐屢言不要官問,究不可靠”,以至不斷與李鴻章委派的官方代理盛宣懷產生齟齬,使得李鴻章的控制頗現危機。于是為了與唐、徐抗衡,穩定自己對各類新興實業的官督控制權,李鴻章開始扶植盛宣懷,讓他赴湖北、奉天辦礦。1875年秋,盛赴湖北督辦礦務,1879年就任天津河間道,未能辦理輪船招商局的有關事務。1881年就令其承辦電報事業。于是這一個毫無功名的李鴻章的私人幕僚,竟然涉入官督電報事務,成為中國電報事業的實際創辦人和主持人。

盛宣懷在湖北辦礦賠錢,但在承辦電報的過程中卻發了大財。適逢中法戰爭中徐潤破產,盛宣懷利用剛剛從電報中發的財,趁機大量收購輪船招商局股票,遂以招商局最大股東的身份接替唐、徐主持局務,成為招商局的督辦。由此可見,正是李鴻章將電報事業的重任委予盛宣懷,他才得以上下其手,大展宏圖,在諸多官督商辦企業,如輪船、鐵路、采礦、鋼鐵、紡織以及現代銀行業中,成為李鴻章的“代理人”。盡管盛宣懷是這些企業的第一大股東,但對李鴻章歷來畢恭畢敬,不會對李的“官督”提出任何異議,這些企業自然也就成為淮系政治力量穩定的財政來源,在這個意義上說,盛宣懷不過是李鴻章個人的財政總管,這些現代企業則是李氏集團的“金庫”。

所以,官督商辦中的“商”,并不是基于股份或能力的選擇,而是與疆吏關系的遠近決定的。這里有必要提到盛宣懷的江浙前輩胡光墉(字雪巖),這位聲名顯赫的二品紅頂商人,因其為左宗棠收復新疆籌集軍餉,而成為左幕下重要的洋務干員,由此也成為晚清歷史上的“中國首富”。1872年,李鴻章想在上海成立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因為是首開先河之舉,李鴻章曾苦心孤詣勸導江浙商人參股,其中就有胡光墉,但胡作為左宗棠的“大管家”,在朝廷“用左制李”的平衡治理之術中,自然不會投李棄左,就以“畏洋商嫉忌”為借口予以回絕。

但是,十年之后,在盛宣懷的副手鄭觀應向管轄江蘇、安徽、江西的兩江總督左宗棠請求敷設長江線時,由于左宗棠得知胡光墉(雪巖)欲辦此線,遂不愿讓淮系力量插手,以“電線有益于國,有害于商。聞外國電報非商辦,皆創自國家”之論搪塞??梢?官督商辦,官與商的關系必須有私人之誼,才能成為這制度上的有力踐行者,否則同為洋務派的封疆大吏,或是富甲一方的商人,都不會僅僅因為新興工業對于“國富”,或“國防”而聯手。

淮系力量的商人盛宣懷在電報的建設中也為自己積累了相當的政治資本。1882年冬天,清政府在李鴻章的建議下正式將電報機構命名為“中國電報總局”,盛宣懷任督辦,代表國家與外商交涉電線侵權的事宜。于是,這個亦官亦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李鴻章的私人幕僚,就在這個位置上開始了自己長袖善舞的左右逢源。面對政敵,無論是頑固派,還是洋務內部的其他陣營,他或有從洋人手中奪回利權的合法性,或有李鴻章直隸總督的政治資源,建立起了電報、船務龐大的現代通信、運輸系統,乃至礦務、紡織、銀行等實業金融一體化的商業帝國。

直至1903年3月,李鴻章去世后,新一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想將電報、船務收歸國有,直接名目就是盛宣懷原“系李文忠所委,并非欽派”的中國電報局督辦之職,而袁世凱則以欽命“督辦電政大臣”名義接任。隨后,爆發了持續六年之久的為官辦、還是官督商辦的“輪電之爭”,這是李鴻章的基業內部繼承者袁世凱與盛宣懷的博弈。而袁世凱也直接道出了將電報收歸官辦的實際目的:“電報股商坐享厚利二十余年,即便是按商業專利條規,‘計時已久’?,F由政府撥款發還商股,將電利收歸國家,是公平合理的”。這不過是以國家的名義,為電報換了一個“官督”而已。袁世凱自然也委派了自己的親信去督辦電報局。

1908年,盛宣懷以自己在實業界的資歷和洋務經驗,東山再起,被授為郵傳部右侍郎,管攝路、電、航、郵四政。期間,盛以900股的大股東,帶頭集股,按每股175元的價格先上繳國家,電報完全收歸官辦,徹底結束了官督商辦的歷史。1911年元月,盛宣懷又被加升為郵傳部尚書。對于盛宣懷來說,這種官商之間身份的自由切換,可能會彌補他科舉道路上的失敗,實現他政治上的抱負,但新舊時代的更替,并沒有讓他的從政之路走太久,不過他的家族資產卻實現了傳說中的富可敵國的可能。根據史家研究,作為輪船招商局的董事和最大股東,盛宣懷把他的來自股息和非法索取公司公積金的利潤的絕大部分,用傳統的方法投資于當鋪、不動產和土地。除了在常州、蘇州和杭州的土地之外,盛還在上海租界內擁有價值1000—2000萬兩白銀的不動產;還在江蘇省的多達10家的當鋪里擁有大量的資金。這種求助于土地安全、威望和高利貸的利益,甚至超過了諸如輪船招商局中330萬兩白銀和漢冶萍廠礦的100萬元的巨額投資,當然也超過電報局20萬元的投資。

而在1908年鄭觀應奏請郵傳部,因“電政費增,利減,商力不支”,請求電報收歸官辦時還稱 “各省線路近以商款支絀,應修未修者居多,大多腐敗不堪”。

因此,從本質上說,官督商辦體制是對傳統的制度和行為方式的一種妥協。它提供了一種媒介,使帝國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意識——其基礎是一個建立在前科學的集約農業之上的社會——的壓倒優勢的惰性,可借以適應于不得不需要的新式工業和交通工具。但以官督商辦的體制方式,商人并沒有完全的經營權,人事任免,資金流向,成本核算都以官僚個人的好惡為指向,很多時候商人的介入不過是官督避免商業風險的一張擋箭牌,實際得利的不過是官僚及其代表的利益集團,甚至當初贊成官督商辦的電報局會辦鄭觀應,最后都憤然指出“名為保商實剝商,官督商辦勢如虎”。

四、晚清電報官督商辦的傳播史影響

1.受制度瓶頸制約,發展較為遲緩,形成了南北、東西發展不平衡的長期的媒介格局。

至1911年,中國基本建立了全國范圍的電報網(22省,不含青海),但覆蓋格局很不平衡,如下表所示:

1911年(宣統三年)中國(上海)電政局所轄

各省電報局及線路統計表

1911年(宣統三年)中國(上海)電政局所轄

省局房數(所)線路里程(里)省局房數(所)線路里程(里)直隸527953.98廣東496650.20江蘇434084.90湖北416294.18山東376745.46廣西375265.34東三省3110559.25浙江232943.50河南233800.54江西223583.32云南207365.01湖南183566.44福建172783.08安徽152487.45山西151941.40四川142465.54新疆1410133.66甘肅113066.00貴州71886.20陜西51383.08蒙古52196.62西藏41846.82總計503100002.03

由上表所示,有封疆大吏的地方,電報局房設置自然較為稠密,如直隸、兩江、湖廣等地區,而山西、四川、陜甘等地則較為稀疏。事實上,這一方面當然是由于電報進入中國就是以陸防、海防軍事之需鋪設的,非軍事重地自然就少有架設。然而,媒介的發明和普及應該是相反的經濟學原理,發明自然是需要的產物;但是普及則賴于大力的推廣,創造“需要”和商機,才能形成媒介信息傳播、共享之勢。作為非原生性的電報在中國的落地,其可用性,一定受制于可達性和可支付性。以官督商辦體制推行的電報技術,并不是中央統一規劃、為大眾提供信息服務而設計的公共事業,只是根據長官意志在其勢力范圍內推廣的高價“專項服務”,超出其勢力范圍,則鞭長莫及。如果有可觀商業利益,比如長江線、滬粵線的架設,可以想辦法進行疆吏之間的協調,但內陸經濟落后地區則只有聽任地方省內督撫自力更生。這就使得在經濟、商業發展的不平衡之外,又制度性地人為造成了信息傳播的不平衡之勢,以致進入發展總不平衡的惡性循環的歷史怪圈。

2.電報網發展的嚴重不平衡,使得幅員遼闊的中國無法形成大一統的“去背景化”的商業市場。

從技術上說,電報將市場“去背景化”,從之前的空間位置中解放出來,變得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發出信息,市場變得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成為連成一體的強大場域。這是對市場的一次重新界定:從實體和地理意義上的市場轉化為非物質意義上的市場。

然而,官督商辦的電報網卻隨著封疆大吏的權力覆蓋面,及利益指向由沿海、沿江密集分布,向內陸地區逐漸稀少,在權力之網的疏漏中形成巨大的電報信息溝,使得多者更多,少的因年久失修在權力的真空中徹底喪失聯接的功能。

由此,因為交通運輸效率低,電報分布稀疏不均,中國被分割成成千上萬互不往來的地方市場,因此分工只能在狹小的地方市場內進行,而不可能形成全國性市場及相應的全國性很高的分工水平。所以沿海大城市只能協調鄰近區域的分工,而不能成為全國性分工網絡的交易中心。這使沿海與內地收入差距加大,也使沿海大商業城市的發展受到局限。這表現在最初創辦的企業發現地方市場很快飽和,利潤下降。

電報應帶來的幅員遼闊的全國市場,卻由于疆吏控制,而呈現出條塊分割之勢,難以形成互聯的格局,使得電報在形成全國市場的歷史過程中并沒有產生相應的技術功用。

3.服務的等級化,昂貴的電報費用,使得電報經營日益壟斷化,“特權化”,難以成為服務于大眾利益的公共事業。

由于晚清中央政府能力低下,稅制不公,特權階級稅率很低;而政府權力沒有民意支持的合法性,所以只能奉行所有成功的專制政府執行的薄賦輕徭政策,致使政府的稅收能力很差,沒有強大的公共財政,因此,公路、城市公共設施等公共事業幾乎沒有制度化的財政支持。終于有了官督商辦的電報網,卻無法成為服務于大眾的公共設施。這主要表現在本文開篇就提到的服務的等級化和價格的居高不下兩個方面。

這樣強烈的封建本性和昂貴的服務價格,只能使電報成為官僚特權階層的特殊工具,便于天津海關道任上的盛宣懷,可以遙控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各類事宜,進行事無巨細的“官督”,但是平民百姓,即便是以快速報道新聞時事為天職的報社記者,都要等一等官報拍發完畢才能寄發新聞稿。這就使得作為新媒介的電報不能成為益于民眾交往、信息溝通、商品傳播的推動國家現代化的有力媒介。

更重要的是,“官督商辦”的電報體制,將媒介體制的制度探索空間縮小到只能官辦的范圍內,1915年4月民國后的第一個《電信條例》第二款就規定“電信由國家經營”。貌似是借鑒英國和歐洲的體制,卻不了解,此共和國非彼共和國也,此時的大總統不過是官督商辦制度下的那個“官”的繼承者,電報還是為權力者謀之。于是以“國家之名”電報之后的各種電子媒介都為國家所用,但在實際上卻成了利益集團的逐利工具,就像1928年之后作為公器的廣播媒介,卻成了國民黨進行黨派意識形態宣傳的“耳目喉舌”。

電報作為現代電子媒介“舶來”中國,開啟了中國傳播史上的新時代。這個新型電子媒介作為非原生性的外來技術,在晚清洋務風潮中從無到有,覆蓋除青海之外幾乎所有地區,成為繼船運、礦務之后洋務實業不多的成功案例。然而,作為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防衛性現代化之路,洋務運動所進行的這些首開先河的工業化探索,都是以收回利權為目的,以“官督商辦”形式運營的。這種特殊歷史情境下亦官亦商的“權宜之計”,盡管在使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初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由于“官督商辦”的“官”,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國家權力的運行代表,而是中央權力日漸衰落,地方勢力日益強大的利益集團的主導者,他們在這種產權關系模糊的體制下,將作為現代通信業的電報與服務于軍事工業的船運、礦務企業視作同類型行業,成為權貴資本利益集團壟斷經營的實業性事業。然而,“制度演進的方向是由社會中處于強勢地位的利益集團決定的”,于是,在媒介特征上天然具備共享、互聯特性的電報技術,卻沒有走向“公共事業”之路,服務于更大的“公共利益”,反而成為利益集團實現自己的“局部利益”,在政治進程中使公共利益受到忽視或損害的工具。這種官督商辦的體制就像歷史埋下的伏筆,成為舊中國電子媒介體制的歷史起點,主導了電子媒介發展的歷史基調。

注釋:

① [加]David Crowley & Paul Heyer編:《傳播的歷史:技術、文化和社會》(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頁。

② [美]詹姆斯·W.凱瑞(James W.Carey):《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丁未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69頁。

④ 交通部·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交通史·電政編》,1936年版,根據第二章 有線電,第二節 局所,第55-57頁;第三節 線路里程,第73-74頁,所記載數據統計而成。

⑤ 曾鯤化:《祝中國交通界之前途》,《交通官報》,1908年第1期。

⑥ 李圭:《環游地球新錄》,《走線世界叢書》,岳麓書社1985年版,第320頁。

⑦ 胡國麟:《我之希望十則》,《電友》,1925年第1卷第7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精品自拍| 尤物国产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69av免费视频|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黄片在线永久| 婷婷综合色|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综合专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无套av在线|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久久中文电影|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日本三区视频| 欧美成在线视频| 欧美有码在线| 久久成人免费|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午夜看片| 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9999在线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亚洲精品自在线拍| 色综合综合网| 欧美日韩午夜|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www网站|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av性天堂网|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专区|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无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