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平 張文曦 游華玲

瘀血成因之一:血脈損傷
中醫認為,血脈的直接損傷可導致瘀血。人體受到外傷,如摔傷、扭傷、擊打傷、刀傷等,導致局部的血脈受損,血溢于脈管之外而瘀阻,輕者出現皮下青紫,腫脹疼痛;重則皮開肉綻,骨裂骨折,刺傷血管,血溢于脈外,變為死血。所以從中醫角度看,一切外傷(包括外科手術),都有瘀血的因素存在,而“色青紫、腫塊、疼痛(部位固定)”都是瘀血的特征性癥狀。
瘀血成因之二:寒、熱疾病
寒性疾病可以致瘀。因為血屬陰,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若外寒侵入絡脈或陽虛內寒,可使血液凝滯,形成寒凝血瘀證。例如,耳、手、足的凍傷,中醫判斷為寒凝血瘀證,要用溫經活血通絡藥治療。民間用花椒水外洗治療凍瘡,也是取其溫經通絡作用。
熱性疾病也能致瘀。熱邪亢盛,可煎熬血液,使血液變得黏稠,形成熱壅血瘀證。如急性闌尾炎,中醫稱為“腸癰”,認為由熱盛血瘀所致,二千多年前就有專門的、用清熱與化瘀藥組成的方劑,這些方藥在闌尾炎的早期應用,有很好的療效,使用正確,常可以免除手術。
瘀血成因之三:氣的異常
因血行脈內需要氣的推動和統攝,如果氣虛就無力鼓動而血行遲緩,形成血瘀,所以氣虛的病日久可以產生瘀血。臨床發現一些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常有失眠、頭昏、眼圈黯黑、不能久視、眼見黑花等癥狀,究其原因,與長期講話過多,久坐少動,又不注意及時“補氣”,導致氣虛,日久形成血瘀,使頭部血脈瘀滯,從而出現這些頭部的癥狀。對于這類疾病,我們通常采用補氣活血藥治療,常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瘀血成因之四:氣滯病久
因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由氣滯而導致的瘀血證臨床十分常見。如有些年輕人長期心情壓抑,又不會利用運動出汗等方法來宣泄,初期出現咽中異物感、胃脹、噯氣、胸悶、嘆息等氣滯的癥狀,日久則出現面部暗色痤瘡、脫發、甲色紫暗、皮膚干燥等瘀血的癥狀。
治療時采用理氣解郁、活血化瘀的方法較為有效。
瘀血與腫瘤有關
另外,乳腺纖維瘤、乳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等良性或惡性的腫瘤,都與瘀血有關;此外,患了惡性腫瘤,也進行了手術切除,但過了一段時間,又在其他部位發現了新的腫瘤。這種腫瘤轉移的現象,從中醫觀點看,是因為手術雖然拿掉了病灶,但并沒有完全祛除引起腫瘤的因素——瘀血。
所以,要根治腫瘤,不使復發,必須祛除體內瘀血,特別是形成瘀血的原因。故腫瘤手術后再配合中藥治療,對預防復發、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生存期確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