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姝 毛新薇


摘要:學習應該是多樣化的,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具身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落實核心素養和重塑新的質量觀背景下,以游學理念反哺學校教育,有效踐行“多維游學”,能夠使學生在游中學,在玩中學,在活動中發現、感悟和體味,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多維游學;課內游學;課外游學;虛擬游學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4B-0020-04
學習應該是多樣化的,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具身學習活動應該成為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基于此,我校在落實核心素養和重塑新的質量觀背景下,以游學理念反哺學校教育,著力于讓游與學深度融合,有效踐行“多維游學”,使學生在游中學,在玩中學,在活動中發現、感悟和體味,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多維游學”的意蘊與解讀
(一)游學的歷史溯源與兒童教育詮釋
游學,顧名思義為游與學,既有參觀游覽、領略風光,又有默而學之、知其本源文化之義。[1]游學是世界各國、各民族文明中,最為傳統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游學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國治學精神是現代游學的始源。從孔子攜學生周游列國,到柏拉圖游歷地中海沿岸,在歷史的長河中,游學折射出其作為東西方教育共有傳統的溫潤光澤。[2]
我們認為,現代理念指導下的兒童教育應該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促成兒童的主動性,優化兒童的自然性,彰顯兒童的成長性,開啟智慧,點化與潤澤生命,激發生命活力,洋溢生命氣息,使其蓬勃生長,天天向上。我校的小學生“多維游學”,正是致力于實現這種兒童教育。我們認為:所謂游學,它不是簡單地游玩,而是融游玩、實踐、考察、審美、求知、體驗為一體的一種學習,是通過具象性、場景性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對生活、對知識更多的體驗和感悟。在游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親自體驗、實地考察或調查活動來挑戰自我、感受自然、認識社會,進而提升熱愛自然、關注社會的意識并完善自我。
(二)小學生“多維游學”的內核解讀
所謂“多維游學”是指小學生多維度地開展游學實踐活動。一般語境下的游學是指離開課堂與校園的異地游,我們認為以上游學的歷史和現狀,是一種狹義的表述。新時代、新發展,我們將游學賦予了新的含義,它既有實體性的游學,也有虛擬性的游學,既有校內游學,又有校外游學。具體來說,我們把游學劃分成校內游學、校外游學與虛擬游學三個維度。其中校內游學又包括課內游學與課外游學兩個方面。所謂課內游學主要是指以游學理念重構課堂教學。我們將游學作為一個隱喻,將學生課堂上的學習變成一種經歷的過程、體驗的過程、游歷的過程,孩子們每一個學習目標就是到達一個旅游的目的地。教師給孩子們提供的是一個教育的美景,讓他們去自由游玩、自由體驗、自主感悟、自主學習,感受自由的樂趣,體驗學習的快樂與美好。校外游學包括家庭游學、社會游學與自然游學三個方面。虛擬游學主要是指模擬性考察。“多維游學”的邏輯架構體系具體見下圖。
二、小學生“多維游學”的背景與動因
(一)源于對教育現狀的深重憂慮與學生的成長需要
傳統的課程教學往往局限在課堂和專用教室,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成效都受到很大的制約。小學生“多維游學”通過改變教與學的行走方式,回歸學習的本質,立足全面理解真實兒童,關照兒童的生長需求,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在觀察、實踐、體驗、交往等活動中豐富生活體驗,拓展社會認知。
(二)核心素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被提升到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3]小學生“多維游學”是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以游激趣、以趣導學、以思促行、以創助創,各學科核心素養得以在游學過程中落地生根。
(三)徐霞客獨特資源的教育意義挖掘與創新課程變革的呼喚
我校地處徐霞客的故鄉,具有開展小學生“多維游學”研究的獨特背景。400多年前,從江陰馬鎮走出了徐霞客這樣一位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的一代偉人,他在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去親身經歷,在游歷中學習,是游學的典范。他的游學方式及實踐精神激勵著現代“小霞客”去像他一樣,在游中學,以游促學,在游學中成長自己、發展自己。多年來,我校以獨特的霞客文化背景為依托,以弘揚霞客人格為主線,以霞客文化潤澤學生的心靈,在特色辦學之路上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此基礎上,深度探究游學方式,開發小學生游學課程,意義深遠。
三、小學生“多維游學”的內容與實施構想
(一)創新游學形式:重塑學習樣態
我們創新小學生游學的學習樣態,實施方式力求有所突破,以學科貫穿式、學科打通式、虛擬體驗式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游學,豐富與創新游學的實施策略和方式。
1.課內游學:以游學理念重構課堂教學
立足于課堂教學的改革,我們希望通過游學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將游學貫穿于學科教學之中,通過游學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角色為陪同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學的目的是旅游的目的地,學習過程就是在師生共同創設的游歷的情境中進行的一種身體力行的體驗式的深度學習。學生在導師的指導與伙伴的幫助下,自己開展游學實踐,將一個個學習目的轉化為旅游目的地,自己設計出游學地圖與行進路線,設計到達每個旅游目的地的學習攻略,背著智慧行囊自主地去游、去欣賞、去體驗、去經歷。
2.課外游學:背著“夢想行囊”出發
這兒的課外游學包括校內與校外兩部分,我們力求完善校本課程開發體系,形成較為成熟的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的系統流程,開展“夢想行囊”系列主題課程建設。“夢想行囊”主要分學科拓展、社團活動、主題活動和特需活動等多個版塊,通過個人微游學、班本游學、級組游學、跨學段游學和跨學域游學等多種形式體現空間的開放性、形式的靈活性、學科的統整性。
在活動空間上,學生的游學不僅僅停留在班級和校園,還走向家庭、社區、社會。它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社區資源,并強化了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做到活動空間的融通。在實施方式上,我們力求有所突破,采取采風式、體驗式、考察式等多種方式,豐富與創新游學的實施策略和方式。我們重點鼓勵學生自己設計游學微課程,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開展研究,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小霞客研究院”是學生課外游學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們力求通過品種多樣的研究所、優秀的游學導師隊伍、完善的組織機構、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設施先進的活動室、門類齊全的校外活動基地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個性潛能,提升核心素養,在實踐中、體驗中、感悟中健康與快樂地成長。我們積極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合適的課題、自己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自行建立組織,以小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游學活動。豐富多彩、力所能及的游學項目研究是“小霞客研究院”活動的核心。我們創新“小行者研究院”的活動,包括去徐霞客走過的地方進行實地考察、外出實地采訪、收集課題材料等,制訂出“小霞客研究院”游學活動的項目單,鼓勵孩子們通過各種渠道開展游學活動。下表例舉的是我們“小霞客研究院”的部分小課題。
3.虛擬游學:一種新型的游學方式
所謂虛擬旅游是突破異地游的局限,建立在現實游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借助計算機軟件、網絡、虛擬仿真、3D建模等不同的信息渠道,在信息展示、虛擬體驗、過程交互等活動中引導小學生進行模擬考察,從而獲得豐富的認知體驗。如:云南是徐霞客一生旅游和地理考察的終點,也是徐霞客在家鄉以外生活時間最長的省,徐霞客在云南逗留了一年零九個月。同時它還是《徐霞客游記》記錄分量最多的省,記載內容占全書總數的40%。根據云南這一區域的重要價值,結合我們的自身條件,我們可采用網上模擬的活動形式,對云南地理、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等各方面進行考察。
此外,我們還將構建互動的校內游學體驗場館,在這一可觸摸、可感知的體驗館內,可以設置許多旅行地的場景圖供學生進行模擬考察,布置許多學生的優秀游學成果作品供學生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在電腦上對游覽的信息進行留言、點評、分享,實現對話、交互與可持續功能。
(二)尋找游學載體:推進基地建設
有基地就有實踐,有舞臺才能展示。活動基地是學生開展游學活動的場所,是游學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為了更好地開展游學實踐,我們將進一步進行游學基地的開發與建設。
1.營造游學的教育氛圍
我們從校園生態環境、校園文化氛圍、校園課程載體這三個方面入手,營造激發小學生游學的教育氛圍。我們把校園教育生態環境建設升格為學校文化氛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深入推進“游學校園”建設,讓徐霞客精神在校園處處流淌,讓霞客文化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成為一種“場”,召喚學生去叩啟霞客文化的探究大門,更好地學習徐霞客精神,培養學生的游學意識。
2.拓展游學的課程資源
我們大力開發和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游學課程更好地鏈接生活、鏈接活動、鏈接管理以及一切可能的要素,形成豐富的游學資源鏈接網絡。我們計劃充分利用社會教學資源,利用學校所在社區的地理、人文資源,包括:徐霞客故居、仰圣園、中國徐霞客旅游博覽園、幸福桃園、陽莊菜園、九州果業有限公司、徐霞客農業園、鹿鼎園等,同時還包括企事業單位、學生家長等資源,為學生校外游學提供更好的場域。我們還將聘請專家學者擔任我校游學課程的特聘專家,參與我們的游學課程建設,指導老師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游學實踐,指導老師們開發游學微課程。
(三)使用游學護照:完善評價體系
我們改變原來的以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將構建新型多元化評價體系,開展以“小學生游學護照”為核心的評價手冊建設研究,突出對學生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考查。我們通過“小學生游學護照”,讓學生將自己的游學足跡保留下來,實現過程性評價,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特點、知識、思維和能力的差異,因材施教,制訂對不同學生的合適的發展規劃和教學策略,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總之,我校的“多維游學”立足于學校課程建設的規劃框架中,根植于學校文化內涵的深厚底蘊里,是學校“力行教育”的最好詮釋。它不僅能開闊學生視野,增長閱歷,增加生活的磨練,而且能提高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為他們的人生旅途增添一筆無形的財富,留給他們一份終生難忘的記憶。當然,它也要求我們設計者和實施者要多一份對未來人才培養的理性思考,多一份做好育人工作的滿腔熱情。我們相信,小學生“多維游學”必將成為霞客教育之旅的靚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 尚明冬.農村小學“游學體驗”項目的設計與行動研究[J].浙江教育科學, 2014(3):54-56.
[2] 錢瀾.游學:從活動走向課程[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5(6):50-51.
[3] 張怡,閆旭.聚焦核心素養 增進國際理解—史家小學構建“涵潤”游學課程體系的實踐研究[J].中國教師, 2016(11):78-82.
責任編輯:顏瑩
Pupils Multi-Dimensional “Journey Education”: Implication, Cause and Implementation
ZHANG Su-shu & MAO Xin-wei
(Jiangyin Xu Xiak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406, China)
Abstract: Learning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thus realistic, interesting and exploratory learn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one of the primary ways of learn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core accomplishments and reframing new perspectives of quality, the idea of journey education can promote and complement school education. Als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journey education”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in travelling and playing, and they will have their own discovery, perception and experience so that they can grow up happily.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journey education; curricular journey education; extra-curricular journey education; virtual journey education; pass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