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
【摘 要】詩歌文化在我國歷史中源遠流長,是當代中國的文化瑰寶之一。中國的藝術歌曲與之結合在中國音樂史中曾屢見不鮮,并曾將中國的音樂文化推向一個個發展高峰。本論文從詩歌與中國藝術歌曲結合的歷史經驗、當代中國藝術歌曲與詩歌結合存在的不足,以及詩歌與中國藝術歌曲結合的前景三個角度切入,分析了詩歌和中國藝術歌曲結合的歷史與發展前景,指出中國藝術歌曲與詩歌的結合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詩歌;音樂化;中國藝術歌曲;
中圖分類號:J6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0-0062-01
一、中國詩歌音樂化的發展
(一)原始社會藝術歌曲。原始音樂的形式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樂舞。它首先作為一種精神力量的需要而產生,二是為了表達感情和娛樂。《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了四段民歌起源的傳說,都是說明歌曲是由于表達感情需要而產生。音樂在產生的過程中曾模仿大自然音響與鳥類的鳴聲。大自然不少鳥類的鳴叫是有固定音程的,如杜鵑、百靈等。《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的關于皇帝時伶倫作樂曾經“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正是從這一觀念延伸過來的。
(二)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音樂化。隨著奴隸制社會的衰落和封建社會的到來,周朝時期周公制定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將社會的等級制度制定更為森嚴,藝術歌曲第一次有了“文本”的分類,也就促成了詩經的形成,也正是詩歌在中國正式音樂化的開端。這一時期的《詩經》成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于詩經之后,我國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出現。這部書大部分是可唱的歌詞。從此往后,無論是漢魏時期的相和大曲,還是東晉南北朝期間的清商樂,以至于后來隋唐時期的宮廷燕樂無不傳承了詩歌音樂化的精髓。
(三)宋元時期的詩歌音樂化。市民音樂的蓬勃發展與綜合性極強是宋元藝術歌曲的重要特征。曲子詞是在民間歌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歌曲,音樂部分稱為“曲子”;歌詞部分稱為“詞”,是詩詞歌賦與藝術歌曲結合最直接的一種形式特征。北宋著名詞人柳永長期生活在伶工樂伎之間,因此寫出了大量的慢詞為曲子詞的發展帶來了突破性的變化,開啟了新的領域。據《避暑錄話》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北宋時期的皇帝,多以精通音律、擅長曲子著稱,所以君臣上下,作曲填詞,蔚然成風。宮廷的音樂機構與教坊均以創作和演唱曲子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且將唱曲填詞作為一種雅興。曲子作為民間興起的一種歌曲性質,將詩歌音樂化在中國古代推向了一個巔峰,且為后世的藝術歌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明清時期的詩歌音樂化。鴉片戰爭后,由于當代政治與社會環境的動蕩,政治、經濟、文化改革的呼聲直接推動了我國新式學堂音樂的逐步建立和發展。歸國的留學生引進西洋音樂文化,直接采用歐美或者日本的曲調,按照“選曲填詞”或“按詞選曲”的方式編寫而成,所填之詞,大多是由當代政治環境所渲染的近代詩人所作。前期基本為宣揚的“富國強兵”、抵御外強欺凌的愛國精神,后期題材內容開始較多地聯系青少年的生活。因此這些融合中西文化、緊貼時代的音樂歷史現象,將詩歌與藝術歌曲的結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當代藝術歌曲與詩歌的結合
(一)舊詞譜新曲。鄧麗君的《淡淡幽情》這張專輯收錄了李煜的《相見歡》,蘇軾的《水調歌頭》,范仲淹的《蘇幕遮》,李煜的《虞美人》,歐陽修的《玉樓春》,朱淑真的《生查子》,柳詠的《雨霖鈴》,辛棄疾的《丑奴兒》等。還有近幾年名聲大噪的《甄嬛傳》當中貫穿全劇的背景音樂,唱詞正是李白的《長相思》。這些作品給舊詞賦上新曲,不僅給中國古典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給流行歌曲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
(二)通過改編詩詞。瓊瑤為自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寫的主題曲就很有代表性。例如《庭院深深》取自北宋歐陽修的《蝶戀花》,《卻上心頭》取自李清照《一剪梅》,《一簾幽夢》取自秦觀的《八六子》等。
(三)通過繼承古典詩詞的意向。這類作品是當代新銳流行樂壇最具有建設性的結合方式。周杰倫在《十一月的肖邦》繁體字版的歌詞本中,其《發如雪》的歌名下有一行引言,原句如下:“極凍之地,雪域有女,聲媚,膚白,眸似月,其發如雪;有詩嘆曰:千古冬蝶,萬世凄絕”這段引言并非出自古史資料,是作者為營造《發如雪》的古典氣質所刻意杜撰的句子。《發如雪》的歌名源于李白《將進酒》的詩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作者閱后感嘆其青絲華發一夜成雪,遂得“發如雪”一詞。同理,方文山解釋《煙花易冷》的靈感出源于《洛陽伽藍記》,還有《紅塵客棧》、《東風破》、《青花瓷》等名曲皆有史風詩詞之意摻和。這種與詩詞意向韻味的結合遠遠高明于直接選詞填曲的方式,使得流行藝術歌曲瞬間少了許多流行歌曲的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多了有詩詞加工的傳統底蘊,最難能可貴的是繼承了這種文化底蘊,并在其基礎上有了創造性的轉化與發展。而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前景最需要的便是這種繼承與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5.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人民出版社,2009.6.
[3]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文化部教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