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龍 周里
【摘 要】地方特色傳統文化是藝術的法寶,國家在倡導傳統文化時,高校舞蹈教育也應該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把傳統文化更好地進行整理與大膽創新,促進中國的傳統文化,并形成特有的舞蹈教育體系。
【關鍵詞】陜南羊皮鼓舞;高校舞蹈教育;繼承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J7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0-0115-02
一、羊皮鼓舞的現狀
羊皮鼓舞原是一種祭祀性舞蹈,并且是在法事活動中跳的一種舞蹈。羊皮鼓舞是羌族跳的宗教舞,后來變為民間舞,由于現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民間舞面臨著消失的危機。
羊皮鼓舞深入在民間,而民間利用羊皮鼓舞在婚嫁、喪事、祭奠、對風調雨順的祈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后來民間人繼承,但是好多民族風情的韻味漸漸失衡,羊皮鼓舞文化的重要性,也是羌民族生活習俗中最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和必不可少的文化內容,把羌文化原原本本傳承給后一代,國家也在大力搶救保護羌族民族文化,所以我們更應該有信心傳承好羊皮鼓舞,讓更多愛好者學習傳承。
從它的傳承發展來看,羊皮鼓舞文化在現在文明快速的沖擊下,了解和研究的人隨之減少,之所以民族文化漸漸失傳。從它的歷史背景來說,羊皮鼓舞是一個娛樂性的道具,但是同時也是民間人的一種心靈信仰。從它的文化背景來說,任何民族文化都離不開它的經濟基礎,當然羊皮鼓舞也離不開經濟,文化與經濟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同理,羊皮鼓舞目前是一種存亡狀態,經濟也會出現問題,我們作為文化和藝術傳承的學者,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更有責任去保護好文化遺產,發展和傳承文化的精髓。
二、陜南羊皮鼓的重要性
陜西鼓舞在陜西文化遺產中的地位不容小覷,陜北腰鼓在群眾中的認識傳播范圍最廣,但是也還有例如勉縣對鼓、渭南八仙鼓、寶雞刁鼓、陜南羊皮鼓,還有跑鼓、抬鼓、背花鼓、抬神樓、蹦鼓、胸鼓、轉鼓、花苫鼓、月牙鼓、踢鼓、打喪鼓、陜南鑼鼓操等,都是經過歷史篩選留下的精華。
陜西鼓舞種類繁多,各具特色,陜南羊皮鼓舞則是陜西鼓舞中一朵色彩奪目的奇葩。從鼓舞中可以看見許多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文化,它還保留見證著許多古老的傳說。
陜南羊皮鼓舞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見證了陜南地區最古老但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接下來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介紹其重要性。一為對歷史的重要性。二為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影響分為信仰生活和現實生活兩部分。
首先,很久之前羌族實行的是火葬制,他們火葬時間一般是在太陽落山之后,同時會采用舞蹈形式,持續到第二天清晨,這是他們讓離開的親人靈魂得到安息的美好祝愿形式。而羊皮鼓舞則有一種傳說,據說,一只山羊把羌族祖師爺曬在外面山坡上的向天神得來記錄關于經文和人間衣食住行的樺樹皮吃掉后逃跑,祖師爺發現后悲痛欲絕,最后歷經千辛萬苦在金絲猴的引導和幫助下,找到了這只貪吃犯下錯誤的山羊,用它的羊皮制成祭神的單鼓,讓它永世受到羌族后代的抽打。
羊皮鼓舞與羊皮鼓不可分離,羊皮鼓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伴奏的作用,獨特的音調和節奏也形成羊皮鼓舞的獨特風格和律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羊皮鼓舞獨特的、具有韻律的舞姿也能使羊皮鼓的演奏思考發展出更多的獨特的音律。羊皮鼓舞是羌族最具代表性的鼓舞,在陜南,主要流行在嘉陵江上游地勢險峻的略陽。略陽縣在漢中盆地西緣,當地因為地形原因,經濟交通相對落后,但是很好地保留了羌族文化。
其次,在陜南人民的信仰生活中,羊皮鼓舞則起到祭祀神靈、驅除病魔、消災消禍的作用,例如祭祀。通常由釋比領舞,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會頭戴帶有彩色紙條的金絲猴皮帽并修飾以雞翎羽毛,在每寨的神林中舉行祭祀與驅逐活動。金絲猴帽則代表羌族人民對金絲猴當年幫忙捉住山羊的感激之情,也蘊含了羌族人民牢記祖訓,積極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現實生活中,你仍可以在陜南地區見到羊皮鼓舞,用來驅除病魔、消災消禍:當地人們會選個良日,供奉香火,將壇設于堂屋中,請來端公,來跳羊皮鼓舞,向神請愿。可見在如今羊皮鼓舞在陜南地區的精神和文化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將羊皮鼓推入高校
(一)進行采風活動,促進文化傳播。羊皮鼓作為民間藝術,一定是需要實踐的。在學習和研究陜南羊皮鼓的時候,首先應該安排學生進行采風,因為在課堂上民間舞的教授偏向于舞蹈技術,容易忽略其內涵和精神感受,但對于民族民間舞,實踐是很重要的。深入地方學習之后,能讓學生直面、近距離地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和該民族人民相互交流,深入了解羊皮鼓的文化。作為舞蹈編導能將羊皮鼓舞蹈的風格把握得更加準確,使編創的羊皮鼓舞更具可觀性和藝術性,可以更好地進行藝術文化的傳播。
(二)邀請民間藝人進入高校課堂。民間藝人多數扎根在地方農村,平時高校學生不容易與他們進行接觸,邀請民間藝人進入高校課堂,為學生們講授和傳遞自身高超的技藝,對于學生們來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他們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藝術修養和實踐經驗,高校學生與地方藝人直接接觸,能夠刺激學生們的直接感官感受,直接接觸永遠勝于間接的影響,也能使學生們更好地學習到“原汁原味”的羊皮鼓舞,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藝術情操和藝術修養。陜南羊皮鼓是地方本土文化,邀請民間藝人來講授再合適不過。既傳承了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對學生也是一次小小的課堂創新。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自行成立學習小組,在課外另行請教,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儲備。
(三)課堂拓展。在舞蹈賞析這類課程中,老師們可以通過視頻資料讓學生多了解一些陜南羊皮鼓的風格特點。進行有特色的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
四、陜南羊皮鼓的繼承與發展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的精華。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越來越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九大報告中更是將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一步向精神文化靠攏。有了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精神文化保護的支持,吾輩青年才能放開手腳,毫無桎梏地繼承和發揚吾輩優秀文化。
陜南羌族羊皮鼓舞,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其繼承與發展卻一直處在僵態,對此我們應棲棲不安。執著于精神向來是一件清貧的差事,多數人對其也只是“發乎情,而止乎禮”。既然陜南羌族羊皮鼓舞可以長久流傳,其中必然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優秀精神,我們要認真繼承,并加以發展。
陜南略陽一帶是“春秋為氐羌所居”“古為白馬氐之東境”,是古代羌族的一支。羊皮鼓舞是辨識羌族的一個經典意象,是歷史的活化石,亦是民族記憶的背影。但是陜南羊皮鼓舞卻未有很好的繼承,究其緣由,一是當地人民對陜南羊皮鼓的重視度還不夠,沒有培養出很好的繼承意識;二是政府的重視度還不夠,對其保護和發展的力度還不夠;三是陜南羊皮鼓舞的知名度還不夠高,大多數人都對其沒有基本的了解。想要繼承和發展陜南羊皮鼓舞,對其進行規范整理是必不可少的。孔子與其弟子零散的論述,經過整理,可以著成半部足以治天下的《論語》;華夏大地上零散的民歌,經過整理,可以匯成回旋跌宕清雅美好的《詩經》。陜南羊皮鼓舞也只有經過規范的整理,才能夠得到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沈凌云.淺談推進文化館免費開放的途徑[J].大眾文藝,2014(6).
[2]李雯.淺談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間舞蹈課程教學法[J].大眾文藝,2016(9).
[3]周里.陜南民間藝術與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的融合——以陜西理工大學為例[J].通俗歌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