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萍
【摘 要】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是深化兩岸教育交流、展現口譯學子風采、促進口譯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該賽事包括主旨口譯、對話口譯和會議口譯三個環節,綜合考察了參賽者的雙語轉換、跨文化交際和臨場應變技能,對口譯教學起到了正面的反撥效應。
【關鍵詞】海峽兩岸口譯大賽;口譯教學;反撥效應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0-0187-01
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由廈門大學發起,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6屆,吸引了海峽兩岸四地高校廣泛參與,已成為深化兩岸教育交流、展現口譯學子風采、促進口譯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這一常態賽事被譽為海峽兩岸有著最大影響力和廣泛參與度的口譯盛會,極具專業性、科學性、挑戰性和觀賞性,激發了青年學子學習口譯、展示風采的熱情,并在科學評估和選拔社會急需的口譯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該賽事包括主旨口譯、對話口譯和會議口譯三個環節,本文擬分析上述大賽環節對口譯教學的反撥效應。
一、主旨口譯環節對口譯教學的反撥
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模擬了真實口譯場景下可能出現的諸多難題,其中主旨口譯環節別具匠心,要求選手現場觀看時長各1分鐘左右的中英文演講視頻,分別用目的語在45秒內表述核心內容,不允許記筆記。該環節綜合考察了選手聽辨信息、記憶、提煉主旨和雙語表達的能力,重點評價選手是否覆蓋信息要點,譯語是否語法正確、條理清楚、語言得體,表述時是否流暢,語音、語調、語速、姿態及眼神交流是否自然。
在主旨口譯環節,選手需解讀、概括、重組源語信息并以譯語產出。與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不同的是,主旨口譯產出的譯文并非是對原文完全精細準確的解讀,但廣泛適用于聯絡陪同等場合,要求譯員具備較好的信息分層取舍、主旨提煉與語言功底。這一比賽環節對選手分析、記憶、總結信息的水平要求較高,可以檢測出選手的靈敏程度、心理素質和雙語轉換能力,正確充分地反映了口譯教學的目標和原則,有著正面的反撥效應。
為培養學生迅速抓住重點、把握講話人核心意圖,口譯教學過程中可將主旨口譯作為單獨的教學單元,選取二三百字邏輯清晰且貼近現實的材料,以正常語速讀出,指導學生不借助筆記,按照“分析—合成—濃縮”的步驟口譯出原文主旨,即首先分析所聽篇章內容的主次程度,篩選出主要信息,然后對其進行整合,形成形式完整、語法正確、邏輯清晰的小篇章,最后進一步凝練已整合過的文字,用譯語表述出中心思想。[1]口譯課堂組織專門的主旨口譯訓練,有助于學生掌握短時記憶、辨析重點和信息重組技能,為學生打好雙語發音、遣詞造句和流暢表達的基礎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對話口譯和會議口譯環節對口譯教學的反撥
除主旨口譯外,海峽兩岸口譯大賽還設置了對話口譯和會議口譯環節。對話的形式為中方嘉賓和外方嘉賓就某一話題展開簡短討論,選手擔任雙向口譯,其中漢譯英比重較大,對話時長(含口譯)約7分鐘。在會議口譯環節,選手需要為視頻中的英文演講嘉賓擔任口譯,側重英漢口譯。英文講話長度約為210個單詞,時長約1分半鐘。選手在講話結束后開始口譯,不得超過2分鐘,考查選手為主題演講擔任口譯和臨場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
對話口譯是為語言不通但需要交流的雙方提供的語言服務,常見于日常陪同、商務洽談、旅游導覽、主賓會面等多種場合。譯員以幫助雙方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實現交際效果為主要目標。會議口譯則是指為會議發言、會場辯論和現場問答提供的口譯服務。[2]這兩種口譯形式關注譯員信息傳遞、譯語質量、表述技能、交際能力及綜合素質,對口譯教學起到了積極的反撥效應。例如,大賽允許選手在對話和會議口譯環節記筆記,這就要求口譯教學應將口譯筆記作為核心技能強化訓練,重點從選擇記錄內容、安排筆記結構、提高記錄效率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大賽通常于賽前10天在相關網站公布口譯主題,如“科技改變生活”“文化與生活”“人類智慧與人工智能”等,供選手賽前準備相關知識。本質上是模擬真實口譯任務的譯前準備環節,教學中應結合學生在口譯實踐和練習中遇到的困難,詳細闡述在口譯學習中加入知識準備模塊的重要性,通過模擬口譯活動講解譯前知識準備的途徑和方法,也可邀請職業譯員走進課堂,分享譯前知識準備的心得。
三、結語
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綜合考察了參賽者的雙語轉換、跨文化交際和臨場應變能力,主旨口譯、對話口譯和會議口譯各環節均對選手的口譯技能有較高要求。探討大賽對口譯教學的反撥效應有助于賽事與教學的有效對接,通過以賽代訓的形式提高口譯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柳燕,蘇偉.口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2]陳菁.譯通兩岸:2009海峽兩岸口譯大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