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輝
【摘 要】鄉土小說是在我國現代當代小說中都存在的一種文學類型,鄉土小說具有特殊的文化品質和發展動因,本文從鄉土小說的概念入手進行分析,然后對鄉土小說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進行了研究、概述,最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當代鄉土小說的發展方向和趨勢進行了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給當代鄉土小說的研究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當代;鄉土小說;文化動因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0-0232-02
鄉土小說在我國當代小說中以其獨特的特點自成體系,從產生至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鄉土小說的產生受到魯迅先生較大的影響,題材主要是反映農村生活體現農民疾苦,鄉土小說的作者主要是通過對農村勞動人民周邊發生的故事進行敘述,讓讀者通過鄉土小說的閱讀來了解基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現狀,每個時代的鄉土小說都能夠反映該時代的特點,對當代鄉土小說發展文化動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鄉土小說概述
鄉土小說是我國當代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20年代在魯迅先生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農村題材創作的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大多以農村生活為原型,通過故事的敘述來表現農村疾苦。鄉土小說在一開始主要是體現作者對農村故鄉生活的熱愛,主要使用了寫實的創作手法,這種創作手法也是鄉土小說流派的基礎。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解放區發表了相關講話,主要是談論了文學如何為工農服務的相關內容,從此鄉土小說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一大批反映時代特征的小說產生,這一時期作家的作品主要是和小人物的生活辛酸息息相關,并且大多都是站在農民的角度進行思考,這是那個時代小說的特點,對建國后小說特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世紀我國小說文壇上出現了以柳青、路遙為代表的鄉土小說作家,他們的小說素材大多都是農民的生活狀態。通過前人對柳青的小說研究可以看出,大家主要對柳青的《創業史》這部作品進行了研究,并且都是分析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這個作品的歷史地位。而路遙是典型的陜西文學家代表,通過研究可以看出路遙的研究主要是對文本研究和對作家研究兩個類型,從時間上可以分為1981到1985年的研究起步階段、從1986年到1992年的研究高潮階段、路遙獲得矛盾文學獎至今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研究初級階段主要研究工作是挖掘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品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第二階段文學界對現代派、表現主義等流派的關注程度不高,但是路遙此時以著作《平凡的世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并且還創作了《詩與史的恢弘畫卷》等著名作品;第三階段的研究是路遙創作的理性時期也是創作工作比較系統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對路遙的研究也增加,例如姚維榮寫了《路遙小說人物論》一文真實地評價了路遙本人和路遙的作品。
二、歷史淵源和文化特質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就出現了鄉土小說這一類型,五四運動后隨著五四精神的流行,很多知識分子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創作了很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魯迅先生早在1935年創作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一文中提及鄉土小說這一概念,他也是最早進行鄉土小說創作的人,他的《故鄉》、《孔乙己》、《阿Q正傳》等文章都是屬于鄉土小說的范疇,王魯彥、彭家煌、臺靜農、許欽文等人在魯迅先生的影響下也紛紛進行鄉土小說的創作,在他們的作品中能夠體現浙東、豫皖、湘中等多地的農村鄉土人情,可以說鄉土小說的產生流行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并且都是在五四精神的人道主義情懷和現實主義精神的影響下以“故鄉”為創作原型進行了研究。
鄉土小說的發展可以分為多個不同階段,但是每個階段的核心特質是相同的,這些核心介質都是創作者以“地之子”、“鄉下人”等身份來敘述故事,表達自己對故鄉割舍不斷的情結,從其他角度來講這是一種文化想象的表現,創作來自于勞苦大眾又歸還于勞苦大眾,這是一種接地氣的創作方法。那個時代的作家大部分都是農村出身,從農村走出來的他們對于農村生活有著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這些人在當時時代精神的影響下向往自由自在、與世無爭的生活狀態,自己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農村人,就應該進行農村題材作品的創作。從這兩個方面看出鄉土小說的作家身上有對農村生活對土地的熱愛,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的體現。從魯迅到師陀再到后期的趙樹理、柳青、路遙,他們都是鄉土小說的創作者,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進行作品創作,對讀者讀書的過程進行思考,這是作家創作的靈魂,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文學作品的創作又實現了重大突破。
三、新時期鄉土小說發展走向
和其他傳統小說流派不同當代鄉土小說并沒有消失匿跡,而是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在鄉村和城市的碰撞當中,當代鄉土小說表現出自己獨有的特征。鄉土小說仍然保持著傳統鄉土小說創作的文化想象,從某種程度上講鄉土小說對現代文化倫理形成了挑戰,在鄉土小說創作時作家都保持著一直的民族身份認同感,只有實現和傳統文化的結合才能夠從真正意義上體現出鄉土小說的民族特質,這種身份訴求在當代文學范疇內以鄉土小說的形式體現。當代鄉土小說首先堅持了作者的民族文化立場,通過審視當代民族鄉土小說能夠看出西方發達國家以其文化強勢地位對文化弱勢國家的傾軋。張煒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作為一個生命,我寧可是一棵樹;可是一棵沒有根的樹到底能活多久?”這句話具有極強的悲情主義色彩,但是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大眾的文化心理,也就是中國作家需要從自己傳統文化中探尋當代民族小說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按照西方文化發展的道路發展。當代鄉土小說有很多小說都是弘揚民族特色的作品,例如畢飛宇的《平原》、關仁山的《白紙門》、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劉慶邦《平原上的歌謠》,這些作品的作者都嘗試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對中國鄉土肌理進行探索;其次,我國當代鄉土小說并沒有跟之前的鄉土小說一樣受到政治意識形態的打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開放。個人認為當代鄉土小說受到了現代社會的沖擊,當代鄉土小說作者需要靠自己的文化底蘊堅守和發揚傳統文化,以此來與城市化的物欲迷失相抗衡。賈平凹的《高興》這個作品中所敘述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大城市,而小說的重點和中心就是反映城市底層人民的生活現狀;畢飛宇的《推拿》故事情節也是以大城市作為背景,故事描述了城市弱勢群體的凄慘處境;趙本夫的《無土時代》用荒誕、譏諷的筆法體現了城市發展對鄉村生態環境的破壞。當代鄉土小說的創作數不勝數,從這些小說的研究可以看出它們具有相同的情感取向,這種取向實際就是作家沒有對城市產生認同感,他們將自己的身份定位為城市之中的“外來人”,讓城市成為小說的發生地點,城市僅僅是小說敘述的空殼,鄉土則是知識分子發揮自己話語權的最終歸宿。
四、結束語
鄉土小說是一種在我國長期存在的小說形式,并且自成一派,鄉土小說具有漫長的發展過程,在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鄉土小說也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出現了典型代表作家,在當今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已經成為趨勢,對當代鄉土小說發展的文化動因進行分析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了解鄉土小說的發展過程,發展趨勢,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給有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思考。
參考文獻:
[1]張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小說中的都市空間[D].吉林大學,2014.
[2]董靜.城鄉之間的生命流動[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王建倉.中國現代鄉土小說的境界敘事和意象敘事[D].陜西師范大學,2009.
[4]楊靜.論知識分子審美視域下的20世紀鄉土小說[D].湖南師范大學,2008.
[5]嚴紅.20世紀20年代鄉土小說的民俗描寫[D].蘭州大學,2006.
[6]高慧.趙樹理與柳青比較研究[D].延安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