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曲艷紅
【摘 要】語法隱喻是一種語義層與詞匯語法層之間的錯位聯結,本文將其錯位程度稱為隱喻程度,并嘗試探討影響語法隱喻隱喻程度的相關因素。
【關鍵詞】語法隱喻;隱喻程度
中圖分類號:H3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229-01
語法隱喻是系統功能語法的重要創新之一。然而,縱觀國內外學界,鮮少有探討語法隱喻程度的相關研究或著作。本文嘗試從語法隱喻的定義出發,結合具體實例,探討語法隱喻的不同隱喻程度并對影響語法隱喻隱喻程度的相關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一、語法隱喻作為一種錯位
根據韓禮德(1994),語法隱喻不同于傳統的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后者是自下而上(from below)分析一個既定表達式的意義變異,而前者是自上而下( from above)分析某個既定意義的表達式變異。換言之,語法隱喻分析的是語義層到詞匯語法層體現過程的變異,這種變異即詞匯語法層與語義層之間的錯位。
詳言之,對于語義層的某一個既定語義A,其在詞匯語法層的體現并不唯一,可以體現為典型的(typical)、非標記性(unmarked)的表征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B,也可以體現為非典型的、標記性的表征方式,即隱喻式(metaphorical)B,但無論B還是B都是語義A在詞匯語法層的體現。直言之,B是A的一致式,B是A的隱喻式。(這里ABB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AB為斜邊)。直言之,B是A的一致式,B是A的隱喻式。把B視為一致式是因為從語義層到詞匯語法層A到B之間的距離最短,即將語義A體現為詞匯語法B是最容易、最省力的一個選擇方式。AB的距離相對遠些,換言之,將語義A體現為B相對需要花費更多一些的力氣,同樣,讀者在對其進行識解時也要花費多一些的力氣。
二、語法隱喻的隱喻程度
需要說明的是,語義層的某一個既定語義A,其在詞匯語法層的體現并不唯一,可以存在多個隱喻式,即除了隱喻式B還可能存在隱喻式B”(這里ABB”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AB”為斜邊)。AB和AB”之間的錯位程度并不相同,后者偏離度更大。筆者將這種偏離度或錯位程度稱為語法隱喻的隱喻程度,簡稱隱喻度,并嘗試具體分析影響這種隱喻度的相關因素。
韓禮德(1994)在進行語法隱喻分析時給出了一組經典例子,“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可以被視為一致式B,但也可以表述為隱喻式B“Mary came upon a wonderful sight”,還可以表述為隱喻式B”“A wonderful sight met Marys eyes”。將之分別想象為兩個直角三角形,可以看出,隱喻式B”相對于B的偏離度更大,理解B”所要花費的力氣比理解B要多,因此,隱喻式B”的隱喻度要大于隱喻式B。
三、影響語法隱喻程度的因素
就上例而言,一致式B“Mary saw something wonderful”是一個心理過程,而隱喻式B“Mary came upon a wonderful sight”是一個物質過程,同樣,B”“A wonderful sight met Marys eyes”也是一個物質過程。這三個小句所表達的意義在本質上相同,都是對心理經驗的表征,而對于心理經驗,最省力的、非標記性的詞匯語法體現應該是心理過程。B和 B”都偏離了這個途徑,選擇了物質過程,這就是一種錯位。此外,B”的主位述位也發生了變化,原心理過程的感知者Mary 出現在了述位,而被感知的現象A wonderful sight則出現在了主位。因此,B”的錯位程度比B的錯位程度要大,它同時涉及過程的偏離和主位述位的偏離。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各例均為概念語法隱喻,而語法隱喻還包括人際隱喻,限于篇幅,本文僅對概念隱喻部分進行探討,不涉及人際隱喻部分。就概念語法隱喻而言,其語法隱喻程度主要存在兩個相關影響因素:及物性過程的改變和主位述位的改變。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各例均為概念語法隱喻,而語法隱喻還包括人際隱喻,限于篇幅,本文僅對概念隱喻部分進行探討,不涉及人際隱喻部分。就概念語法隱喻而言,其語法隱喻程度主要存在兩個相關影響因素:及物性過程的改變和主位述位的改變。
四、結語
語法隱喻的本質即語義層和詞匯語法層之間的錯位,這種錯位的程度存在差異,這就要看在偏離、錯位的過程中,小句中所涉及的哪些因素發生了錯位。經上文分析,一般來說,就概念語法隱喻而言,及物性過程的改變會產生這種錯位,而改變后的及物性過程與原及物性過程的差距越大,這種隱喻程度也就越大。此外,如果在及物性過程發生改變的同時還存在主位述位的改變,那么,其隱喻式的隱喻程度也就相對更大。
參考文獻:
[1]韓禮德.功能語法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2]彭宣維.系統功能語言學概念語法隱喻新探[J].當代外語研究,2013(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