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博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惠州516057)
貧困一直是我國農村社會的主要問題。當前扶貧目標偏移、政府主導扶貧工作、社會參與不足、扶貧考核機制欠缺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扶貧的效果。精準扶貧是政府應對扶貧新形勢的新舉措,旨在結合貧困地區的特殊情況,建立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的扶貧模式。當前,我國扶貧特征由絕對貧困轉變為相對性貧困[1]。
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經開始,經過了近30多年的努力,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長期以來貧困地區居民統計數字不清楚、具體情況不明確、針對性不夠強、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指向不準等相關問題,一直都比較突出。所以要實施精準扶貧,打贏新時期脫貧攻堅戰,就必須首先要弄清楚“誰是貧困居民”“貧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針對性幫扶”“幫扶效果又怎樣”等不確定問題[2]。
目前,廣東省惠州市共有148個省、市級相對貧困村及3241戶相對貧困戶12698人(包括46個省相對貧困村及村內相對貧困戶1265戶,5314人),其他方面上相對貧困戶有2181戶,共計7764 人[3]。
惠州市惠東縣梁化鎮埔仔村位于梁化鎮西南部,1958年由河源市新豐江水庫移民至今,是一個純移民村。下轄9個村民小組,耕地總面積約1700畝,總人口約2100人,常住人口1501人,戶數364戶,其中扶貧對象有34戶,共93人。該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靠耕種經濟作物(梅菜)和外出務工為主。
埔仔村34戶(93人),貧困戶屬性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貧困戶屬性占比情況
低保戶是指農村家庭當中人均年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戶。
扶貧低保戶是指農村有一定的勞動能力及勞動意愿的低保戶家庭。
五保戶主要包括:沒有法定撫養義務人、沒有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埔仔村34戶(93人),貧困戶人員健康狀況如圖2所示:

圖2 貧困戶人員健康情況
埔仔村34戶(93人),貧困戶其他方面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貧困戶其他方面情況
梁化鎮埔仔村扶貧對象有34戶共93人(其中,扶貧低保戶18戶,68人,低保戶12戶,21人,五保戶4戶,4人),身體殘疾的7戶,14人,患精神病的有12戶,12人,患重病的共3戶,3人,單親多子女家庭4戶,沒文化沒技術家庭2戶,沒勞動能力6戶。經分析,梁化鎮埔仔村貧困戶主要致貧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數量較多、病號較多,有勞動能力的人口較少。貧困家庭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明顯特征是長期患重病的人數較多。據調查,有20.5%的貧困戶家庭有人身體殘疾,有44.1%的貧困戶家庭中有人長期體弱多病或有重病。
勞動力占人口比重較低、文化程度較低,參加農業科技知識、技能等相關培訓較少。在調查的該村34戶農村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占47.3%,且文化程度均普遍較低,文盲和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43%,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缺少基本的職業技能知識培訓,是農村貧困戶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窄、從業的門路單一,就業率比例較低。從就業情況來看,絕大部分農民從事的都是(水稻、玉米、蔬菜等)種植業,兼家庭式的(養豬、養雞、養鴨等)養殖業,形式比較單一。而真正從事制造業、服務業等第二、三產業的農戶幾乎為零。正是由于農村大量的勞動力被束縛在單一的種植業和養殖業上,而且非常欠缺大量的就業信息,導致貧困戶居民外出“半徑”小到只限于本鄉(鎮)之內的范圍,而不能實現到勞動力充分就業。
一是逐步提高農村五保低保和大病救助標準,推進農村低保線與扶貧標準線“兩線合一”,增加五保低保戶生活費用和減少醫療花費費用,政府兜底救助脫貧;二是改變政府主導的單一扶貧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組織及熱心之士參與扶貧事業。充分考慮扶貧區域的整體性和系統性[4]。進一步加大扶貧申援力度,積極向上級主管單位申報,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以及更多的專項資金投入,從而有效加快埔仔村貧困戶脫貧的步伐。例如,深入貧困村實地查看貧困戶居住的危房,對危房現實情況建檔立案,并及時向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申報危房改造項目;深入了解貧困戶的詳細致貧原因,對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因學致貧等情況進行分類登記歸檔,根據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一系列幫扶活動等。
梁化鎮埔仔村以經濟作物(梅菜)為主要收入來源。一方面,考慮以特色農業產業開發為主線,充分發揮埔仔村梅菜種植業的優勢,堅持“一村一品”的原則,大力發展梅菜種植特色產業。廣泛征求村民的集體意見,結合實地情況,實施分類指導,因村制宜,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緊緊圍繞當地的主導產業,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另一方面,通過整合社會各界的有效資源、獲取上級政府扶貧專項資金等形式,積極扶持主導產業發展。例如,重點扶持貧困戶發展梅菜種植業,倡導有條件的扶貧戶引入光伏發電項目等一系列特色產業。
通過整合社會多方資源,進一步構建專項扶貧、社會扶貧、行業扶貧,形成“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針對扶貧項目實施統籌兼顧,進一步加強交通、水利、電力、醫療、衛生、飲水、文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有效解決貧困戶的就業難、上學難、就醫難等一系列突出性問題。例如,聯合社會力量定期開展扶貧義診活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精準扶貧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公益組織的扶貧慰問活動等。
進一步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專業技術培訓,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一是成立專業技術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對轉移勞動力的動態管理,爭取最大限度地保障參訓學員的權益和培訓效果;二是可以按照“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思路,邀請農業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為農戶現場“把脈”、答疑、解惑,提高農民群眾的專業技術水平,增強創新創業致富的能力;三是可以通過舉辦一些符合當地農業、農民生產需要的專業技術知識講座等,提高農民的相關專業知識水平,進一步為貧困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提供技術支撐和知識保障。
精準扶貧是一項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的工作,在其實施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為了高質量、高效率完成精準扶貧工作,工作人員、幫扶單位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堅持“精準扶貧,再造故鄉”這個中心不動搖,認真抓好整村推進、扶貧幫扶、產業開發、勞動力培訓等主要工作,努力實現工作機制創新、現有資源整合、項目資金爭取、農民增收措施等方面有新突破,確保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動態管理。
[1]鄧玲,吳永超.論新時期我國扶貧開發工作的新變化及其路徑創新[J].理論探討,2014(06):81-84.
[2]鄧喆予.精準扶貧的難點問題與解決對策[J].青年時代,2016,(31).
[3]黃承偉,蘇海,向德平.溝通理性與貧困農村參與式扶貧的完善路徑——基于武陵五縣參與式扶貧的案例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5(03):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