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衛東
計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的比重是顯而易見的,從一張試卷的分值來看,100分的試卷計算就占了40分左右,還不包括綜合運用中的計算。一直以來,計算課枯燥乏味,這就需要教師從教材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出發,聯系游戲活動,進行多媒體的整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讓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環境。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枯燥的計算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計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創設故事情境,培養計算興趣。
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可將計算教學置于情境中,使枯燥乏味的計算課充滿了趣味。例如,在鞏固“7的加減法”時,可先出示小貓在草地上抓蝴蝶的情景圖,一共7只蝴蝶,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小貓在草地上要做什么,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編出故事情境。讓小貓繼續抓,根據小貓抓的結果,列出算式。
2.適當選用游戲,培養計算興趣。
通過游戲使學生意識到周圍的生活離不開計算知識,在學用結合上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例如,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引入游戲“找朋友”,既能進行口算練習,也能激發學生進行計算的興趣。具體做法是:以找朋友的結果和是10為示范,教師邊拍手邊發問: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小3去找誰?學生邊拍手邊回答:找呀找呀找朋友,你的小3找小7。
3.捕捉生活信息,培養計算興趣。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信息,引入新知,使學生對計算有一個親近感,感到計算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例如,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課前準備了前兩屆奧運會中國隊奪獎牌的情況,課上讓學生自己編題,學生興趣盎然。
4.借助多媒體,激發計算興趣。
多媒體的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方法,調節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計算興趣,能夠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1/2 +1/3 時,首先屏幕展示第一個蛋糕的畫面,啟發提問:1/2 + 1/3結果是多少呢?使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使之分成六份,接著不但要求學生計算出結果,還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二、講究練習形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練習并不是要學生無休止地做一些重復、單調的題目,要想提高練習的效率,練習的形式就要靈活多樣,有趣的數據,新奇的題型,巧妙的算法,都會使學生對枯燥的計算產生一種吸引力。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口算練習時,可采用舉卡片、搶答、開火車、誰是口算冠軍等練習形式。為了讓學生始終有新鮮感,計算練習的形式要多樣化,如,通過游戲、競賽、搶答、開火車、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小組比賽等形式來調節學生的胃口。練習需少食多餐,同樣的計算習題,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大有不同。學生在這樣一個“娛樂性”的氛圍下做題,計算興趣高,解題速度快,鞏固性也強。
三、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認真審題的習慣。
認真審題是正確計算的重要前提,對于計算題,有的學生提筆就算,可能引起心理疲勞,這時遇上相似的數字、符號,往往抄錯。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先看一看整個算式是由幾部分組成的,想想按一般法則應如何計算,再看一看有沒有某些特別的條件,能不能用簡便方法計算。
2.認真書寫的習慣。
計算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作業和練習書寫工整,格式規范。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符號必須規范,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只有書寫認真,學生計算的正確率才能提高。
3.打草稿的習慣。
有的學生出錯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針對這種情況,可要求每個學生要有一本草稿簿,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對齊。教師還要經常不定時檢查學生的草稿簿,表揚準確認真的學生,促使學生養成打草稿的習慣。
4.認真驗算的習慣。
驗算是計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必須培養的一種習慣。為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可以要求學生作業完成后要作自我檢查,驗算。要堅持做一步演算一步,計算時反復查,脫式時上下查,計算完畢整體查。反復訓練,這樣隨時驗算,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保證計算結果的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