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桂明
學校教育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發展情況。語文作為我國的母語,對學生的意義尤為重大,更是教育部門深入改進的重點科目,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
愿意學習才會產生興趣,培養核心素養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小學語文是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初級階段,對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意識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理解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內涵,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樂于學習語文知識,并將正能量遷移到其他科目中。培養學生樂于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教師必須落實在每一節語文課中,通過營造愉悅的課堂環境,利用合理的教學模式實現這一目標。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盲目點評,缺乏正確的態度,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村居》這首古詩時,教師除了要求學生要掌握這首詩的大意外,還要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誦讀古詩,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場景,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積極鼓勵學生踴躍發言,闡述自身的觀點,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被動學習。又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探討自己喜歡哪種飛禽,這種飛禽有什么特征,并與其他同學分享,進而促進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深化學生的寫作認識。
素質教育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然而,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學習,忽略了教授學生學習的技巧,這種教學模式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雖然自主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的差距較小,但是學生在此過程中獲取的學習經驗卻不盡相同。特別是對于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方法的培養,會直接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語文核心素養涵蓋了“學會學習”,新課改也提出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2017年,各小學開始使用新的語文教材,每篇都有核心素養的內容,每一個單元都大膽創新,突破了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制定了“學習策略單元”,這樣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以往的課堂中,閱讀課程常常僅局限于課堂內部,而教材內容的學習和閱讀主要側重于語法知識的教授以及應試技能的培養,消耗的時間較多,但是閱讀的質量卻沒有明顯的提升,導致學生的閱讀量減少,不能有效拓展知識面,這種背景下難以培養學生的“悅讀素養”。如果教師想要順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自主閱讀意識,就必須利用單元訓練,充分借助新教材內容來實現這一目標。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材每一個單元的內容都是相互貫通的,往往是在各個單元的導語中明確本單元內容,從而讓學生一目了然。因此,教師必須傳授給學生預習課本內容的技巧,讓學生在學習新課之前除了要鞏固以往學習的語文知識外,更要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預習新課之前,教師要巧妙地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下一個單元的知識重點,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究文本內容。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引導為主,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閱讀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學生必須通過略讀,掌握文本的大意;其次學生必須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后學生要通過閱讀全文,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闡述自身的看法,和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
例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的功能,讓學生在傾聽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找出最喜歡的一段話,闡述原因。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激勵和評價學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綜上所述,要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就必須不斷改進和創新語文教材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將語文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藝術來源于生活,背離了生活的軌道,學生的學習就會變得空有其表。因此,教師只有將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互融合,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
[2]毛念領,龐培剛.在語文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語文核心素養[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03).
[3]劉會芹.基于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愿景[J].語文教學通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