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珂嫂
【摘 要】水族端節開端儀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在傳統端節習俗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產物。其開端儀式音樂最初由水族民歌、蘆笙、銅鼓樂組成。隨著社會的發展,已向娛人性、社會性方向發展。本文借鑒音樂人類學理論來關照開端儀式音樂的功能變遷問題。最終總結出以下結論:開端儀式音樂的功能從娛神功能逐漸轉向娛人功能、宣傳功能。
【關鍵詞】水族;端節;開端;儀式音樂;三都水族自治縣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3-0060-02
有關水族過端習俗的記載,最早見于《貴州通志》,“水家苗都勻有之,……每歲中秋月首戌日趕場,亥日過端節,以是之晴雨是年之豐歉”。端節的具體習俗,《三都水族自治縣志 第三冊 民族(總纂稿)》也有詳細記載:端節主要活動為祭祀祖先和賽馬。……除夕晚上,有銅鼓的人家將供祭的銅鼓灑上米酒,然后懸掛在堂屋之中敲擊,徹夜不停。……端坡不僅是賽馬的場所,也是男女青年歌唱交際的地方,在端坡唱歌、吹蘆笙、跳舞等活動。[1]
開端儀式的首次舉辦可以追溯到2004年。筆者通過梳理2004年-2017年的活動資料發現:開端儀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在傳統端節習俗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產物。由政府組織舉辦的開端儀式活動是不定期舉行的,且與音樂密不可分。
儀式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儀式本身蘊含了很多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在儀式中都具有一定的意義,進而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儀式中的音樂作為水族端節開端儀式中的有效組成部分,它必定是形成于特定的水族社會文化。因此,通過對儀式音樂的調查,可洞悉其社會功能的轉變。
一、開端儀式音樂的功能從娛神祭祀功能轉向娛人功能
筆者從《水族社會歷史資料稿》一書中了解到:水族崇拜多神,巨石、古木、古井等都是崇拜對象。……所信的鬼神,名目繁多,主要敬的是祖宗。[2]水書先生是開端儀式中祭祖的執行者,水族人民認為只有水書先生可以與鬼神交流,因此,水書先生在水族是倍受尊重的,在某種程度上將水書先生“神”化。“念頌詞”就是水書先生溝通神靈的媒介,這種以神靈為吟唱對象的祭祀音樂反映了水族人“娛神”的審美觀。
由表1可知,祭祀地點在發生改變,儀式框架雖留存,但是家族祭祀的莊嚴感有所改變,讓祭祀登上“大雅之堂”,供民眾、游客觀之。從活動內容的豐富和多樣化來看,逐漸囊括現在化音樂、活動,且參與表演的人員有學生、有本地區各單位的職工。其目的是讓當地人更深的體驗本民族文化,并成為代言本民族文化的人物。由活動內容的形式、參與的人員、舉辦的地點以及外來感受民族風情的人數可知,“娛神”性審美在向“娛人”功能轉變。
二、開端儀式的宣傳功能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人們追求“現代化”并形成這樣一個固定思維:“現代”的東西就是好的,民族的東西是落后的。現代化的沖擊使得人們自動忽視民族文化。但是近幾年,國家開始意識到民族文化自信是形成國家文化自信的基礎。并出臺了相關政策,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規劃綱要》第六十七章中,指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振興傳統工藝,發展民族民間文化”。[3]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政府開始重視本地區民族文化的發展。筆者通過梳理三都水族自治縣2006年——2016年的年鑒中關于旅游業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戰略可窺見,政府立志將“水”文化發展成三都的名片,端節作為“水”文化中的一員,勢必成為政府關注和打造的重點。至2002年起,十四年的發展,端節一直被單獨提出,2016年的報告中更是提出要辦好開端大典儀式活動。
由表1可知,民族服飾、民族食品、旅游項目推介、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水族端節巨星演唱會、開寨百家大宴暨啤酒狂歡節等節目是在民族文化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活動,這些活動帶動了旅游的發展,由2016年三都旅游業收入達39.44億的數據可知,作為“水”文化之一的水族開端儀式為旅游業作了相當大的貢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開端儀式音樂的功能在此時體現了宣傳功能。
三、結語
通過以上的梳理,我們能看出開端儀式音樂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由起初的娛神,到當今之娛人悠閑化的民間音樂和現代化的民間音樂,涌現了這一歷史發展脈絡。當然,以上功能的分法并非絕對。本文只做一個初步的思考,不足之處就教于方家。
參考文獻:
[1]三都水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三都水族自治縣志 第三冊 民族(總纂稿)[M].32.
[2]潘一志.水族社會歷史資料稿[M].三都水族自治縣文史研究組,1981:43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規劃綱要 [OL].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7/content_38053101_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