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胡琪
【摘 要】電影《黃土地》由陳凱歌執導,是一部具有深刻意義的文藝題材電影。該片從人物到場景設置,再到鏡頭轉化,都充滿了符號學象征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反思。
【關鍵詞】符號學;象征;反思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3-0109-01
符號學內涵豐富,克里斯蒂安·麥茨的著作《電影:語言還是言語》的出版,標志著電影符號學問世。從電影符號學開始,學者以及受眾將關注點放在電影本身、電影對文化的反思,以及電影與受眾之間的關系上,對電影這門藝術的研究也因此深化到對其所能表現的文化意義方面了。
一、人的符號學象征意義
《黃土地》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人物符號就是翠巧和顧青,陳凱歌將他想呈現給大眾的社會現狀以及文化內涵都設置在人物上。中國社會正經歷著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必定會有新舊文化的沖突,新舊思想的對立,新舊生活模式的決裂。這一切,都在電影人物命運的輾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巧代表被農村封建思想束縛的女性,有愚昧刻板的一面,但又有渴望打破這種既定思維和生活模式的愿望,因此在遵循固定生活模式與尋求新思想新生活模式之間迂回,是一個矛盾體的存在。在顧青的鼓勵下,在封建婚姻的逼迫下,她最終選擇追隨顧青,也就是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掙脫舊思想,擁抱新思想。但新舊思想的更替哪有那么容易,導演當然清楚這一點,因此將翠巧這個人物的命運,設置成悲劇結尾,將她的生命結束于滾滾江河之中。在這一歷史時期,翠巧這個人物命運只是一個代表,有很多像翠巧一樣的人,為新文化、新思想的建立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我們敬佩和稱頌的。
顧青是具有新科學思想觀的共產黨員,反對農村封建思想,希望能改變當地農村落后愚昧的狀態,翠巧就是他尋求改變的突破口。他向翠巧描述解放區的美好生活,讓翠巧對外面的生活充滿想象和渴望。但生長在黃土地的翠巧,一方面被生她養她的土地所束縛,對黃土地也充滿依戀之情,一方面對未知也充滿疑慮,在走與留之間徘徊,讓顧青也倍感無奈,知道要改變黃土地人民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改變舊的生活方式非常困難。先進思想滲透不易,這一點體現在顧青這個人物上。思維模式的改變從來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顧青這一人物形象的設置應該引起大眾的反思,在改變中國人民的生活這一漫長時期中,思維模式到底占據什么地位?縱觀今日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仍然會有根深蒂固的陳舊思想,實在讓人無奈。
二、物的符號學象征意義
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情感符號的創造,符號唯一的目的就是情感表達,而人類就是創造這種符號的動物,她把情感看得很重要。除一些特定的或者是習以為常的電影符號語言之外,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會有一個特定的事物作為一個突出的符號,作為情感表達的作用。
從故事敘述來看,《黃土地》主要講述翠巧作為農村封建婚姻的受害者,所遭受的情感“綁架”,以及奮力擺脫愚昧控制出逃未果的故事。揭示黃土地與其世世代代依存它而活的民族難分的聯系。
中華民族對土地有很深厚的感情,農民依存土地而生,土地也因為有了農民的耕種而發揮了自己的作用,農民是土地之子。這片黃土地不僅是這部影片的符號意義,可以說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符號意義。但也因為在這樣的黃土地上過著循規蹈矩的耕作生活,使得這里的人民甘于現狀,愚昧落后。
在影片的開頭部分,幾個疊化的全景鏡頭呈現出連綿不絕的山和土地,宏壯美麗,男主角在黃土地與山之間不斷行走,畫面不斷重疊,從不同的角度重疊,卻始終在這片黃土地上行走,好像永遠也走不完,走不出去。當鏡頭中黃土地這一象征符號出現得太多又一望無際時,受眾可以感覺到一種壓抑和窒息。男主角顧青是新時期的共產黨人,代表著民主、先進和光明。他踏著黃土地而來,是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與封建思想作斗爭,與落后抗爭。
在大全景鏡頭下,在廣袤的黃土地背景設置下,人這個主體變得如此的渺小和無力,在對鏡頭的玩味轉換中,人與黃土地已經進行了主配角的角色轉換,黃土地變成主角,人變成配角,黃土地主宰人的一切,包括婚姻儀式、生活方式等,電影從一開始就預示了男主角顧青的抗爭是極其不易的。
“黃土地”這個典型的象征符號在影片中充當了思想感情的寄托,是這部影片的抒情符號,能夠充分表達影片想要傳遞的情感和情緒。一方面黃顏色是黃土地的顏色,是真實的,具有寫實的敘事效果;另一方面,黃顏色又是被電影藝術美化后的結果,具有一種油畫的寫意效果。導演利用黃土地充當背景,在這幅油畫上勾勒出對生命、對理想、對人性的思考,迫使大眾在感受其藝術表達的同時,也能對千百年來被束縛在黃土地上的民族根性作出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