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東 馬峰躍 劉夢辰
【摘 要】當代大學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活動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學校的體育課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求,而課外體育活動作為學校體育課的補充,不僅滿足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求,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發展,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3-0207-01
一、課外體育活動對大學生健康的影響
(一)體育有助于智力的發展。運動比賽場上緊張而刺激的爭奪,豐富多彩的跑、跳、投技術風格,都會給予運動員神經系統很強烈的刺激,比如在籃球、足球比賽中,運動員往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象上,這就要求運動員具有觀察力強,視野范圍要廣,判斷力準確,不然就很難在比賽中正確判斷瞬息萬變的局勢。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中的扣球,要求時間不早也不晚,準確地抓住時機。這些運動都能促進大腦神經強度與平衡性,對各種復雜多變的情況產生應變的能力,促進了智力的發展。
(二)體育對于調節情緒有積極作用。情緒狀態是判斷體育運動對運動員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的砝碼。大學生經常會因為眾多的考試、相互之間的攀比競爭和對未來工作的焦慮而產生煩躁的情緒,而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使這種煩躁感降低。身體的運動有助于調節心理上的情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運動員能夠體驗到運動帶來的愉快感,自己在運動后會產生滿足、高興、愉快。
(三)體育有助于堅強意志品質的形成。運動場上激烈的身體對抗且需要大家相互配合的球類項目(籃球、排球、橄欖球球等)可以磨練自己勇敢的意志品質;通過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生理極限,耐久性的項目(馬拉松、鐵人三項等)可以磨練自己堅強的意志品質等。因此,課外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對大學生養成勇敢、果斷、自信的心理品質具有良好的推進作用。
二、科學地進行課外活動健身的重要性
當代科學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人體的健康具有雙向的效應,首先我們肯定的是體育鍛煉會使我們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既能增加心肺功能,又能控制體重,但是另一方面,盲目的鍛煉和沒有規律的鍛煉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說進行體育鍛煉就一定要在科學的原理與指導下進行與開展。
(一)加強大學體育課教育教學。大學的體育課教育是學生認識和了解體育運動項目的根本途徑,主要是指導學生體育健康,健身和其他基本理論知識和必要的運動技能。教師在課堂上還應該給學生講解一些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的比賽規則以及如何開展該項運動,讓學生們去體會體育競賽所帶來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想要去參與的欲望,培養學生熱愛體育戶外活動的興趣。
(二)為學生建立健身評價體系。要建立在各高校中以大學生日常進行的普遍項目成立學生社團或大學生健身中心,并且每學年進行1次身體健康水平測試,測試結束后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健身活動指導與示范,并對現有的體育健身活動內容進行評價與改進,及時作出調整,整理出適合大學生的體育健身內容,滿足大學生對多種體育健身活動需求的選擇。
(三)建立更好的健身活動場所。近些年來,隨著各大高校的迅速發展,大學生在學校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這就會出現一個重要的問題,學生們活動的場所越來越少了,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學校必須要做好體育場地的建設工作,增加學校里體育設施的及時更新與補充,建設出更好更大的場地用來滿足學校的教學任務和學生們的體育活動需求,除了對常規的體育場地進行修整建設外,還應考慮適應當前體育形勢的需要,修建一些具有特殊項目的體育活動場地,以滿足大學生日益增加的體育健身活動需要。
三、建議
(一)從本研究調查的結果看,有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習慣與無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學生在動機、興趣、態度、需求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是影響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決定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學校體育工作中,應著重加強培養和教育,可以從情景創建、改變體育課的結構、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等方面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從而為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
(二)學校因素是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最主要的客觀因素,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任務。應加大體育教學體制改革力度,以培養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能力為核心,重視課內鍛煉知識、方法和手段的傳授,使學生培養體育意識、能力成為學生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三)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報刊、宣傳欄、路牌等媒介作用,加強體育健康教育、科學體育鍛煉常識、競技健身與保健的方法等內容的廣泛宣傳,引導學生對體育意識、體育態度、體育行為等習慣的養成,為終身體育的開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伍少祖.學習鄧小平同志理論,做好我國體育工作[J].體育文史,1997(2):4-9.
[2]陳琦.健身學講義[J].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系,1998-8-29(31).
[3]張一帆.功能性訓練在籃球體能訓練中的應用[J].戲劇之家,2018(02):147.
[4]盧春燕,張一帆,張高華.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健美操選修課中的應用探究[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7,4(09):52-55.
[5]梁進,管繼春,李軍.我國現行體育健身方法調查與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