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爽
摘要:“懷舊”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醫生,學者和藝術家對“懷舊”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復雜漫長的過程,人們對這一心理和文化現象的觀點和態度也更加接納和包容。本文嘗試探討“懷舊”心理的特征,“懷舊”現象產生的心理和社會成因,“懷舊”現象的本質。最終以一種創造性情緒的視角,探討“懷舊”心理對于人類情緒體驗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懷舊;創造性情緒
懷舊”已經成為了一種正常的人類反應和一種社會學現象,它既帶有濃烈的個人特征,也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他既可以是個體的記憶碎片,是個體對過去生活的追溯和逝去時光的美好向往;同時也可以是人類對集體家園的哀悼,可以關乎整個民族的過去和未來。
一、對“懷舊”的認知過程
(一)起源于鄉愁:可醫治的疾病。懷舊是一種多么正常的情感,所以我們通常不會想去醫治“懷舊”的處方。在十七世紀,懷舊被認為是一種可以醫治的疾病,集中于士兵群體。瑞士醫生都相信,“懷舊”可以醫治,鴉片,水蛭,外加到瑞士阿爾卑斯山的遠足,就能治愈懷舊的病癥。作為一種病癥,"懷舊"會令患病者喪失或切斷與現時的聯系,他們僅僅關注思念故鄉。病人會毫無生氣,憔悴,冷漠,與世隔絕,混淆過去與現在、真實與幻想。顯然,在當時處境下,人們對“懷舊”缺少了一份理解與接納。
(二)靈魂的疾病:不可治愈的情懷。后來專業醫生發現在人的軀體和靈魂里找不到懷舊的位置。“像是一種疑似靈魂的疾病”,是一種不可治愈的情懷。從十八世紀起,詩人和哲學家開始以文學作品來探所懷舊,懷舊被當作與往昔的浪漫糾葛。懷舊是詩人和哲學家的品格和情懷,浪漫懷舊的對象是超越了現實經驗的。所以,那時候的懷舊不是一種普通的情感,它是一種浪漫的想象,是一種不可治愈的情懷。
(三)一種制度化的國家策略:集體記憶的烏托邦。再后來,懷舊逐漸演變成一種制度化的國家策略。在二十世紀中期,在博物館和紀念館里,懷舊被制度化和機構化。遺跡廢墟都是可以引發人們的懷舊思緒的文明。這個時期的懷舊,超越了現實的經驗,被賦予了理想色彩。人們總會更愿意記住過去美好的一面,集體記憶研究者認為,集體記憶通過這種篩選機制營造了心靈上的烏托邦,幫助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寄托對家國的某種情感。
二、懷舊的特征
(一)懷舊有一種幻想和夸大的成分。懷舊首先是一種心理現象,從上文可以看到,表現為美化“故鄉”、美化記憶,夸大過往的人和事,回憶自帶有“玫瑰色的濾鏡”,更多的是優點,甚至忽略了不足,想象勝于實際。
(二)懷舊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從更深的心理學層面分析,懷舊隱含著人的“退行”心理,這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當我們面臨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懷舊,通過回憶來尋求安全和保護。這種沖突可以是內心的(如自己的本能與道德、良心之間的沖突),比如自己做出了良心和道德所不能接受的事情;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現實的沖突),比如現實生活的艱辛和不如意導致無法實現自己的真正渴望,并不是自我理想的生活。“懷舊”就作為了一種逃避的手段,來緩解這種不安和焦慮。
(三)懷舊更多是情感記憶,而不是認知記憶。一般來看,懷舊更多的是感性的情感記憶,而非理性的認知記憶。這種記憶是有選擇的,其所包含的情感結構比較復雜,既包括溫暖、喜悅、感激、友愛和單純等正面情感,也有失落、悲傷和渴望等負面情感。但總體而言,懷舊情感多是正面的。過濾掉不愉快因素或者負面因素保持或強化個人的自我認同,所以懷舊通常是充滿了升華了的積極情感。
三、懷舊的本質——個體和集體的心理訴求
懷舊反應了個體和集體的心理訴求。懷舊是介于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的一種中介機制,是個體記憶和集體記憶的共享空間。我們懷念與我們同輩人享受同樣的情感空間的感受。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懷舊,我們都在試圖建立自身與過去、與某個情感共同體的聯系。時代在急速變化,人們會喪失個人與集體記憶的聯系,而懷舊就可以去喚起或者建立這種聯系。時間是不可逆的,失去的一切無法挽回,未來的一切撲朔迷離,折磨著身處時代漩渦中的每一個人,此時“懷舊”便會以防衛機制的面貌出現,它是醫治時代心理癥候的“偏方”。
四、“懷舊”的作用——一種創造性的情緒
(一)懷舊讓我們獲得掌控感和安全感。懷舊并沒有特定的人群和年齡,它可以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以發生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是一種穩定的個人心理傾向。因而,當個體面臨離職退休這樣一些變遷性事件時,對自我能力衰退的恐懼,對外界掌控力下降的恐懼,對退休之后完全未知的生活的焦慮,很容易觸發“懷舊情緒”,以期能獲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能抓住過去的掌控感與安全感。
(二)懷舊能提供內心庇護所,緩解焦慮。懷舊是尋找一種安慰。所以,尤其是在危機之下或社會動蕩時代,懷舊能給人以舒適、親切等正性情感,成為人內心的庇護所。因為對于未來,我們總有著各種各樣無法預期的焦慮,只有對于過去,我們能自由而單純地在腦海里為之加工,自由評價,解讀重構,甚至進行功能性的利用。
(三)懷舊能獲得一種身份認同和角色認同。毫無疑問,懷舊是對于過去的一種重構與思念,包括對一種已經發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而將這一保護或認同進一步放大,懷舊也可以喚起共同興趣社團成員間的親密感并獲得群體性的認同。我們懷念與我們同輩人享受同樣的情感空間的感受。從社會學角度看,在人生經歷重大轉變的時刻,人們需要用懷舊來保持身份,而對過去的感知可以喚起過去的自我,清晰地認識、定義自己,因此懷舊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五、對于懷舊的反思
技術進步并未醫治好懷舊情懷。懷舊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的流行文化,一種從個人到集體不可治愈的頑疾。人們很難準確的說出懷舊的對象,某段時光,某個場景,或是某種更好的時光。懷舊撲朔迷離,引人入迷,它借助于現代的傳播媒介和技術進步,通過各種作品甚至商業化的手段被過分的烘托。人們在全球化的進步中尋找一種對生命和時光的延續,體現一種對集體記憶共同體的渴求。然而,懷舊不同程度的遭到批判,很多學者認為,懷舊只是對過去的細碎辨認,卻很難完整呈現歷史;懷舊帶著“玫瑰色的濾鏡”,貌似成了個人和集體對過去的神話。但是,懷舊依然令我們愉快和滿足。我們可以像訪問空間那樣訪問時間。我們幻想出更緩慢的節奏,像是對現代時間概念的叛逆;時間是可以被定格或是被選擇的,這也是對時間不可逆轉性的一種抗拒。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做白日夢,我們可以延長或者拓寬屬于我們的時間,我們可以屏蔽一切不利條件,可以抵御外在壓力,可以逃避鋼筋水泥和光怪陸離的現實世界。所以說懷舊不僅是一種現代病癥,還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情緒。懷舊可以提供力量,它讓我們體會理想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延續性。作為一種情懷,一種向往,一種夢幻,一種理想,它具有極強的治愈作用。童話故事不會得到實現,我們應該做的,是不去干擾這種夢幻。
參考文獻:
[1]張曉.來自過去的禮物:懷舊對戀愛關系滿意度的提升作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7,(3).
[2]陳芳.大學生不同類型懷舊對自尊影響的實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4).
[3]崔汝博.懷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D].暨南大學,2015,(5).
[4]李玥.大學生的懷舊心理及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