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幅擴張,P2P、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模式不斷涌現,并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交易、支付和理財工具。互聯網金融其風險防控既與傳統金融業務風控模式一脈相承,又有其自身特點。本文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風險進行了概括論述,并針對各類風險給出了相關建議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項目風險;風險防控;建議
近年來,在國家鼓勵金融創新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而得以大幅擴張,P2P、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創新業務模式不斷涌現,并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交易、支付和理財工具。互聯網金融在滿足大眾金融需求、增強金融普惠性、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等方面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業務和產品的不足,亦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互聯網金融定義和分類
互聯網金融(ITFIN)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訊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產生的新興領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指出,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作為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僅指互聯網企業開展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創新業務模式。
筆者認為,當前大眾所能理解的“互聯網金融”主要是非金融機構類的互聯網企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的金融運作,主要表現為第三方支付、P2P和眾籌融資等金融創新業務模式。
1.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 Payment)。即非金融機構類互聯網企業借助通信、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采用與各商業銀行簽約互惠的方式,作為獨立中介,在付款人和收款人之間提供的資金劃轉和監督服務。諸如“支付寶”、“財付通”等。
2.P2P(Peer-to-Peer lending)。點對點信貸,指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為借貸雙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撮合、資信評估、投資咨詢、法律手續辦理等中介服務,有些平臺還提供資金移轉和結算、債務催收等服務。諸如“宜信”、“人人貸”等。
3.眾籌融資。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領域形勢還不明朗,比較知名的有眾籌網、京東眾籌、淘寶眾籌、人人投等。
二、互聯網金融風險類型
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金融創新不斷提速,其產品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隨之而來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金融風險不但繼承了傳統金融領域的常規風險,也由于自身特點形成了其特有的新型風險,諸如行業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法律法規風險、網絡技術風險等。
1.行業市場風險。由于一些不確定因素的存在,導致某行業市場的項目生產、經營、投資后偏離預期結果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例如:項目公司所處行業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是否屬于《國家產業指導目錄》中非限制類項目,是否屬于我國產能過剩行業等行業政策類風險;項目公司所屬行業的行業發展階段(分為形成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將直接直接影響項目未來發展前景;項目產品的市場定位、市場價格與成本,其未來發展潛力,產品市場集中度、目標市場的歷史表現及未來成長性、其替代產品的成熟度等。以上各方面的風險都會影響項目未來銷售及回款情況。
2.信用風險。指債務人不愿或無能力履行到期還款責任構成違約而致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是金融風險的主要類型。互聯網金融的非面對面特點,使得互聯網金融機構確認借款人的信用情況、財務情況、經營狀況、償債能力的難度加大;而我國正在逐步完善的網絡征信系統,網絡信息不對稱等綜合影響,進一步加大了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
3.法律法規風險。主要表現為互聯網金融立法的滯后性,具體包括:(1)在立法方面,缺乏對互聯網金融借款人身份、準入、簽訂合同等方面的具體法律規定,各方交易主體的權責界定模糊,缺少法律依據。(2)某些非法集資、龐氏騙局假借互聯網金融之名虛假宣傳和營銷,很多網民投資人法律意識淡薄、風險辨識能力較差,難以區分互聯網金融與非法集資、旁氏騙局的界限,屢屢上當受騙。
4.網絡技術風險。計算機系統、認證系統或者金融軟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或BUG,攻擊者利用這些缺陷或BUG通過黑客技術、木馬和病毒程序進行攻擊,盜用合法用戶身份信息實施各類違法活動,導致了互聯網金融中部分用戶信息泄露及受欺詐、誘騙等造成的經濟損失。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對策建議
互聯網金融是對傳統金融業態的一種創新,其風險防控既與傳統金融業務風控模式一脈相承,又有其自身特點。其中,互聯網金融平臺雖然不直接參與借貸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但由于網民在選擇互聯網金融投資標的時首先是基于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信任,即先選擇互聯網金融平臺再選擇投資標的,因此,互聯網金融平臺應該承擔起項目準入篩選與把關的責任與義務。
互聯網金融平臺應該建立優秀的項目開發、管理、風控團隊與嚴密的內部風控機制,加強對宏觀形勢的研判,注重政策風險、行業風險的研究,嚴禁產能過剩和風險較大行業的項目進入其互聯網金融平臺。此外,互聯網金融平臺還應對貸款項目進行深入企業一線實地調查,交叉驗證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信息,查詢其以往貸款執行情況及其征信狀況等。
為此,對于互聯網金融項目風險,筆者提出以下風控建議:
1.行業市場風險。互聯網金融平臺應當建立嚴密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一是按照行業類別對項目進行分類管理,把好項目入口關,對朝陽產業或行業上升周期的項目優先選擇。二是應當重點研判借款人的項目優勢競爭力,科學把握項目產品目標市場的發展趨勢。
2.信用風險。一是互聯網金融平臺有責任依法合規、及時準確地合理披露借款人信息,諸如借款人基本信息、征信狀況、財務狀況、經營狀況、訂單狀況等。二是建立健全擔保機制,擔保公司或保險公司在提供擔保或保險時對借款人履行嚴格內部審查程序,客觀上使借款人接受雙重嚴格篩選,保障互聯網金融投資者合法權益。三是互聯網金融平臺要建立科學規范的內部評級體系,對融資項目進行精準測算。
3.法律法規風險。一是國家應及時制定出臺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促使互聯網金融平臺合法合規經營。二是國家應當加強監管力度,提高互聯網金融行業信息透明度,對其合法合規經營進行鼓勵扶持,逐步培養健康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環境。
4. 網絡技術風險。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平臺要加強其網絡安全技術、防火墻、數據加密等技術服務;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業務管理體系和操作規范,并提供簡便易懂的流程式示范操作。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財政部 工商總局 法制辦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M].2015.
[2]許瑩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及監管政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3]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年[M].2014
[4]樸銘實.互聯網金融風險與防范[J].稅務與經濟,2017(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