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雯

2011年9月,猶記得那個潮濕悶熱的午后,提著大包小包的我從千里之外的北方小城一路風塵仆仆而來,心情激動地站在松江大學城的地鐵站門口,猶如一個虔誠的信徒,想要急迫目睹一下心中的上外。
在各位學長學姐的帶領下,我們幾個稚嫩的大一新生終于踏上了母校的土地。我們站在人潮洶涌的新生群中,好奇地打量這個坐落于上海西南郊區(qū)的著名校園。
初相見,上外帶給我的震撼是終生難忘的。
這里的西式建筑風格各異,樣式繁多的花草樹木恰如其分地點綴其中。校區(qū)里幾乎囊括了世界上幾大著名的建筑風格:白宮樣式的圖書館鎮(zhèn)坐正中央,白墻藍頂,四正方圓,大氣端莊地與幾里地之外的佘山隔空相望;在赤瓦白墻的一教學院里,總可以碰到背著話筒、扛著相機的新聞專業(yè)的同學;在巴洛克風格的二教學院里,總會看到經(jīng)濟專業(yè)的同學正如火如荼地參與華爾街模擬商戰(zhàn);在歐羅巴建筑的三教學院中,總能夠聽到各式各樣的大小舌音相互打仗;地處最內(nèi)的四教學院,國政法律的同學會因國際政治的分歧而開始一場“唇槍舌劍”;英式建筑的英語學院,莎翁特色的活動四處可見;頗具西域風情的東方語學院,一抹神奇的異域之色徜徉其間;簡單大方的日語學院,庭院里的一樹櫻花與教室里的榻榻米相映成趣。
風格迥異的學院建筑構成了上外的千種姿態(tài)、萬種風情。蜿蜒曲折的小溪、河流蔓延在校園的各處角落;一年四季不同的植被努力地綻放出各季的精彩;不同膚色的同學經(jīng)常可以和你打個照面,這里的每處角落都像是明信片里的風景,散發(fā)著流動的藝術氣息,彰顯著簡約大氣的國際風范。
上外,這位生活在旖旎江南的“異國女子”,完美地將世界風情融入東方特色當中,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認識她,解讀她,愛上她,成了我大學4年最重要的“功課”。
用“你在北方的艷陽里,我在四季的妖天里”這句話來形容上外的天氣再形象不過了。作為資深的上外人,這里四季分明的妖天氣候伴隨我走過了4年的大學時代。
上外地處松江區(qū),是幾條主要河流的匯聚處。一到冬季,來自北方的冷氣流沿著河流匯聚在此,交疊盤旋,最后凝聚成一股強勢氣流,席卷了我們美麗的松江校園。這個時候,走在校園的小路上,如果你忘記戴圍巾和棉帽,就要小心你的淑女之風不在了。強勁刺骨的妖風呼嘯著向你奔騰而來,如排山倒海之勢吹亂你的頭發(fā),任你一人獨自在風中凌亂。
秋天的上外艷陽稀少,陰雨不斷。陰雨天綿延十幾天,晾衣不干成了大家的心頭之患。走在細雨綿綿的上外校園里,五顏六色的雨傘成了蕭瑟背景中一抹明亮的色彩。夏日的校園悶熱難耐,密不透氣的夏季熱風掀起滾滾熱浪,撲面而來。夏天里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每周例行的打卡晨跑。炎熱的氣溫追趕著早起奔跑的我們,晨跑的起點和終點一度成為我們心中最遙遠的距離。夏天喝一杯食堂冷飲店的金牌雙皮奶早已成了我們共同的期待。
上外的春天格外短暫,相信所有的上外學子都有這樣的共識,笨重的冬裝還未卸下幾天,清涼的夏裝已經(jīng)“準備在案”。身穿單薄衣裙的記憶寥寥可數(shù),對于初春,我們早已沒有任何概念。
我的大學時代,天氣就是我們的最佳“教練”,把我們鍛煉得意志堅定,身強體健。
上外作為語言類高校,男女比例一直是大家關注并熱烈討論的話題。在我大一入學的時候,男女比例接近1∶7。然而等我畢業(yè)的時候,根據(jù)學校公布的數(shù)據(jù),這一比例已經(jīng)下降到1∶4。
只要你一踏進上外校門,迎面撲來的便是一陣清新美好的氣息。不同氣質的上外女生與你擦肩而過,可愛蘿莉、文藝女青年、霸氣御姐、樸實女學霸和時尚女神,總會有一款上外妹子能夠吸引你的注意。盡管她們的氣質各不相同,但身上都會有上外女生共同的特點—藏龍臥虎、實力非凡,大多都是多才多藝的女中豪杰。
在上外這個包容、自由、充滿活力的國際化校園里,孕育出實力非凡的學子是非常自然的事。你或許看不出,喜歡泡圖書館的女學霸還是吉他彈唱的高手,喜歡清新風格的文藝女青年跳起街舞也是那么光彩奪目,霸氣御姐演起話劇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可愛蘿莉竟然是長跑健將,時尚女神也喜歡參加各類接地氣的社團活動……每一個上外女生背后都有一個精彩萬分的故事。
再說說上外的男生。這里的男生大多來自江浙滬地區(qū),他們大文質彬彬,高大陽光,細心溫柔,沒有糙漢子身上的馬虎粗魯。他們喜歡文學,鐘情民謠,同時也擅長辯論,愛好各種球類。許多人說學語言類的男生都比較“娘”,但我并不這樣認為。在上外人文氣息的熏陶下,他們亦動亦靜,他們強大的表達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令理工科男望塵莫及。當然,因為上外的女生都比較優(yōu)秀,如果上外男生們想要追到窈窕佳人,還需要更加努力與之并駕齊驅才可。
上外一直強調(diào)“格高志遠,學貫中外”,高效的學習方法和靈活的教學模式才是上外一直倡導的學術路徑。通過4年的學習生活,我才最終悟出“散養(yǎng)”的真正含義:學校提供給我們豐富資源的同時,也會給予我們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去探尋自身的學習潛力和目標。上外擁有海量的藏書以及豐富的線上學術資源,還會定期舉行一些各個領域的講座或者沙龍來開闊學生的眼界。這些講座或者沙龍不僅僅局限于學術方面,一些文壇巨匠、商業(yè)領袖、TED名家也會被邀請到學校與學生們進行交流互動。
我的老師曾經(jīng)告訴我們:你們來到上外,學習知識并不是最主要的任務,因為學習知識是一輩子的功課,在大學要學習的是一種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這樣可以讓你們在走出校園之后受益終身。另外,上外的語言優(yōu)勢絕對是令人非常羨慕的金字招牌。除了英法日德西這些大眾語種之外,你還可以隨處聽到學習阿俄意荷韓這些小眾語言同學的瑯瑯讀書聲。即使你入校時英語不算好或者只會一門語言,相信在4年的耳濡目染之下,你在掌握第二門語言的同時英語水平也會有質的飛躍。如果畢業(yè)的時候沒有一個語言專八證書,還真對不起上外語言這塊金字招牌。
同時,“Work Hard, Play Hard(努力工作,拼命玩)”也是學校一直倡導的理念。我們的假期長度在全國高校榜上一直名列前茅,寒假45天,暑假60多天,上外一度被我們的兄弟學校戲稱為“假期的養(yǎng)老院”。學校鼓勵大家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身心調(diào)整,去努力發(fā)現(xiàn)自我。因此,很多上外學生會利用這段時間去偏遠地區(qū)支教,做海外義工,或參加游學活動,去公司實習,利用假期“充電”或者來一場長途旅行。無論哪種選擇,我們的身心都一直走在各自成長的“朝圣”道路上。
回首上外的4年,時光為馬,匆匆而過,卻在我的生命里烙下最斑斕的印記。離開的那天,像當年初見時一般,我細細打量這座陪我走過4年時光的校園。
我在不舍中重新游遍了這里的各處角落,那里充斥著我的美好青春,那里洋溢著我的回憶。離開,不意味著告別,而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相見。謝謝你,出現(xiàn)在我的青春里。